[女性影展] 從復仇女神到女哲學家

看板Artfilm作者 ( SJ)時間17年前 (2007/09/17 13:38),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從復仇女神到女哲學家:瑪琳‧葛瑞絲Marleen Gorris導演專題>> 有人批評她過於基進,有人說她憎恨男人,瑪琳‧葛瑞絲一出手,向來都是爭議的焦點。 與其說是藝術家,葛瑞絲的企圖心似乎更接近於運動者,以影像敘事為實踐,大刺刺地、 毫無婉轉迂迴地,向父權╱男人提出當頭棒喝。 她的前衛敢言,為其豎立了獨特而大膽的導演風格。她的作品,總讓人嗅到一股濃濃的懷 舊式女性主義況味,那種六、七零年代,完全女性本位的、分離主義式的、不與男人同一 國的絕烈色彩;那種視父權為一切女性壓迫的基礎,並企圖找出女性集體對抗的途徑,滔 滔不絕談論各種和女性最切身的議題,包括姊妹情誼、母女關係、婚姻、職場歧視、強暴 、色情,乃至女人的身體,並發出強烈的不平之鳴。 1982年初試啼聲之作【沈默的憤怒】,一登場亮相即驚艷四方。當時剛唸完英國文學與戲 劇碩士沒多久的葛瑞絲,30歲才開始試著提筆寫劇本,原本打算說服著名女製片家 Chantal Akerman為其執導,未料Akerman在閱讀完劇本後大為讚賞,強烈建議葛瑞絲務必 親自導演,也鼓舞葛瑞絲步上了自編自導的生涯,在極為拮据的預算下完成處女作,沒想 到竟讓她在家鄉丹麥一炮而紅,不僅如此,也讓她在國際多項影展中開始嶄露頭角,備受 矚目卻也毀譽參半。 早期的葛瑞絲儼然是復仇女神的代言者。在【沈默的憤怒】,這則女性驚聳寓言中,三名 素昧平生的女人,聯手在服飾店謀殺了男店員,店中的女性顧客們不但冷眼旁觀,甚至掩 護她們離開。她們在被警方逮捕時,不僅毫無懼色、問訊時全盤招認,甚至笑談自若。她 們是誰?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江湖大姊大、冷血女殺手,她們不過是普通的家庭主婦、中產 階級女秘書、餐廳女服務生,普通到你我周圍比比皆是,甚至,我們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隨著犯罪女心理學家一路抽絲剝繭地調查,從嫌犯周圍親友的瑣碎言談中,描繪出一幅幅 再普通不過的女人處境:失婚又與女兒關係破裂;沒有事業,重心寄託家庭,卻長期遭老 公冷落;聰明能幹,卻永遠只能當幫男性主管們倒咖啡的秘書….多麼耳熟的故事?鏡頭 讓我們隨著這位女性心理學家,看見她們╱我們的真實生命,看到在父權社會下,女性的 共同宿命。於是,謀殺,成了集體憤怒的出口。在象徵男性權威的司法審判中,歇斯底里 的狂笑,為女人集體抗議的象徵。除了葛瑞絲,還有誰能在25年前以這樣的題材挑戰觀眾 的極限? 延續驚聳寓言的路線,兩年後的【快樂之家、破碎之鏡】,更將男性宰制進一步具象化, 以「妓院」作為父權體制下異性戀關係的極端諷喻,在其中,女性成為一種被剝削的階級 ,不論是在經濟上、身體上或精神上。如同女性主義者Kate Millett所言,這套性政治遊 戲正是所有權力關係的原型,社會藉由經濟、心理、法律,讓女人依附於男人,但唯有私 領域層次的「性」,才是最終極的控制手段。當然,在這裡面,我們看不到妓權份子的性 主體觀點,片中沒有一個性工作者是真的享受其中,主角之一黛安娜更是典型的那種因為 嫁了毒癮老公,為了養家活口才被迫下海。而故事的另一個主軸,「綁票」更為女性成為 男人禁臠的具體受害象徵。值得一提的是,呼應片名,鏡子的破碎在片中展現的意涵饒富 想像空間,一方面隱喻了女性的絕望與幻滅,一方面則像徵了覺醒與出走。儘管父權魔爪 無所不在,結局仍將希望寄予女人大團結一同仇敵愾的、以暴治暴的、女人愛女人的(女 同志情慾)—便是葛瑞絲提供給女人的終極的出路。 如果說,女人社群、女人國的雛形,已在【快樂之家、破碎之鏡】中隱約看到了雛形,那 麼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讓葛瑞絲站上國際舞台的《安東妮雅之家》,則將女人烏托 邦的想像推到了極致。許多影評人認為,葛瑞絲到此片風格丕變,從復仇對立走向溫和主 義。就某種角度觀之,的確,片中的男人不再一面倒的是毒蟲、嫖客、混蛋或變態殺手等 ,這般對女性充滿殺傷力的形象,反而像是母系社會中的邊陲人物,可有可無。然而此時 葛瑞絲所採取的,卻是另一種基進策略—與男人徹底決裂!終結壓迫最有效的手段,便是 打造一個真正屬於女人的世界,熱烈擁抱並讚揚女性的特質。在這個想像的國度裡,女人 再也不是受害者,再也無須採取激烈復仇手段,相反的,在與男人的關係中,她們個個經 濟、感情、情慾獨立,甚至是女同志主義式的自給自足。即使面對片中唯一的男性惡棍— 強暴犯的侵擾,這群女人再也不是基於恐懼無助而以暴治暴,反之,她們已經發展出足夠 強大的力量與之對抗,進而自我療傷。特別的是,在長達五代的女性家族故事中,我們看 見葛瑞絲的企圖心已不僅只於女性議題,更觸及了生命與死亡等更複雜寬廣的題旨。 其後,已然躍上國際舞台、技巧愈臻純熟的葛瑞絲,果然沒令影迷失望,竟敢挑戰英國作 家維吉妮亞‧吳爾芙的鉅著《戴洛維夫人》!還記得電影【時時刻刻】中,維吉尼亞‧吳 爾芙所寫的那本小說, 如何讓電影中的三個女人彼此產生了神秘的關聯嗎?事實上,在 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以這本書為本,改寫成《時時刻刻》小說之前,葛瑞 絲早就在1997年將《戴洛維夫人》成功地搬上螢光幕,並獲得紐約時報與許多影評人譽為 「最成功的經典範例」!很多人都是在《時時刻刻》上演之後,才回去重讀這部小說,坦 白說,實在是因為此書意識流的敘事手法,充滿喃喃自語的思緒與情緒,其實並不好讀, 但葛瑞絲的導演功力,再加上女演員兼編劇Eileen Atkin的黃金組合,不僅讓這部經典作 品可口多了,且仍蘊留著原著精神的深度與感動。 從復仇女神的嫉世憤俗,到打造女性烏托邦神話,我們在《戴洛維夫人》裡,看到更多女 性自我的內在對話。在她2000年的作品《The Luzhin Defence》中,更首度以男性為主角 ,關懷的視角似乎從「女人」,走向了「人」的本質 。葛瑞絲像是從街頭抗議份子,轉 型成為沈思的女哲學家。對此轉變,葛瑞絲只是瀟灑地聳聳肩,「對我來說,這只不過是 個自然的過程而已,我只是討論我當時認為重要的議題,說我想要說的話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1.88.30

09/18 21:22, , 1F
我在新浪部落格找不到這篇文章耶
09/18 21:22, 1F

09/18 21:23, , 2F
想引用但找不到資料出處
09/18 21:23, 2F

09/25 22:29, , 3F
在部落格裡的達人導讀推荐
09/25 22:29, 3F
文章代碼(AID): #16xXBcpN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