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轉角的夕陽舞曲 - 專訪《練戀舞》導演郭珍弟

看板BROADWAY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5年前 (2009/03/20 20:0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放映周報 報導 / 楊皓鈞 http://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199 人生遲暮之際,除了要面對智能和體力的衰退,死亡、病痛的惘惘威脅也變得迫切而清晰 ,處於這種寂寥、蒼涼的生命情境中,又如何能讓「變老」可以優雅、灑脫,如返老還童 般重燃生命的火花? 高齡化是多數現代化國家所面對的重要課題,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電影以活潑的筆觸來探 討老年生活,捷克的《秋天裡的春光》(Autumn Spring)、《布拉格練習曲》(Empties), 瑞士的《內衣小舖》(Late Bloomers)、日本的《彩虹下的幸福》(La Maison de Himiko ,又名彩虹老人院),乃至週報上期報導的熱門紀錄片《搖滾吧!爺奶》(Young@Heart) ,都試圖用喜劇類型、或振奮人心的大眾元素,重新演繹出老人們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命樣 貌,烘托那份不服老的赤子童心。 近期將推出的國片《練.戀.舞》亦試圖將浪漫喜劇的商業類型,結合高齡社會的題材, 打破過往人們對老人生活的沉重悲情想像,故事背景座落在一個即將面臨倒閉危機的鄉下 老人院,院中老人個個都和《海角七號》裡操著國罵的茂伯一般生猛有力、憨直古意,故 事敘述著他們如何在一位性格反骨的男看護、及一位初來鎮上的冷豔舞蹈女老師的聯手帶 領下,重新找到對生命的熱忱,舞動出人生第二春的璀璨。 本片前身是女視界影視製作公司向新聞局申請「高畫質電視節目」補助所提出的企劃案, 評審過程中獲得大力讚賞,因而後續獲得前景娛樂製作、得藝國際媒體的投資,升級為 大銀幕作品。企劃初始便採取迥異於過往國片的商業操作策略,試圖以張孝全、名模 蔡淑臻的明星光芒,吸引年輕族群及大眾的青睞,並集合了一票資深、令人懷念的影視 老演員來飾演那群討喜的老人們,而音樂才女李欣芸為電影譜寫的奔放歌舞配樂, 更為本片增色不少。 導演郭珍弟過去為人熟知的作品以紀錄片為主,其於「流離島影」系列中的35厘米作品《 清文不在家》曾獲得多項國際影展的邀約與獎譽,以16釐米拍攝、回顧三O年代本土流行 音樂的《跳舞時代》更獲得2003年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本次專訪中她暢談了本片的劇 本發想及拍攝歷程、過往紀錄片工作對她的影響,以及她希望如何利用歌舞、音樂等元素 ,來讓片中老人乍似「山窮水盡」的生命困境,能再度舞出「柳暗花明又一村」。 《練.戀.舞》原本是女視界影視製作公司獲得新聞局「高畫質電視節目-電視電影類」 300萬補助的企劃案,是在怎樣的因緣際會下,想把這部原本設定為電視電影的作品搬演 至大銀幕? 台灣很久以來都缺乏「說故事」的電影,當時的評審陳鴻元先生很喜歡這個故事,便參與 本片成為監製,而這部片的另外兩位監製:蔡秀女小姐、黃茂昌先生也都覺得這個故事有 商業潛力,才會發展成大銀幕的作品。 我自己原本就寫了一個老人院的故事,比較以老人的生活為主,沒那麼有商業價值,在新 聞局HD拍攝補助辦法出來後,蔡監製便找我與編劇黃世鳴一起討論,很清楚地將故事設定 成有起承轉合的三幕劇架構,並將片中老人塑造成甘草人物形象的角色,走的比較是類型 喜劇的商業路線,因為投資拍片的老闆當然還是希望能在市場上回收,所以才有了這樣的 定位。 300萬元補助對劇情長片而言非常微薄,可否談談本片是如何從其他管道找到多方資金? 蔡監製與黃監製找錢找得很辛苦,後來還有陳鴻元先生一起進來幫忙,原本這種商業類型 的電影資源很多,甚至可以找大陸的資金,而談合資需要時間,還要進行審批的流程,但 由於新聞局HD數位補助有一年內交片的緊迫壓力,沒辦法等那邊的資金進來,所以才找了 國內的資金,由陳鴻元先生所任職的得藝國際媒體一起進行投資。 為什麼會想寫一個關於老人的故事?與編劇黃世鳴先生合作的過程中,又對劇本做了哪些 調整? 原本的故事是一個比較寫實、散文式的劇本,角色也都是真的垂垂老矣的老人,而電影中 的老人則相對而言狀況稍好,還有許多精力。我做紀錄片的過程中常常接觸許多老人,人 生走一遭往往累積了許多往事和秘密,所以才會想做一個劇情片,向觀眾分享這些精彩的 故事。 而改寫過程中必須面對到市場考量,而年輕觀眾則往往是票房的先鋒,所以會將較重的故 事比例放在年輕的男看護與美豔的舞蹈老師身上,而觀眾進戲院時常是為了尋找娛樂,所 以也將老人角色的喜劇、甘草成份放大了些。 而編劇的過程中,世鳴也向我提醒說,我過去一直都想拍音樂與舞蹈題材的故事,不如就 放進這部電影裡,才確立了這樣一個舞蹈女老師的角色。 您之前就想拍「跳舞」題材的劇情片? 我更早之前寫了一個女舞者的故事,也和中華體育運動舞蹈協會的劉渼麗老師進行了一些 相關的討論,她們一直都很期待能加入拍片的行列,不過等兩年之後這個計劃成形,已經 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了。(笑) 影片中「跳舞」這件事,或是女舞蹈老師所撩撥起老人們的「情欲」,似乎為老人們帶來 一股新的生命力與自由,你覺得舞蹈對片中角色,或是對您本身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跑去參加過外頭的國標舞班,接觸之後覺得舞蹈讓我對自己的身 體有重新的掌控,對自己肉體的存在有一個更明確的意識,也更能夠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 。跳舞對我自己是頗為奇妙的,一方面它幫助你看到自我生命進展的樣貌,一方面它也讓 你和其他跳舞的人有所互動,那個分享的過程是十分愉快的,也正是源於自己這樣的經驗 ,所以才會寫出這個故事。 您過去台大心理系畢業後,赴美完成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影視製作的MFA學位, 回台後持續投入影片創作與劇本撰寫,可否談談當初會何會想投入影視創作? 其實看電影就像看書或交朋友一樣,可以在裡面找到有共鳴的地方,或是和其他人有所交 流互通。早期我做實驗劇場時,看了很多高達、柏格曼、費里尼的電影,因為實驗劇場沒 有什麼範本,所以會想從這些藝術電影中汲取養份與靈感,也和朋友間有很多討論,因此 對電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您的創作類型很多元,早期有拍過16mm的實驗、劇情片,後來也在公視人生劇展導過幾部 電視劇情短片,但最為人熟知的仍是紀錄片作品,像是流離島影系列的《清文不在家》, 與簡偉斯女士合作、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跳舞時代》,可否談談紀錄片對您的意義 是什麼?紀錄片的工作經驗在你拍攝劇情片時又有怎樣的影響? 我們個人的生命經驗都很侷限,而人們常常說真實往往比想像來得更出乎意料之外,所以 紀錄片工作開啟了我很多對人生的理解和想像。 而紀錄片的經歷讓我對人物的想像、與演員工作的方式,能開放更大的空間,我其實蠻要 求演員在工作時把他們自己的經驗帶到角色中,真實的情感、經驗即使是對一個劇情片, 也是很有說服力,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紀錄片的緣故。 從紀錄轉換到劇情的軌道時,又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 做一個有商業取向的劇情片,某些時候市場的考量會超過創作本身,而這部片的預算經費 拮据,因此很難競爭得過好萊塢的商業電影,就連在國產劇情片中的預算它也算是低的, 所以必須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不同的可能,但話說回來,雖然國片的景況很不好,但有這 樣的創作機會還是要很珍惜。 對一位導演而言,拍片很像操兵演練,也是需要練習的,新導演在一開始拍片的條件很侷 限,創作過程相當辛苦,必須累積一定經驗後,機會和條件才會越來越好;我一開始做過 三集人生劇展,之所以又回去拍紀錄片,其實也是因為預算很低,且電視台仍然有收視方 面的考量,即便是公視也都預設了他們的觀眾族群,在這些限制下我覺得沒辦法在劇情片 領域有所發揮,所以才回頭拍紀錄片。 雖然身為一位劇情片新導演有許多限制,但我覺得我們這個團隊很像片中的老人一樣充滿 熱情,在種種障礙下還是要竭盡全力去跳一支舞,這樣的過程令我蠻感動的,尤其是演員 和工作人員拿的酬勞都不高,還很刻苦地一起在雲林一起拍片、生活了一個月。 近年來利用電影行銷城市形象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影片中都行銷了拍攝景點的城市風情 ,甚至帶動當地觀光產業,為何當初會想將故事設定在雲林西螺的這個小鎮?這個城鎮的 魅力在影片中又發揮了什麼作用? 以前除了什麼《西螺七崁》之外(編按:1980年代之台片)大概沒有什麼電影在雲林拍攝, 它又是一個位於台灣正中間的農業村,距離北高兩地大都市都很遠,所以大多數人對它都 很陌生,可是其實它曾經在日據時代是非常富裕的地區,所以格外有種華麗之後的落敗與 滄桑,而這也很類似片中那群老人的生命情境。 片中場景大多在西螺老街和浸信會神學院,那棟神學院原本是有錢人家的豪宅,後來捐給 教會作使用,裡頭原本還有專門供人跳舞的舞廳,充滿音樂、舞蹈的文藝氣息,我過去向 別人聽說歌手張信哲的父親曾在神學院擔任牧師,而他小時候是在一個充滿音樂氛圍的西 式古典宅院裡長大,後來路過時很好奇就跑進去看了一下,當下覺得真的很特別,從此之 後對它念念不忘,就把它寫進故事裡,並借來作為片中的主要場景。另外雲林虎尾過去是 日治時期的重要行政區,有州廳、消防局、老街,那幾個地方也很漂亮,我們就把它借來 當作片中的舞蹈教室,以及老人回憶中的跳舞場地。 小鎮原本就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情調,雞犬相聞,影像上你會看到這棟老人院是在一片青翠 稻田的中間,好像座落在一條綠色通道深處、遺世獨立的建築物。 拍攝過程與當地政府機關與民眾的互動如何?在雲林首映後,當地民眾的反應是? 基本上全鎮鎮民都很支持我們的拍攝活動,來參加演出的民眾還會推薦親友一同來參與, 甚至聚眾一起圍觀,覺得這是一件很有趣、令人好奇的事,而片中有一場社區舞蹈比賽, 也是當地婆婆媽媽組成的舞蹈隊來出演,她們還因此準備了好久。 而在雲林首映時,由於片中場景都是他們日常生活熟悉的景象,所以自然會覺得很親切, 他們觀影時發笑的反應點也和台北觀眾不太一樣。 電影中每個人物都有背負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編劇似乎花了很多心思在勾勒每個角色的背 景故事,而這也是本片最觸動人心的部份,網站的文字上對每個人物有很豐富的描繪,但 影片中某些角色的故事似乎沒有呈現得很徹底,當中是否經過了某些取捨、剪裁? 那些角色的前傳都很豐富,但電影篇幅還是有限制,就商業票房的考量而言,還是會希望 多留些空間給主角小劉和吳如萍身上,因為他們兩人是對年輕觀眾比較有吸引力的部份。 而就其他配角而言,以碧蓮姐(洪明麗飾)為例,我自己在試映後聽到的觀眾反映,覺得他 們對她的角色理解其實是蠻完整的,而她不服老、走在時代前端、會使用電腦網路的特質 ,都能引起觀眾的會心一笑。 而老唐(田明飾)這個角色神秘感相對比較重,其實他在劇本上所寫出的部分,都已經呈現 在銀幕上了,只是我一開始有一個小小的擔心,因為這個角色很孤僻、不願參與團體活動 ,把自己置身於其他院友之外,他如何能引起觀眾的關注和認同?因此我在選角的時候, 就已經意識到要選擇一個形貌上比較衰老的演員,這樣他的任性、孤僻、任意指責別人, 都可以因為他的衰老而被觀眾諒解,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外貌形象的設定,快速建立起觀眾 對他的認知與接受度。 提到老唐這個角色,為什麼會將他設定為一個老年同志的形象? 過去大家對軍人的想像都很陽剛,停留在一個表面的層次,而我想打破一個刻板的印象, 說明其實陽剛的表面下,骨子裡也可能是很柔情似水的,其實人生常常是這樣,走到了一 個點才會發現以前看到的和真實狀態往往是不一樣的。 如您所說的,這部片有著好萊塢三幕劇的架構,從衝突、危機的開始,到角色解決危機的 過程,再到最後衝突的化解,好萊塢電影可能會著重在老人們的舞藝如何精進神速,最後 奪得比賽大獎,但是您片中似乎比較著重在老人心境的描述,學舞的「成就」反而不是重 點,為何會選擇這樣的角度?是否擔心觀眾對片中的「舞技」展現感到不夠過癮?而要拍 一部有「舞蹈」成分的片,您又在編舞、音樂方面做了哪些設計? 一開始劇本的設定走向就是如此,比較強調舞蹈中人與人的互動,另一方面,當時也知道 這個片子的預算並不高,以低預算而言,就會盡量走感情戲的路線。 至於音樂、舞蹈的部份,一般歌舞片都是先和配樂溝通,拿為電影做好的音樂當作編舞的 基礎,但當時的預算很不確定,所以我就先和舞蹈老師挑好了音樂,在拍完片之後再請李 欣芸小姐來做出類似我們所挑選風格的配樂,而她做得很好,很多配樂甚至超越了我們原 先挑的曲子。欣芸說她當初看到片子蠻驚訝的,因為我已經預留許多空間給配樂,其實我 原本就對舞蹈比較熟悉,拍攝時就想好要如何替這些韻律性的段落來下配樂。 而有些戲劇設計的部份,也是用音樂、舞蹈來加以串連,例如當女舞蹈老師第一次到教室 上課時,我就讓她先直接展示了一段舞技,再接續到眾人的反應,而不是用傳統的敘事方 式,讓她走進去、打招呼、和眾人對話,才開始上課……。 本片啟用大量優秀的資深影視演員(洪明麗、田明、張復建、小戽斗) ,請問和他們合作 的心得為何?和片中兩位屬於新一代偶像演員的卡司相較,您在指導演技時又採取了怎樣 不同的策略? 我覺得我學到很多,資深演員表演能力很豐富,像小戽斗大哥在表演他回憶死去的老李上 廁所的那段時,他就可以演出四、五種不同的情緒來讓我挑選,後來我選擇他回憶傷感時 還帶著一點點愉悅的神情。張復建大哥會留意到他角色一貫的脾性,而他的角色已經進入 記憶力開始衰退的階段,而他會盡量在每一段呈現出這個角色在性格、動作上的一致。田 明大哥和我的溝通方式很有趣,他讀完劇本後和我說:導演,我前三秒會看著這個包裹, 五到七秒會望著天空,再做一個沉思的表情,第八秒我的眼淚會流下來,他們都是很熟練 的表演者,一個鏡頭重覆四、五次都還是非常準確。 而年輕的演員經驗比較少,但有很豐沛的感情,像淑臻就和我說:導演,這場戲我是來真 的,最多只能來兩次。後來我在看她發現丈夫死去,一個人在車上崩潰痛哭的戲,其實是 被震撼到的,因為她是用全部的力量和精神去投入那個情境。而張孝全一開始是希望我能 讓他順著感情走,並不希望我預設一些小動作放在某些對白的點上,像某些他和淑臻的戲 ,我就真的把鏡頭放長,讓他們能順著情感的節奏很自然地互動,走一個比較開放的形式 ,但拍他和老演員的對手戲時,我希望有一些明快的節奏點讓我能在剪接時使用,比方說 當兩位老人在樓下吵架,主角小劉叫他們別吵了,我就希望他能順著設計好的動作來演, 一開始試了幾次後他很不習慣,但我很堅持他要盡量在不妨礙情緒的狀態去達成,這樣剪 接起來才會有喜劇的節奏、音樂性。 關於拍攝過程,有沒有想要補充的趣事,或是您印象深刻的部分? 有一場戲裡孝全要背著自殺未遂的淑臻下樓,攝影師也是在樓梯間一旁用手持拍攝,因為 淑臻個子很高,所以份量並不輕,我們大概拍了三、四個take之後,孝全就抱怨說:蔡淑 臻真的太重了!而這時攝影師便打趣地接話說:那不然我和你交換,我幫你背,好不好? (笑) 您是否已經想好下一部作品的計劃?未來想多嘗試劇情片的創作,還是會回到紀錄片工作 的領域? 下一部也是拍劇情片,是關於一個八O年代女孩子的成長故事。未來可能會持續嘗試劇情 片的創作,因為過去十幾、二十年,我已經累積了很多的紀錄片作品,所以會想要繼續拍 劇情片。 最後,可不可以告訴放映週報讀者一個非看《練.戀.舞》不可的理由。 每一個人在人生的過程中,難免會在某個階段感到生命受到某種侷限、意志力無法伸張, 其實片中肉體衰老的老人其實是某一種象徵,透過這個不同的族群,這部片傳達出當我們 受到這種生命的侷限時,我們該用哪一種態度、哲學面對它,我蠻希望觀眾看完這部片、 走出戲院後,能有一種明亮、開朗的心情,能夠繼續勇往直前。 《練.戀.舞》3月27日 重新出發 http://blog.xuite.net/deegroup/dance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0.248.13.128 (03/20 20:17)
文章代碼(AID): #19muSveG (BROAD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