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法增比丘:為何要學習南傳佛法(上)

看板Buddha作者 (Am)時間8年前 (2016/02/22 04:41),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為何要學習南傳佛教?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只有一種,但是因為師承與地域的差別,而有了各派的佛法。大乘佛教於西元一世紀左 右產生後,認為修行者若只是為了求得自我解脫是自私的,應該積極修持成佛,普渡眾生, 讓更多的人脫離苦海,令無量眾生從生死苦海達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這大眾派把 只求自我解脫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為小乘,而自稱為大乘佛派。目前大乘宗派主要有淨 土宗、禪宗、天臺宗和密宗。我們對漢傳的大乘佛法已有超過兩千年的傳承與修習,自不待 多言。自從網路開發與訊息普遍之後,南傳佛法也已逐漸傳揚開來。佛教本發源於印度,後 來先向南方傳播開去,以斯里蘭卡為中心,再向東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 各國和中國的雲南,這是屬於南傳的佛法,因為以巴利語為主,尊重上座比丘,所以南傳佛 教也稱為上座部佛教。它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輕的佛教徒。 到底南傳佛法有什麼值的我們學習的地方呢?本文將從下面幾點來探討它。 1.佛陀的傳承 巴利聖典是現存的最古老的佛典。梵文在西元開紀時才出現在印度,巴利聖典至少比梵文大 乘經典早了兩百多年,在迦膩色迦王(Kaniska)時的第四次佛經結集也認為佛陀的話是記 載在巴利聖典中。漢傳的四部阿含經同樣的也保存了許多古老的佛典,但是被貶低為小乘而 被遺忘了兩千五百年。 南傳佛法所教授的佛法,信眾遵隨佛制的戒律與佛法修學,兩千五百年來沒改變到。南傳佛 法樸實的教義,是以八正道的修學為主,法義上的十二因緣、四諦的苦、集、滅、道,是用 以破除我們對五蘊、六入處等的執著,這些都有法次、法向;修道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類, 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就是法次、法向,輔以四梵 住的慈、悲、喜、舍,我們應以之來修學,並以自身的體驗來印證四聖諦。每一個修行人, 不論是出家、在家,都可以隨自己的能力範圍和生活的方式,親身實踐八正道來提升自己, 以便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瞋癡的束縛。 佛陀的教法是用來度人得到和平與安樂、達到寂靜與涅槃。佛教整個教法以此為中心,不為 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或是參與玄談,談論與解脫煩惱痛苦無關的事。在《相應部》V.370裏 佛說:「諸比丘!我所知道的許多事物,我並沒有告訴你們,我只告訴你們極少的部分,為 什麼呢?因為它們與梵行無關,不趣厭離,離欲,解脫,寂靜,不導至全面認知、圓滿智慧 和涅槃。因此我不告訴你們那些。」 2.純樸的教法 佛陀在世時根本沒有什麼上座部、大眾部等,也沒有什麼南傳、北傳,大乘和小乘的分別。 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因為對法與律詮釋的差別所致。僧團當時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沒有 多大的差異。南傳佛法是肯定我們個人的修行,不依賴佛、菩薩、護法神等的參與,這一點 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 教派的爭辯是無謂的,大乘小乘的分別是大眾部佛教徒強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認這 種分法。從《律藏》來看,屬於上座部系統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 《巴利律》,屬於大眾部只有《摩訶僧衹律》。雖然在經典裏《根本有部律》(卷45)及《 雜阿含769經》曾提到大乘之名,但這就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雜阿含604經》以修行四 攝法的稱為大士,在《增一阿含經》(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 是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法,根據口耳傳授世代相承的原始佛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北 傳佛教在理論的發揮上可說超過了南傳佛教,但在實踐上,我們不可以一概而論,認為北傳 地區就是大乘的,而南傳地區就是小乘的,這些都是無謂的。現在中國佛教界空前興盛的是 念佛素食空談,這可以從網頁上的言論上清楚看到,而對生老病死的切身問題卻都沒人 感興趣了。 我們要知道,佛說:「這個身體,從腳跟上,從頭頂下,為皮所包,充滿不淨,這身體有: 發、毛、爪、齒、皮、肉、腱、骨、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大腸、 小腸、胃中物、糞、腦。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這 個身體,從腳跟上,從頭頂下,為皮所包,充滿不淨。」(《長部22》)這才是我們要趕快 認識的,我們被它長期騙了,當成是自己! 在《相應部.蘊相應.自洲品1經》裏佛說:「諸比丘!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 而現耶?諸比丘!于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 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觀受是我、我以 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 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 觀 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 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3.清晰的教義 南傳佛法教義簡單樸實,義理清晰,不含迷信色彩,不依賴宗教儀式,或是祈求天神護法; 充分肯定個人的學習能力,循序漸進修習、徹底開發我們心靈裏寶貴的智慧和慈悲;于今生 人世、講求踏實、明白因果業報的道理,尋求向善覺悟的道路;淨化我們人生的生活。佛說 :「我們是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的業 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我們必將去承擔。」(《增支部5.6.57》) 我們修行要先瞭解佛法的法義,修行的次第以及修行的目的,修行目的就是要脫離煩惱和痛 苦,而不是要成就什麼,獲得什麼,只是要得到解脫而已。 消除老病死的路,這是佛發現的,世上這麼多的宗教,沒有一個直接處理這個大問題。佛住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世尊告訴比丘們: 「比丘們!有一個人在森林中迷失了 ,偶然發現一條古人的道路.就沿著走下去。終於發現了一座古城邑。這古城為園林所圍繞 ,池塘裏浮著美麗的蓮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曠神怡的古城邑。 這個人就去稟告國王說:大王!我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發現一條古人的道路.就沿著走下 去。終於發現了一座古城邑。這古城為園林所圍繞,池塘裏浮著美麗的蓮花,那是一座令人 心曠神怡的古城邑。大王可以在那邊重建一個城邑。國王聽了,很感興趣,就派大臣到那裏 建造。後來那個城邑,人口增加,極為繁榮。 比丘們!同樣的道理,我也發現正覺者所走的古道。古時正覺者所走的古道是怎樣的呢?那 即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我從這道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病死,也知道了老病死的緣因,滅除了老病死, 和實現滅除老病死之道。 比丘們!我知道了這方法,就將這方法教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所 以這方法為許多人所知道,人口增加,極為繁榮,以至今日」(《相應部12.65》城邑) 4.漸進的道階 在《雜阿含364經》(卷14,大正藏2冊,p100c)裏記載:「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 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 在《雜阿含27經》(卷1,大正藏2冊,p005c)裏記載:「比丘!于色向厭、離欲、滅盡, 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于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這才是正 確的修行道路。 佛法修道的四個層次的開展,即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這在《 雜阿含843經》裏稱作入流分:「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善知識),聽 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成就)不壞淨(信) ,於法不壞淨(信),於僧不壞淨(信),聖戒成就。」 在《中阿含.食經》裏舉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 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 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 ;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輾轉具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08.16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56087305.A.5D5.html

02/23 14:40, , 1F
沙度沙度!
02/23 14:40, 1F
文章代碼(AID): #1MoY49NL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