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寶積經法義分享 (補充:煩惱心所"誑")

看板Buddha作者 (silence)時間7年前 (2016/12/13 16:48), 7年前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銘言: : 大寶積經卷二 : 復次迦葉。當於爾時。有人詐現修菩薩行。便自顯揚生於放逸。生放逸已。謂勝獨覺及阿 : 羅漢。住於非理。名不可治。當墮惡趣。復次迦葉。未來有人住於非業作非業故。取眾生 : 相為說法故。處處遊行唯修似行。極似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熾盛流布。若 : 有如實說是經者。則為他人憎嫌捨棄。於是經中。起邪見想。是愚癡人不知此經呵責破戒 : 。迦葉。當於爾時。皆為賊行之所穢污。是故彼人不思己過。能甚破壞正等菩提。 此中經文提到的行為,有詐現、諂、放逸、邪見等,屬於煩惱心所所攝。 心、心所法,例如《百法明門》提到六根本煩惱心所及二十隨煩惱心所,六根本煩惱 :「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二十隨煩惱心所:「忿、恨、覆、惱、嫉、慳、 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心類學》說到,隨煩惱是從根本煩惱產生出來的煩惱,對我們而言是比較明顯。雖 然隨煩惱是比較明顯,但它的根是六根本煩惱。六根本煩惱比較深層,對治煩惱時,先從 比較粗的煩惱對治,再慢慢的,對治沉在下面的煩惱。所以隨煩惱是我們先要對治的,慢 慢的就會有能力對治根本煩惱。如果要對治隨煩惱這一部份,也要先認識它。 經文提到「詐現修菩薩行」,「詐現」是「誑」這個隨煩惱心所所攝。「誑」的性相 為何?《大乘五蘊論》:「云何為誑?謂為誑他,詐現不實事為性。」《大乘阿毗達磨集 論》:「何等為誑?謂耽著利養,貪癡一分,詐現不實功德為體,邪命所依為業。」 ------------------------------------------------------------------------------ 底下摘錄《心類學》教授,轉自:道次世界 http://www.lamrimworld.org/ ◆ 誑 《大乘五蘊論》:「云何為誑,謂為誑他,詐現不實事為性。」P6《集論》云:「何 等為誑,謂耽著利養貪癡一分,詐現不實功德為體,邪命所依為業。」P14 誑,是一種欺騙。欺騙什麼呢?自己實際上並無真實的功德卻謊騙有功德,例如,謊 騙自己能親見佛菩薩、能與佛菩薩對話…但事實不然,這就叫誑。 諂與誑,二者有關聯。諂,是掩藏自己的缺點刻意不讓人知道,而誑,則是本身無功 德卻謊稱自己有功德。 例如,身為一位出家人,平時不好好清淨修行,許多負面的缺點,一旦為人所知,馬 上刻意隱藏,不讓它傳開,此即是諂;身為一位出家人,其實沒什麼學問,也沒什麼修行 ,然而遇上在家人時,卻表現出一副很有學問很有修行的模樣,此即是誑。 諂與誑,心中都存在著「貪」念,由貪而想獲得恭敬、利養、與名聲…等等。 在家人也是如此。諂與誑是我們很普遍的問題,因為大家都喜歡被讚美稱許,所以會 誇大自己的優點,二倍三倍的加油添醋,這是誑。另一方面,我們都不喜歡自己的缺點家 喻互曉,所以當人家講起自己的缺點時,就一心想著如何閃躲、避開、隱藏…,這是諂。 因此,一天二十四小時裡,我們很容易犯下誑與諂的過失,常常會做的。 《集論》裡,不僅談到誑的因,也談到它的作用。 誑,從哪裡產生?即「謂耽著利養,貪癡一分」,這是誑的因。「詐現不實功德為體 」則是誑的體性,「邪命所依為業」乃誑的作用。 「耽著利養」,利,即尊敬;養,則是供養;耽著,是貪著、貪心的意思。因此,「 耽著利養,貪癡一分」,意指耽著利養乃由貪而來,它是誑的因。前面提過的嫉妒與慳, 以及現在的誑或諂,都是由貪心所形成的。而誑的體性,則有貪也有癡,故曰「貪、癡一 分」。 慳與誑的來源,不一樣。慳的因是貪之一分,它的體性,也是貪。但誑的因是貪,即 耽著利養,而它的體性,則有貪也有癡,故曰貪癡一分,此中,貪乃由前面的癡而來。例 如,因為他不相信、不了解業因果的道理,此即癡,所以,他才敢胡作非為、敢誑。所以 ,誑的體性,有貪也有癡。總之,自己沒有功德卻詐現出很有功德的樣子給人家看,即曰 誑。 誑,有什麼作用?即「邪命所依為業」。《菩提道次第廣論》裡提過不能以「五邪命 」的方式供養,應清淨供養。其中,佯裝自己持戒清淨、很有修行以獲得眾人的供養,這 就是誑。內心先誑,而後行邪命之事,故曰「邪命所依為業」。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1618916.A.0DA.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12/13/2016 18:07:24

12/13 22:36, , 1F
認識之後如何對治? 是用戒定慧嗎?
12/13 22:36, 1F
心王會受到心所影響,認識煩惱心所後,在善惡業的取捨上, 應遮止煩惱心所,避免煩惱心所帶來的負面惡業。同時應發展善心 所,善心所本身會有遮反煩惱心所的力量,比如善心所裡有慚、愧 ,認識到煩惱心所後,若有慚、有愧,能夠調伏遮止身語意三門的 惡行。 戒定慧三學調伏煩惱的次第:粗分的煩惱由戒調伏,次之的煩 惱由定調伏,最細的煩惱由慧調伏破除。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12/14/2016 07:58:20

12/14 08:48, , 2F
了解 感恩~
12/14 08:48, 2F

12/14 11:43, , 3F
推~有慚有愧能遮止惡行的延續
12/14 11:43, 3F
文章代碼(AID): #1OJxNa3Q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