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佛法修證次第:藏教的修證次第二

看板Buddhism作者 (一顆柔軟心)時間16年前 (2008/06/06 17:4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3、加行位 根據天臺智者大師的說法,首先對這四個位次的大義作一個簡要的說明: 暖,這是從譬喻來說的,因爲在“總相念”的修習之後,對于總相念所修習的境界非常熟 悉了,明白了凡夫衆生的身心世界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並且對這個道理 非常信受,沒有絲毫懷疑,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觀照生活,體察自己的生命 景象,得到了極爲確定的認知,于是對佛陀所說的四聖諦道理産生了相應,進而觀修四諦 的十六行觀,從此感覺到自己的智慧也已經日趨增長,力量比原來更加大了,知道朝著這 個方向繼續努力地去實踐,一定會徹底找到究竟的真理,信心實足,得到甜頭,好象鑽木 取火一樣,得到了暖氣,就確定能够最終獲得智慧的火花,所以叫做暖位。正如《法華玄 義》卷四說:“使用別相念、總相念兩種觀法,心緣四諦之境,能够啓發相似的理解,伏 住了粗重的煩惱迷惑,得到根本佛法的氣分。就像是鑽木取火的燧石,首先見到冒烟一樣 ,春天到了陽光的暖氣也開始發出來。以觀慧來鑽研四諦境,啓發了相似的理解,這個理 解就是比喻爲暖氣(這是比喻爲慧行)。又像是春夏之際,聚集了很多花草,自然就有暖 氣從中生出來。以觀修四諦的智慧,修習衆多的善法,善法就會受到熏習而積聚起來,智 慧的解悟也就得以生起,所以叫做暖(這是比喻爲行行)。 頂,這是在修習暖位之後,繼續修習十六行觀,相似地理解了真理的內涵,對于整個四聖 諦的義理已經了然于胸,就象看到電視裏面的全部景象,雖然還沒有親自到達真理的境界 ,但是對真理的整體情况已經大概的掌握了。對于徹底把握真理的方法,也已經非常清楚 了,也就是說在知解上已經到達頂峰了,就象登到高高的山頂一樣,能够眼看四面八方, 道路曲折大小,都已經一目了然,沒有比這個時候更加清楚了,所以叫做頂位。比如《法 華玄義》卷四說:“相似的理解輾轉加深,便能够證得四如意定,所修的十六諦觀,轉而 更加分明了,此時的位次已經在暖位之上。就象登上山頂,眼睛觀看四面八方,都能够清 楚明瞭,所以叫做頂法。” 忍,這個位次是四加行位的重心所在,包括了下忍、中忍、上忍。下忍位是繼續修習頂位 所修的十六行觀,這是指對于頂位所了知的見解和看法,都能够認可,並且緊接著就加深 對于十六行觀的練習,一直到非常自如地能够把十六行觀的境界,練習成 爲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就是下忍位成就了。中忍位就是忍位修習最爲複雜的一個重 要環節,也是忍位修習的中心位置,下文將對其進行詳細的解說。上忍位則是在極爲短暫 的時間內所修的觀行過程,所以內容也就比較簡單,但它是在中忍位成就之後的一刹那間 的修習,所以並不複雜。關于忍位的情况,如《法華玄義》卷四說:“這也是相似的理解更加增長,積聚 了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法,增進到成爲五根,此時便能够于四諦之境中,堪能忍可 各種樂欲了。” 所以這裏的“忍”,也就是忍可的意思。 世第一,這就是經過了前面三個步驟的修習之後,所到達的真理的邊緣,是凡夫和聖人的 分界綫,在世間來說已經到了最爲殊勝第一的境界了,其實也只有一刹那的一個觀念,把 凡夫的最後一個觀念變成了聖人的觀念,那就是進入見道位了,在最後一個觀念還沒有改 變之前,仍然還是屬于凡夫,是第一等的凡夫,所以叫做世第一位。《釋籖》卷四說:“ 此是有漏,故名世間。于中最勝,故雲第一。” 4、見道位 《四教義》卷六說:“通名聖者,聖以正爲義。”捨弃凡夫的錯誤習性而進入到聖人的正 確習性,初果須陀洹見到真諦之理,破除了八十八使的見惑,名爲見道位。證得這個初果 位的時候,是從世第一位的後心,修習苦法忍而使真智明發成就苦法智(苦忍真明,或者 說是苦忍明發,苦忍就是指在欲界苦諦之下的苦法忍。明發就是指苦法智,所謂真實的智 慧轉向明白而被開發出來),在三界八諦之下,開發了八忍八智,加起來總稱爲十六心。 有門認爲是十五心就是明瞭真諦的見道位,就是初果向的位次,十六心就是破除見惑的修 道位,屬于初果的位次。《析玄》空門的觀點,却認爲是十六心叫做見道位,就是初果的 位次了。 5、修道位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以上,加重禪定靜慮的功夫而緣于真諦理性,名爲修道位。修道 ,又稱爲有學道,就是修行三個階段的見道、修道、無學道之第二階段。關于修道的位次 ,這就可以依據修行者的能力及其修行程度可分成許多階段。在四向四果中,相當于預流 果之後的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等位次,也就是在預流果和阿羅漢 果之間的所有經歷,都屬于有學道的範圍。因爲還要在事相上、感情上用心修學,在見道 位時能够斷除煩惱障,而在修道位還要斷除解脫障,所以叫做有學道。修道位的最終結果 ,就是可以斷盡三界八十一品之修惑,修惑也叫思惑。如《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說:“ 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一時能斷九品煩惱。修道是不猛利道,數數修習,久時方斷九 品煩惱。如利鈍二刀同截一物,利者頓斷,鈍者漸斷。暫見斷者名見所斷,數修斷者名修 所斷。”這就是說,在修道位的時候,斷除惑業就不象在見道之時所斷見惑那樣快捷,而 是要在數數修習之後,才能逐漸把思惑一品一品的斷除。亦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知道容易 做到難”啊! 從四果的角度來看,修道位就是二果和三果的事情,但是更具體的分析一下,還是包括了 二果三果的前前後後,應該有五個位次的修習情况,其斷惑次第和證位情况可以從“一般 ”和“特殊”兩個方面來看:一般而言,就是嚴格的按照前後次第來修習,逐步上升,一 品一品的斷除思惑;特殊而言,那就是不按照次第的特殊修習,超越而證,斷惑快慢多少 等情况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這中間,次第而斷的又有快慢的區別,超越而證的也有多少 的不同,所以在見道位之後的修道位情况就顯得尤其複雜,但總的情况就是“見道之後, 再進行斷除思惑的全部過程” 6、證道位 四果阿羅漢的見思二惑已經斷盡,名叫無學位。通過了修道位在事相和感情上的訓練之後 ,便能够獲得事相和理性的一致解脫,在輪回苦難的生命景象當中,已經徹底擺脫了三界 火宅之中的愚昧無知,自己身心的各種情况也已經得到了完全的掌握,見思煩惱已經沒有 市場,他的看法和想法不會對自己的身心産生負面的作用,這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到家了, 考試一定全部及格了,不用再爲自己的現實生命擔心受怕,可以安住在自己最爲現實的生 命境况當中,大事已了,願望實現,好不暢快!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具有應供、殺賊、無生的三種意義,這就是無學道的情况。無學道,又稱 爲無學地。與前面所講的見道、修道合稱爲三道。這就是完全證得了真諦之理,解脫一切 見思煩惱,學道圓滿,不用再修學勝果之道,也就是指四果阿羅漢的果位。 阿羅漢,指斷盡一切見思煩惱而得盡智或無生智,值得受世人供養的聖者。斷色無色界惑 ,最後入金剛喻定而斷盡有頂地第九品惑時,盡智生即成無學阿羅漢果。另外,阿羅漢的 名稱,並不是僅限于聲聞的果位,獨覺及佛亦可稱爲阿羅漢。如《成唯識論》卷三所說: “阿羅漢者,通攝三乘無學果位。” 7、勝進位 在藏教的修證理論體系當中,阿羅漢之後的位置都算是勝進位,因爲此教主要是針對聲聞 弟子而說的,聲聞弟子既已證道,但是沒有除盡余習,所以還需要更進一步侵除習氣,故 有勝進位之設立。即是緣覺、菩薩兩個位次的修道情景。 A、緣覺 所謂緣覺,就是觀察衆生內在的十二因緣,禀持佛陀所教導的思想理論。所謂獨覺,就是 觀察有情外在自然界的因緣聚散,沒有老師就能够自行覺悟無常、苦、空、無我等的道理 。《法華文句》卷四引《大智度論》說:“所謂獨覺,出生于沒有佛陀在世教化的時候; 所謂緣覺,由于過去世中發願而生于佛陀在世教化的時候。”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又 叫做十二重城、十二牽連、十二苦事、十二輪。利用能够滅盡無明等十二支所引起煩惱的 能觀之心,順從這十二支的相生次序來推理觀察這個所觀的十二因緣境,所以這十二因緣 就是所要消滅的境。觀察十二因緣就是推求一切痛苦的根源,最終推求到無明才是所有痛 苦的真正起因,所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推因至果,這就是還滅門的順 觀十二因緣法。如果直接就從老死支開始觀,老死滅則生滅,生滅則有滅,乃至行滅則無 明滅,依果尋因,這就是逆觀十二因緣法。 B、菩薩 所謂菩薩,我們都知道全稱就是“菩提薩埵”、“摩呵薩埵”,翻譯成漢文爲“大道心衆 生”,也有的將其翻譯爲“大道成衆生”。唐朝玄奘法師譯爲“覺有情”,因爲菩薩是上 求佛道、下化衆生,是有情衆生當中的覺悟者,也就是覺悟的有情衆生。從其證果情况來 看,是在九法界當中處于最高一個法界的衆生,僅次于十法界當中的佛法界。 但是,我們這裏所說的菩薩,就是在藏教的教法之內來討論的,即爲藏教大乘的修行者。 所以這裏所說的菩薩是指不斷除見思二惑,而需要經過三祇百劫的“伏惑行因”伏而不斷 ,帶惑于生死海中利益衆生的菩薩。《四教義》卷七說:“三藏教法正面教化二乘根機的 行者,側面也教化菩薩道的行者。如果說菩薩是斷除了見思惑而來三界受生的,二乘聖人 就會懷疑:假如結惑已經斷盡了,而還得受生死的話,那麽許多聲聞人得到阿羅漢果之後 ,豈不是還要再受生死嗎?所以就不說菩薩是斷除結惑而受生死。”《法華玄義》卷五也 說:“爲了能够使藏教行者生起有相的善事,所以才說需要三祇修福、百劫種相、伏惑行 因。因爲想要求得佛陀的果報,就必須改惡從善而修習衆多的善法。”另外,《四教義》 卷七說:“雖然也在修習性念處觀,但是却不斷除結惑煩惱,這就是爲了能够生在三界之 中來度化衆生的緣故。”由于三藏教法並不詮釋中道實相作爲應化利生的根本,而是留著 結惑忍受三界生死而利益衆生,因此三藏教菩薩在度衆生的時候,就是不斷見思塵沙之惑 ,而是伏惑潤生、伏惑行因的偉大創舉! 藏教菩薩的整個修行內容,就是:從初發心,緣四諦境,發四弘願,修事六度行。要經過 三祇行六度、百劫修相好的刻苦修行,然後方能成就菩薩大業。 8、果覺位 前面所說的就是藏教菩薩的修行情况,就是三祗百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緣生滅四諦 之理,發四宏誓願,實踐事相上的六度萬行,一直到這些修習都圓滿了,才真正的成就菩 薩的勤苦修行之全部過程了。接下來就是八相成道示現成佛,證得了藏教佛的果位。我們 于此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入補處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爲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位;次 一剎那入世第一位。發真無漏,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坐木菩提樹下,生草爲座,成劣 應丈六身佛,受梵王請,三轉法輪度三根性,住世八十年,現老比丘相,薪盡火滅,入無 餘涅槃,即三藏佛果。 所謂補處,就是指的前一位佛陀將來入滅了,而這個菩薩就候補前一尊佛的位置,所以叫 做補處菩薩。這裏介紹了佛陀所具備的八相成道:1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2寄托在母親的 胎內、3從胎內出生到社會上、4從世俗的家中出來求道、5在菩提樹下降伏天魔、6降服天 魔之後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大道、7到鹿野苑去轉動佛法之輪、8化緣結束而進入 涅槃的世界。 -------------------------------------- 來源 http://www.shidazhao.com/tcontent.asp?ArticleID=165 祝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7.174.224.172
文章代碼(AID): #18IGQMyr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