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極限的養成--雷射冷卻在台灣(中)

看板Interdiscip作者時間14年前 (2010/09/14 02:43),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小標】物質第五態 印 度物理學家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視愛因斯坦為「導師」的原因很容易理解, 如果不是愛因斯坦的慧眼,這個低調的天才可能只平平凡凡的在印度當個老師,維基百科 上可能也找不到這個 人。1924年,才三十歲玻色寫了篇〈普朗克原理和光量子〉文章四 處投稿,一再被退稿後,乾脆把文章轉寄給最重量級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發現了 這篇 文章的重要性,幫文章翻譯成德文發表,並將玻色的理論推廣,提出玻色‧愛因斯 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先別擔心你沒聽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事實上你的中學物理老師也不一定聽過 。先來瞭解物質有幾態?一般人答得出固、液、氣三態;能說的出「電漿態」為第四態的 已經不多;而BEC更是到1995年才證實存在的「第五態」。 一 般說來,原子的氣體被冷卻時,會從氣體變成液體、在從液體變成固體。但是極度低 溫的時候,這些一顆顆的原子會「看似」愈變愈長,變成一條一條的蠕動的波。 繼續冷 卻下去,這些蠕動的波會重疊糾結、凝聚在一起。本來能區分的出哪顆原子是張三、哪顆 是李四,但是在極冷的狀態下,這群原子看起來就像一團你泥中有我 我泥中有你的超級 大原子。 極冷指的是0.00000001K,10-8K,差那麼一點點就達所有原子都凍僵的絕對零度。當我們 說A物體比 B物體熱,代表A物體中的原子運動速度比B物體體高。如果想要冷卻一團原子 ,可以把他放進冰箱,讓他速度變慢。但冰箱的溫度、甚至攝氏負兩百度【記得統一 科 學符號數字或國字】的液態氮,都不足以讓這團原子冷卻到足以達到BEC的程度——10-8K 。 在BEC理論提出後的七十年,因為可以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設備與技術遲遲未出現,BEC 也因此無法被證實。 【小標】比慢的競賽 第 一個投入BEC戰場的,是被稱為冷原子教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克勒普納(Daniel Kleppner)。他嘗試使用磁場捕捉的一群氫原子來達成BEC,但因為氫的質量太輕而不幸 失敗。(註:克勒普納的研究團隊在初次失敗後,並未放棄,最 後在1998年也達成氫原 子的BEC。) 1985年,史丹佛大學的朱棣文(Steven Chu)等人發明雷射冷卻的方法,讓BEC的誕生重現 生機。 雷射可以燒焦你皮膚,但是在某種頻率下,他也能讓原子速度慢下來,也就是讓原子冷卻 。想像雷射光的光子是小小乒乓球,而原子是保齡球。不斷地將乒乓球打在迎面滾來的保 齡球上,會有減速的效果。 問題來了!原子不像保齡球一樣乖乖的滾在軌道上,這一大堆的原子是隨機亂跑的,不僅 方向不一樣,速度也不一樣。為了解決方向不一樣的問題,科學家用了六道雷射,分別從 不同的方向射入真空管中,如此一來,在這六個方向上移動的原子,都有機會被雷射光所 發射的光子減慢下來。 另 一個問題是速度,如果有一顆原子已經接近靜止狀態了,光子還傻傻地繼續打它,不 是會造成像高速公路「追撞」的效果,讓原子加速、變熱嗎?這就是雷射冷卻聰 明的地 方,他可以選擇要讓哪些原子變慢,也可以選擇不去影響那些已經很慢的原子。所應用到 的理論叫做「都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 已經降溫(變慢)的原子,還是會到處亂跑,因此必須利用磁場和光做成的磁光阱( magneto-optical trap)把原子捕捉住。然而,雷射冷卻只能降溫到到0.4×10-5K。要達 到BEC,這樣的溫度還是太熱了,需要到10-8K,還有最後一個重要步驟。 連雷射冷卻都達不到的低溫,一定需要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吧? 不 用,接下來,拿出老祖母冷卻豆漿的方法來冷卻原子就可以了。老祖母煮了滾燙燙的 豆漿,放在一旁放涼。「放涼」的道理就是讓那些跑得很快的滾燙粒子離開豆 漿、跑到 空氣中,讓整鍋豆漿的溫度降低。科學家稱這個方法「蒸發冷卻」,由海斯(Harald Hess)198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時發明。其實就是把經過雷射冷卻,雖然已經變慢,但還是 不夠慢的原子們,裝在一個無形的、磁場做成的磁阱裡。這群還在 東跑西跳的原子在這 個碗裡,因為沒有封口,所以,能量高、跑得快的原子很容易就跑出碗中,使整個系統的 溫度降低。科學家們把磁場做成的碗緣慢慢降低,隨著 碗的邊緣降低,愛亂跑的原子們 也跑光了,留下來的就剩行動遲緩的原子。最後,這群非常非常緩慢的原子就形成了BEC 。 諾貝爾獎每年僅頒給區區數人,但榮譽的背後其實堆積著許多人的努力。 克 萊普納的實驗雖然沒有一舉成功,但團隊成員海斯發明的蒸發冷卻造福了其他後進者 。科羅拉多大學的康乃爾康乃爾(Eric Cornell)、魏曼(Carl Weiman),以及麻省理 工學院的凱特利(Wolfgang Ketterle)也投入了這場絕對零度的競賽。有了克萊普納的 前車之鑑,他們避開了氫原子,分別採用了銣和鈉原子做實驗。也感謝雷射冷卻、蒸發冷 卻的發 明,讓這三位科學家在1995年都達成了BEC,並獲得了200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小標】科學的目的 七十年來,科學家不斷的嘗試、失敗、再挑戰,將累積的經驗傳承,終於解開物質有無第 五態的科學之謎,這的確是偉大的成就。但是,這樣偉大的BEC,到底能幹嘛? 我問了這個問題,結果同學皺眉看著我,好像我是看到莫內的畫卻只盤算會不會增值的勢 利眼。(通常我問了他們回答不了的問題,他們就會勸我不要那麼「直觀」)同學說,也 許,BEC可以用來製造原子鐘、更準確的全球定位系統、更快速的量子電腦等等。 但 是,這些「可能性」更像是科學家為了堵住質疑者的嘴而想出來的。身為七十年未解 的謎,BEC的確是真相的追尋。而它的用途,就像科羅拉多JILA實驗室的 BEC教學網頁上 說:「我們的處境就像四百年前居住在大溪地的土著。某一天不知何故,一座漂流的巨大 冰山被沖上岸邊。面對這個奇異的景象,土著們的結論 釋:這座冰山可以用來做冰淇淋 。」 BEC代表的是科學界對原子有更全面的控制,「也許將來」可以應用在、精密測量或製作 電腦晶片。說「將 來」是因為BEC距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路。它太脆弱了,以目前的技術 ,它只能存在於真空與黑暗中;目前僅有少數幾種原子能達到BEC,而且因為實驗過程的 消耗,凝聚成BEC的原子數也極少。 也許離真正的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市場價值對於衷情於研究的科學家不一定最重要 ,並非每個科學研究的動機都是想著要上購物台熱銷十萬組。也不是要唱高調說科學的目 的是探究宇宙的真理,但是,也許解謎過程中的樂趣與成就感,就是科學的目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130.155 ※ 編輯: sherry123 來自: 125.232.130.155 (09/14 03:01)

09/14 04:30, , 1F
推好文!! :D
09/14 04:30, 1F
文章代碼(AID): #1CZd2uc6 (Interdisc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