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四十六集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南無 阿彌陀佛)時間2年前 (2022/05/19 19: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六集)  2010/2/17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46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網路教育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 家學習到五戒第四條戒妄語戒,我們學習到第二段經文。第二段經文就是佛告訴我們,講 什麼樣的話是犯了妄語戒;犯了妄語戒,講什麼樣的話是大妄語,什麼樣的話是小妄語。 犯了妄語,可以懺悔,還是不可以懺悔,還是沒有犯,分這三種。這一段經文一開始就給 我們講大妄語,在戒經上講大妄語,第一個就是講到未證言證。證就是證果,從小乘聖者 開始講起,本經沒有講到大乘,只有講到阿羅漢。自己沒有證阿羅漢果,為了貪求名聞利 養,給大家講他證阿羅漢果了;或者向大家講,他快要證阿羅漢果了,就是向阿羅漢。我 們上一次學習到這段經文,我們學習到這一段。   這段經文向下都是講小乘聖者證果的位次。小乘聖果,我們大家聽經或者讀經的時候 常聽到四果,四個果位,就是四個層次,第一個是須陀洹,第二個斯陀含,第三阿那含, 第四是阿羅漢。所以證得阿羅漢這個位次,前面還有三個位次,前面這三個位次也可以稱 羅漢,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因為這三個位次就是向第四果羅漢再提升的。這 是小乘教修行證果的位次。我們也利用這個機會,對佛學的名詞術語有進一步的理解。因 此上一次也跟大家報告思惑八十一品簡單的圖,這個圖還是一個略圖,如果詳細的,三界 裡面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面有八十一品的思惑。思惑八十一品,上一次我們講 到欲界有九品。這個表可能在《四十二章經新疏》打漏掉了,因為九品缺了一個上上品, 可能是打字打漏掉了,應該要加上一個上上品,這樣合起來才才有九品。我們上一次這個 表,根據這個表來打字只有八品,怎麼算都沒有九品。我看《新疏》註解是有講到上上品 ,所以這個表解,上上品我們應該要加上去,這樣才才滿九品之數,就是在欲界有九品的 思惑。欲界上去,色界思惑、無色界的思惑,這是我們簡單跟同學做一個簡略的報告。如 果大家希望詳細進一步的了解,請大家可以去查閱《教乘法數》,或者《三藏法數》,現 在在網站上要查這些佛學的名詞術語也不難,在此地給諸位同學報告這方面的資料。這些 資料,我們學習也有必要有一個理解,有一個概念。   我們平常在聽講經,講經有時候時間的關係,另外就是聽眾各方面,程度上也參差不 齊,講這些佛學的名詞術語,也不一定適合現場聽眾的需要,因此一般講經法師大概會把 這些提一下,直接就切入本經的義理。可能現場聽眾比較沒有興趣聽這一方面的,他比較 急著要知道這部經主要的義理,因此講經法師也為了適應現場大眾的情況,這些有時候也 都省略了。這些一般都是在佛學院裡面上課的時候比較會提到,另外學習講經的法師,自 己必須要準備,也需要知道。我們網路學院的同學也有必要進一步的了解,對於這些佛學 名詞術語,以及它修學的層次、名稱,斷什麼樣的煩惱,應該也需要有個概念。有比較清 楚的概念,我們理解之後,知道我們現在修行是在哪個位次,我們現在修的程度已經到達 什麼程度,自己就比較清楚。如果這些沒有進一步的理解,我們對這些概念上還是非常模 糊的,經是聽了,但是還是很模糊的。因此在《內典講座研學要領》裡面,學習經教這些 注意事項,也都給我們提出來了;特別是一個學講經的法師,這個必須要知道、要明瞭、 要準備。但是你講的時候,你不一定講,那就要看當時的情況了。這裡首先跟我們同學大 家說明一下。我們一般都是聽大乘經教,羅漢這個名詞也常常聽,但是比較沒有人特別去 了解小乘修行的層次。   我們再溫習一下,羅漢。羅漢,我們也要有個了解跟認識,這是有必要的。上一次跟 大家報告過了,羅漢是無學小乘果人,他是小乘已經證果了。阿羅漢就不會再到六道裡面 來生死輪迴了,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他沒有了。所以在《四十二章經》講,證阿羅漢果, 他往生之後,他的靈神,我們現在講他的靈魂(一般人講靈魂),我們佛法名詞不講靈魂 ,講神識,他上升到第十九天,第十九天就是超越三界了。在此地,三界諸天,這邊有一 個表解,大概跟大家報告一下。「三界九地諸天表」,這是根據《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 裡面這些資料。一般沒有出三界,四禪十八天都在三界裡面,十九天就是超越三界了。   三界第一個,欲界有六層天,第一層是四王天,第二層是忉利天,這兩層天在我們人 道之上,我們人道再上去就是天道,上去第一個就是四王天,再上去就是忉利天。根據經 上講,這兩層天在須彌山的山腰跟山頂,四王天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忉利天是在須彌山的 山頂。這兩層天叫地居天,地就是說,這兩層天的天人跟我們人道一樣,都是在地面上生 活的,他沒有離開地面,也是踩在土地上的,所以稱為地居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都離開地面了,懸處虛空,故名空居天。夜摩天、兜率天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的天人他們生活在空中當中,他沒有在地面上,所以叫 空居天,生活在空中的。天人他們有神通變化,飛行自在,他們出門不用坐車,也不用坐 飛機,也不用坐船,他能夠飛行自在。「以上六天,福報雖大,仍與我人同具飲食、男女 、睡眠諸欲,故統名為欲界天。」這六層天叫做欲界六天,欲界有六層天。欲界就是還是 要吃飯、吃東西的,還是有男女婚配,還是需要睡眠,還有這些欲望。但是欲界六天,愈 上去的天人,欲望就愈淡薄(詳細都記載在經典裡面),到他化自在天欲就是最淡的。所 以愈上層次的天人,他們福報就愈大,享受、受用的物質就愈殊勝,質量就愈好,這是福 報。這是欲界六天。   接下來就是色界十八天。色界有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層天。色界分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梵係清淨離欲意,離欲則心生喜樂, 故名離生喜樂地。」初禪叫離生喜樂地,因為離五欲,他不需要五欲,他不需要有這些欲 望的牽累,沒有這些累贅,他得到自在了,心裡生起喜悅,所以叫做離生喜樂地。二禪有 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無尋無伺,入定發光,故名定生喜樂地。」二禪三 天都有一個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愈上層的天,它的光就愈殊勝,它入定發光 了,從定當中產生喜樂、喜悅,所以故名定生喜樂地。三禪有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 遍淨天,這是第三禪天。「身心最淨,但樂無喜,故名離喜妙樂地。」他有樂無喜,喜還 是比較粗重一點的煩惱,他有樂,這個是三禪。在我們六道三界裡面,三禪天是最快樂的 ,在三界裡面,三禪天是身心最清淨的。   四禪有九天,四禪有九層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這三層天是凡夫天人所居住 的;另外有無想天,這層天是外道所居的。在古印度有外道專門修無想定的,這個定修成 功了,他往生就生到無想天去了。下面還有五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 究竟天,這五層天為三果聖人所居住的,所以這五層天又叫做五不還天。三果,證得阿那 含果的羅漢,他還沒有超越三界;沒有超越三界,他死了就往生到四禪這五層天裡面。無 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是三果聖人所居住的。這是四禪天,也叫 做凡聖共同居住的一個地方。「以上九天,離樂捨念,故名捨念清淨地。」他樂也捨了, 把三禪離喜妙樂地那個樂也捨掉了,所以叫捨念清淨地。這是色界天到頂頭了。   下面是無色界有四層天:空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地;無所 有處天,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四層天,色身已經沒有了 ;因為色界沒有飲食、男女、睡眠,但是還有色身,還有居住的房子,有這些物質。到無 色界天,這層天的天人,連這些物質也都不存在了,只有精神存在,色身都沒有了,「但 具心識,故統名為無色界天。」這是我們三界裡面:欲界、色界、無色界,天道、天人一 個大略的情況。   下面,我們上一次就是學習到經文當中講:「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 ,自言我是羅漢、向羅漢者,犯不可悔。」我們上一次就是學習到這段。這是講到自己還 沒有證阿羅漢果,因為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不知就是不知道,不見就是他也沒有見 到,過人聖法就是三十七道品聖人所修的這些理論方法,他也不知不見。不知不見,他怎 麼可能證果?為了名利就打妄語,說他是羅漢,或者我快要證阿羅漢果,向羅漢者。如果 對人家講這個話,就犯了大妄語罪,此地經文給我們講犯不可悔。這是大妄語,犯了不可 悔罪,不可以懺悔了。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經【若言我是阿那含。】   《箋》小註裡面有註解:   箋【斷欲界煩惱盡。】   經【斯陀含。】   箋【斷欲界六品惑。】   經【若須陀洹。】   在《箋》裡面講:   箋【斷見惑盡。】   須陀洹就是見惑斷盡了。   經【乃至向須陀洹。】   《箋》裡面註解:   箋【世第一後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   經【若得初禪。】   箋【離生喜樂五支功德相應。】   經【第二禪。】   箋【定生喜樂四支功德相應。】   經【第三禪。】   箋【離喜妙樂五支功德相應。】   經【第四禪。】   箋【捨念清淨四支功德相應。】   經【若得慈悲喜捨無量心,若得。】   這個《箋》有個:   箋【四。】   經【無色定。】   在《箋》裡面講:   箋【所謂。】   經【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淨觀。阿那般那念。】   《箋》裡面講:   箋【此云遣來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觀乃佛法二甘露門。但應修習。不應云得。 】   經【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叉。】   《箋》講:   箋【捷疾鬼。】   經【薜荔。】   箋【亦云閉麗多。此翻祖父鬼。】   經【毗舍闍。】   箋【啖精氣鬼。】   經【鳩盤荼。】   箋【甕形厭魅鬼。】   經【羅剎。】   箋【可畏鬼。】   經【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犯不可悔就是大妄語,這段經文比較長一點。講大妄語,說證阿羅漢,或者向阿羅漢 ,是犯不可悔。下面講,「若言我是阿那含」,還沒有證阿那含,他說他證阿那含;或者 他說我證斯陀含,或者他說我證須陀洹,「乃至向須陀洹」。從羅漢到須陀洹、向須陀洹 ,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四果四向,就是講小乘聖果的聖人。斯陀含、阿那含,阿那含是斷 欲界煩惱盡,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報告,欲界裡面的煩惱他斷盡了。下面,我們還會有一個 見惑的表解,再給大家參考。阿那含,在經上給我們講,叫做不來。阿那含也是梵語,翻 譯中文叫不來,或者叫不還。不還就是不再到人間來了,就是三果阿羅漢,他在色界。從 色界裡面他繼續修行,就可以超越三界證阿羅漢,他不需要再受生到欲界來,所以他叫不 來。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他欲界的煩惱斷盡了,所以不需要再來到欲界,他直接從色界 就可以超越無色界,證阿羅漢,超越三界。   下面講「斯陀含」,斯陀含也是梵語,翻譯中文是一來,就是第二果。一來,還要來 一次,到欲界來受生一次。他已經在修道位中斷欲界上上品到中下品,上一次我們這個表 解給大家看,他已經從上上品斷到中下品,斷了六品的思惑,欲界六品思惑他斷了,尚餘 下上品等三品(下上、下中、下下),這三品欲界的思惑他還沒有斷。因為這個三品還沒 有斷,所以必須一生欲界天,再到人間來受生一次,就是要往返一次,一上一下,必須再 到人間來受生一次,所以叫做一來,來一次,方證羅漢。這個是斷欲界的思惑。   思惑又有個名稱叫做「愛煩惱」。我們現在全世界的人,東方西方的人都知道愛,我 們東方古老的中國也講愛,仁愛;西方人他也講愛,愛心。這個愛以佛法的標準來看就是 煩惱。愛有善有惡,善就是仁愛,有仁愛之心,我們講這個人很有愛心、他很會關懷別人 ,這是善;如果貪愛,他想控制佔有,那個就是惡業。但是以我們佛法的標準來看,在三 界裡面這個愛就是煩惱,因為這個煩惱讓你在六道裡面受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從愛煩 惱(又叫做思惑)這樣來的。愛煩惱「乃對境迷執之惑」,對境界產生迷、執著,執著就 迷了。這個迷執是相關的,因為你迷才會去執著,因為你執著才迷了。迷執就是我們淨老 教授講席當中常講的,對一切人事物有控制佔有的欲望,這個就是迷執。我們所有的煩惱 ,都是從這裡生的。所以佛教我們,你要斷這個煩惱,你要脫離六道,你要把這個放下。 因此我們出家人什麼都放下,都不要了,不再執著了。所以佛當年示現給我們的榜樣就是 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要吃飯去要飯、去討飯。這放下了,國王不做,不在王 宮裡面享福,天天去給人要飯;三件衣服,撿人家不要的拼拼湊湊,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 。所以依照戒律來看,這些統統放下了,你想要執著,你想要佔有,把你這個緣給你斷掉 。我們現在出家人實在講,我們淨老教授講,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因為寺院道 場這個家比原來小家庭更大,還是離不開控制佔有。所以寺院道場裡面擔任執事,你擔任 執事不控制佔有,你怎麼管事?你一定要控制,不然你怎麼管。但是我們凡夫來管事,的 確對修道是有障礙。那什麼樣的人來管事沒障礙?他煩惱斷盡了,明心見性,這樣的人來 管沒有障礙,他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表面上看他控制佔有,但是實際上他心裡沒有 。我們凡夫不行,我們外面有控制,心裡就有了。因此過去叢林制度,執事是輪流,一年 一換,大家輪流奉獻,這就很公平。古代叢林制度非常之好,大家要犧牲奉獻,也要有機 會修行,大家輪流分攤,不要貪戀那個職位。但是現在這個環境不行,沒人。所以有很多 方面的障礙,有困難,有障礙,這些我們也必須明瞭。明瞭之後,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怎 麼來學放下,這個就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對境迷執之惑,另外有一個個別的名稱叫「修惑」,「以此貪瞋痴慢諸惑,須在修道 位,時時加功修鍊,而後能漸次伏斷故」。這個惑通俗言之,「即虛妄之感情是也」,虛 妄之感情,我們一般講感情用事。我們凡夫統統是感情用事,只是感情用事有的比較嚴重 ,有的比較輕,都是感情用事,沒有理智。理智必須要伏惑、斷惑,我們才能夠理智來用 事。所以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報告了,八十一 品思惑(再加上上上品,欲界漏掉一個上上品,上上品應該補上去)。在修道位要修,斯 陀含是屬於修道位。在小乘斷了見惑才叫見道位,你見到道了,進一步就修道,先見道然 後修道。我們再看下面,斯陀含是斷欲界六品惑了。   「若須陀洹」,《箋》裡面講「斷見惑盡」。見惑我們有一個表解,我們看這個表解 ,見惑也分三界。我們前面講的是思惑煩惱,思惑煩惱比較難斷,就是愛,愛欲就是屬於 思惑。這個愛、思惑在經上也有個形容,藕斷絲連,很不容易斷。好像大家買的蓮藕,把 它切斷,把它一拉開,蓮藕是斷了,但是它那個絲一拉還是連著,所謂藕斷絲連,極不容 易斷,形容思惑、愛欲的煩惱,感情用事,這個很不容易斷除。見惑比較猛利,好像瀑布 衝下來,它很猛利,但是一旦斷就一切斷了。思惑就比較麻煩。   我們來看:「須陀洹,梵語,此云預流,謂初預聖人之流。又云入流,謂超凡入聖也 ,即初果。但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初入聖流,不墮三惡道而已。」三界,我們一般講 見惑八十八品,實際上這個佛學名詞,它翻譯是用八十八使,「使」就是使者的使、指使 的使,大使這個使,這個稱為見煩惱。斷了三界八十八使的見惑,初入聖流,沒出三界; 沒有出三界,但是他永遠不會墮三惡道,因為墮三惡道的因他斷掉了。只有在人天兩道七 生七死,七次往返,他就能證得阿羅漢。可以說證得須陀洹果,他超越三界這個時間表就 可以確定了,就是最長七次往返一定證阿羅漢,只有往上升,不會再往下掉了。所以證得 須陀洹的果位,在三不退當中他是證得位不退。三不退,第一個位不退,第二行不退,第 三念不退。他證得位不退,就是他不會從這個地位再退到凡夫了,他只有往上提升,不會 再退回來了,他不墮三惡道。   什麼叫見惑?「言見惑者,又稱見煩惱,乃對理迷執之惑,即通俗不正確之知識是也 。」見惑就是見解上的迷惑,見解上,他是對理迷執之惑。理就是對宇宙人生的道理,他 認識錯誤了,他的認知錯了,認錯了,認錯之後就迷了,迷在這個當中。迷了之後,他就 產生執著,執著他這個錯誤的見解,他認為他這個見解是對的,他執著這個;執著之後就 變成惑,迷惑了,迷在這個當中。在我們世間裡面,我們看看凡夫,這些對理迷執之惑大 家都有。這裡講「即通俗不正確之知識」,他所知道的,他所認識的,是不正確的,是錯 誤的,是偏的、邪的。「其根本則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 禁取見十種,皆由不了苦集滅道四諦而起,合三界統計」,三界把它統計起來,「凡八十 八種」。三界都有見惑,欲界有見惑,色界有見惑,無色界有見惑。無色界天的天人修到 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禪定,他再上一層就證阿羅漢,他為什麼超越不了?問題在這個見出問 題了,他的認知見解錯誤了,他執著他錯誤的見解,因此定功那麼深,超越不了,錯了。 這個有八十八種。「謂之使者,以其能使役心神,陷於生死苦海也。」這個使的意思,我 們一個人遭人家控制,這個叫使;人家叫你去哪裡你就得去哪裡,你自己不自由、不自在 ,這個叫使役。這八十八種見惑,它使役我們的心神,我們的心受它指使,受它繫縛、控 制,結果就是陷於生死苦海,不得出離,永遠就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這些苦難,所以 叫八十八使。這是凡夫統統有的。   我們看表解,見惑也是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苦、集、滅、道,配四聖 諦,四聖諦就是來給我們說明,我們凡夫一般的見解是錯的,不正確的。我們先看欲界, 欲界這個表解:苦、集、滅、道。第一個「苦」,苦是一個結果,所謂三界統苦。我們現 在感受的,實際上就是苦。我們自己感覺很痛苦的時候,那個叫苦苦,因為我們本來就苦 ,然後再加上一些痛苦,苦上再加苦,所以叫做苦苦。我們人生到這個世間來,已經就無 奈了,你不來也不行,時間到了你不走也不行。特別在我們人生的過程當中,所謂人生不 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本來就很苦,再加上一些天災人禍就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第二 個是壞苦,壞苦就是我們偶爾也有感受快樂的時候,但是那個快樂不能永久保持,快樂過 去之後它會變成苦的。好像我們享受,我們吃東西,很好吃的東西,一開始吃下去很快樂 ,吃第一碗是享受,吃第二碗是承受,吃第三碗就叫難受,難受就是壞苦。你吃第一碗是 享受,很樂,吃第二碗是承受,吃第三碗是難受,這個就是壞苦。所以樂也不是真的,樂 過去,有苦在後面等著,所謂樂極就生悲。第三是行苦,行苦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的 身心剎那生滅不停,好像流水一樣從來沒停過,你也抓不住,你也控制不住,遷流不息, 所有都是無常的,不能永恆存在,這個就是行苦。所以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是生理的 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個叫苦諦。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 你所享受的實際上都是苦的,那不是快樂,你把它認為是快樂,佛給我們講,你錯了,你 那個見解錯誤了。   苦怎麼來的?它是一個結果,為什麼會有苦?下面講:貪、瞋、痴、慢、疑、身見、 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是苦因,就是這麼來的。欲界裡面有見惑,見解上的 迷惑,第一個是貪。我們都知道,貪就是想佔有,你喜歡的你就要佔有它、要控制它。第 二個是瞋,你不喜歡的就討厭它、要排斥它、要遠離它,瞋恨。第三愚痴,對於是非善惡 、事實真相迷惑顛倒,善惡分不清楚,愚痴;是非善惡、真妄邪正無法分辨,沒有智慧就 是愚痴,痴煩惱。第四慢,就是貢高我慢,這是慢煩惱。第五疑,疑就是懷疑,特別對聖 教的疑惑,對聖賢講的這些開示他有懷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我們常聽到。   下面講身見,身見就是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種見解叫身見。佛 給我們講,這個身不是我,我們把真正的自我迷了。佛在《楞嚴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 佛用大海跟大海的水泡,大海一漚花,漚就是一個水泡。水泡從哪裡生的?從大海生的。 但是水泡很小、一點點,生了,水泡出現了,不久它就沒有了。這個水泡從大海生,滅了 之後它還是回歸到大海,沒有離開大海。佛給我們講,我們的身就像大海,那才是我們自 己的本人,才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在經典上講叫法身,法身才是我們真正的自我。現在 我們是把這個法身裡面出現的一個水泡,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從我們整個法身裡面出現的一 個小水泡,把這個小水泡認為是自己,把整個大海給遺忘了。認為我就是這個水泡,那個 大海就不是我,我們就是迷在這個上面。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啟發,教我們,你這個見解要 放下,那是錯的,這個身不是我。真正的我是什麼?法身,不生不滅,那個才是我。你現 在這個身也是從那個法身裡面所生的,一個生滅消失了,它還是回歸到法身,法身才是真 的,不生不滅的。這個是身見。下面邊見,邊就是二邊,偏在一邊了。好像我們開車有一 個中道,不能偏左,不能偏右。這在古印度有斷常二見,一種斷滅見,一種常見,這兩個 是代表。當然還有其他的邊見,就偏在一邊,佛給我們講,這也是錯的。   今天時間到了,下面這幾個,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 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218.1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52959556.A.5F5.html
文章代碼(AID): #1YXYb4Nr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