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正專欄》你所不知道的利比亞

看板NCCU01_DIP作者 (喔耶!)時間18年前 (2006/05/16 10:1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時報 A14/國際新聞 2006/05/15   讓我先透露一個三十七年前的外交機密。   一九六九年九月一日,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軍營裏,年方廿八歲的格達費中校 (Muammar Abu Minyar al-Qadhafi)決定發動政變,要推翻利比亞國王衣德里斯一世 (King Idris I)。我國那時派遣有軍事顧問團駐在利國,協助軍事現代化工作。負責輔導 格達費那個通訊營的是通訊兵少校俞湘鍍和上尉葉秉中,據說格達費帶著親信,拿手槍 指著他們兩人問:「你們是站在我這一邊,還是在國王那一邊?」是否真有這麼戲劇化, 無從查證,但兩人別無選擇,被逼關掉了聯繫全國軍事單位的無線電通訊網,卻是千真 萬確的事。保護王宮的禁衛軍因而無從呼救求援,棄械投降,政變成功。格達費並未殺 死國王,讓他流亡埃及,鬱鬱而終。   格達費是狂熱的遜尼派伊斯蘭信徒,把宗教思想與社會主義連結在一起,加上他個人 的理想主義,改國名為「偉大的利比亞阿拉伯社會主義人民群眾國(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lya)」,自任「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以「自由、 社會主義、全民團結」為口號,獨攬大權。   俞、葉兩位沾了「革命夥伴」的光,出入格達費辦公室無須通報,成為炙手可熱的 人物。若干年後,他們看格達費行為越來越極端,借休假為名赴美旅遊,一去不返, 連台灣的退休俸也不要了,但那是後話。   靠著這層關係,兩年後中華民國雖然被迫退出聯合國,席次被大陸取代,我與利比亞 的實質邦交未受影響。格達費當時原想兩個中國都承認,一九七一年六月先宣佈承認大陸 ,但告訴我國大使館不必撤離,中共自然不領情。   這樣又拖了七年,一直到中美斷交前三個月,眼看大勢所趨,利比亞先告知我駐利大 使後,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四日轉而承認中共,與我國斷交。不到半年,等中共新任大使抵 達的黎波里就任,利比亞又准許我國在首都開設冠以正式國名的「中華民國駐利比亞商務 辦事處」;大陸雖然抗議,格達費並未理會。這個商務辦事處在利比亞運作長達十八年, 直至一九九七年六月,在蔣孝嚴部長任內,才以績效不彰為理由,為節省經費而予關閉。   格達費跡近瘋狂的理想主義留下許多笑話:他主張人人平等,所以政府單位並無部長 一職,負責人統稱為書記。內閣總理是「全國人民委員會(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 總書記」;外交部長則是「全國人民委員會對外聯絡與國際合作書記(Secretary of the 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 for Foreign Liais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駐外單位不能叫做大使館,而稱「人民辦事局( People's Bureau)」,大使不叫大使, 而稱某某局的書記。近年以來,他對外索性宣稱已不擔任政府職務,利國媒體稱他為「革 命導師與領導弟兄(the Brotherly Leader and Guide of the Revolution )」,簡化為 「革命領袖(Revolutionary Leader)」,實在有點肉麻。   早期的格達費痛恨包括以色列在內的所有西方國家,他掌權後先趕走英國在托布魯克 的駐軍,收回美國空軍自二次大戰即開始使用的惠勒斯機場,繼而關閉西方各國在利所設 文化中心與圖書館;後來連旅居利比亞的幾千義大利人也被掃地出門。一九八六年四月, 雷根總統曾派海空軍大舉轟炸利比亞首都與港口,格達費的養女漢娜被炸死,兩個兒子 據說也都受傷,只有格達費自己倖免於難。   一九八八年發生泛美航空公司第一○三次班機在蘇格蘭洛克畢上空爆炸墜毀案件,機 上二百五十九人全部罹難,洛克畢小鎮居民也死亡十一人,幾成廢墟。調查證明有利比亞 情報單位涉入,四年後聯合國通過制裁案。格達費先拒絕認錯,此後十一年裏,利國陷於 孤立,被稱為「流氓國家」。但格達費仗著石油與天然氣蘊藏豐富,國內生產毛額達三百 五十億美元,人均所得也有六千四百美元;反而是歐洲義、德、法、西各國,乃至北非的 突尼西亞與亞洲的南韓,能源都倚賴利比亞供應,有恃無恐。   到二○○三年三月,布希總統出兵伊拉克,俘虜哈珊,格達費著慌了,急速轉變,先 與洛克畢罹難者家屬簽訂賠償協議,每家人可獲賠償一千萬美元,總計廿七億元。那年 十二月,利比亞宣佈放棄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MND)與MTCR飛彈計畫,接受國際原子能 組織監督,換取西方國家諒解。美國在二○○四年取消對利經濟制裁,互設聯絡辦事處。 英國布萊爾首相與法國席哈克總統相繼訪問利比亞,格達費終於重返國際社會了。   當年強人於今垂垂老矣,格達費明年將滿六十五歲,該為身後預作準備。他早就培養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能操流利英法義與阿拉伯語、熟悉國際事務的兒子賽義夫 (Saif al-Islam)做接班人。後者名義上也未擔任公職,而是「格達費國際慈善組織基金 會」會長,奔走各國大把撒錢,實際目的則在遊說各國共同開發利比亞豐富的地下資源。 賽義夫曾不顧其餘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公開訪問以色列國會。今年元月來台灣,便是 利比亞向全球開放的又一招。   由此可見,陳總統這次過境並可能晤見格達費本人,是利比亞方面採取主動,其根源 來自三十七年前政變時兩國偶然產生的特殊因緣,說不上什麼外交突破;即使雙方互設 商務辦事處,也只恢復了九年前才中斷的互惠安排,沒有敲鑼打鼓,往自己臉上貼金的 必要。 (本欄每周一刊出) -- 除去最末段的政治文不看(雖說這是為文動機),前面的故事還蠻好看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9.79.251

05/17 16:04, , 1F
學長我可以轉到外一的板嗎?!謝謝你!
05/17 16:04, 1F
文章代碼(AID): #14QJPqic (NCCU01_D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