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文章] 哈佛的難題

看板NTUGIPO_PNSL作者 (我)時間15年前 (2009/02/22 03:4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share 看板] 作者: onlysnoopy (我愛統一獅*小史) 看板: share 標題: [文章] 哈佛的難題 時間: Sat Feb 21 19:36:41 2009 哈佛的難題:聰明、會考試,卻不會問問題 「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 文/李雪莉、彭昱融 十月初,哈佛大學一項學生學習成效調查結果,在哈佛教授間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哈佛大 學伯克教學中心(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針對二十門課的教授 、四百位學生,分別調查老師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核心概念」(Big Idea)?跌破教授 眼鏡的是,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 來自全美六百所頂尖高中的六千名哈佛新生,遇上不乏諾貝爾獎得主的黃金陣容教授群。 頂尖的學生、優秀的教授,學習成效落差卻如此巨大,「教」與「學」之間究竟出了什麼 問題? 「結果讓我們非常震驚,」哈佛大學歐洲歷史與文學教授、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 James Wilkinson)接受專訪時以開放的態度分享說,「多數哈佛教授教的,並沒有自己 想得那樣好。」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性成長,連哈佛大學教授都要重新思考怎麼教學的年代。 哈佛發現,即便是聰明又會考試的全美資優生,也經常帶著偏見的知識前來學習。他們很 會考試但不會問好問題,他們習慣被動學習,導致學習成效很差。 在一個知識持續變動的時代,哈佛意識到,「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它們更提醒 全世界各級老師與父母,在學習這條路上,角色必須調整,我們不再是單向傳遞知識的聖 人(Sage),而是與學生一同探索學習的伙伴(Collaborator)。 《天下》專訪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當腦科學研究漸漸揭開了學習的本質,威京森分 享,我們必須對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認識與洞察。 威京森多年對學習的研究,不只對大學教授有幫助,對那些渴望提升孩子學習效能的家長 們也受用無窮,專訪內容如下: 世界瞬息萬變,大學教育以「內容」來定義註定要失敗。今天重要的科目到明天可能已經 被揚棄。 稍微計算大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時數,除以今日知識爆炸下可能納入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生完整學習各門知識的時間根本不夠。 這對當前的大學教育可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學校和老師無法預知哪個領域、哪個學科在 學生進入職場後會特別重要。 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要帶給學生什麼?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有五個目標,希望學生畢業 後能夠: 一、獨自探索世界 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三、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五、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因此,大學博雅教育的關鍵在於,將教育的焦點從「內容」(學什麼)轉移至「過程」( 怎麼教與如何學),思考哪些過程能夠使大學畢業生具備上述能力。 哇!原來學生是這樣學的 過去三十年對學習與教學過程的研究,讓我們更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許多新教學方 式與工具。但研究的過程也發現,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未像我們所期待或聲稱的那樣好。 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過去以為大一新生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大學,等著學新東西,但這 項假設已被推翻。 學生經常是帶著「錯誤認知」(misconception)來學習。他們帶著各式各樣源自經驗的 成見進大學,其中不乏錯誤的想法。 譬如問學生,從一架飛機上拋下一個玻璃罐,罐子將直線墜落?或是往前拋射?多數的學 生直覺認為應該會直直墜落,因為沒有想到罐子具有飛機上的速度。 遇到這情況,教授必須要透過實驗,改正學生錯誤的概念與邏輯。 另外,成見(prio-knowledge)對學習的影響也很深遠,如果你問哈佛學生為什麼夏天比 較溫暖?他們多半會有個聽起來滿合理的答案:因為地球在夏天時比冬天更靠近太陽。 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卻是錯的。若果真如此,則地球上不論任何地方,七月都該比十二 月熱,但澳洲的十二月卻是在海灘上過的。學生就算沒有去過,實際查資料看看世界各地 的氣溫,也會發現澳洲十二月氣溫比七月高,把南北半球的差異考慮進來,就知道答案不 是如此。(編按:是因為地軸傾斜,地球公轉時受太陽直射區域為夏季) 考高分,但不會問問題 當我們更重視學生如何得到答案,而非答案本身的時候,會發現學生的思考或邏輯不夠好 ,求知、探尋問題的技巧其實相當糟。 哈佛成功錄取了許多考試成績非常高的學生,但考高分並不意味著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發現哈佛大學學生問問題的技巧並不好,要他們問出深刻的問題非常困難,但這卻是 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他們在進入大學前被教導了太多「答案」,好奇心早被扼殺,甚至來不及發問就被告知答 案,正因為是被動學習,學習效果非常有限。 解方一 參與式學習 參與式學習(Active Learning)是透過討論、實作等方法,不只加深學生的印象,更讓 學生了解到自己究竟學到了多少。譬如自己開車到某處,因為參與其中,握著方向盤主導 一切,比起搭計程車,你對環境會更為熟悉。 同樣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學習過程,學生曾經親自動手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解釋給別人聽 ,效果遠比只聽講課更好。 解方二 讓情緒為學習加分 此外,正向情緒也在學習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情緒與大腦記憶相輔相成,學習內容若沒有 情緒的連結,新學習的知識將無法有效加入腦中。若能有效利用,情緒甚至可能與理性和 學習相輔相成。 有些研究也指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重要,讓學生自我觀察並分析自己的學習 過程,也成為未來老師需要幫學生培養的重要能力。 老師和家長不只要導正錯誤觀念,更重要是克服過去的錯誤教育(miseducation),將他 們逆轉成一個有四歲孩子好奇心的十八歲青年。 解方三 老師也要磨練教學技巧 老師的角色應轉變為學生的合作者,而教育的內容更應該強調「如何教」。 冷戰時期東歐國營工廠工人描述自己假裝在工作,而國家假裝付他們薪水(付的工資很少 )。 對美國的高等教育而言,我們可以這樣說:教授假裝在教書,而學生假裝好像有學到東西 。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哈佛的做法是從阻力較小、接受度較高的新教授做起。教學中心在他 們開始教課前,規劃一週的研習課程,讓他們了解教哈佛學生的基本情形、觀摩優良教學 示範,也安排學生代表分享對新教授教學的看法。 另外還有教學大綱工作坊(Syllabus Workshop),我們請要開課的教授,帶著課程大綱 來進行同儕互審,互相提供回饋意見,同時能訓練觀察分析、構思達成教學目標的能力。 有想像力,就有機會改變 有個簡單的做法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教授要給學生回饋,時常告訴學生回答問題、報 告的好壞,寫作技巧的進步情形等。 師生比不一定是問題。課堂提問時,只要要求學生舉手作答,並解釋給同學聽,或請學生 到講台上解釋、為自己的答案辯護,就可以做到參與式學習,這在幾百人的大堂課同樣有 效。 或者可以在課後發出「minute paper」,請學生花四分鐘回答兩個問題:你認為這堂課的 重要觀念是什麼?你認為這堂課有什麼問題?第二個問題就能協助教授在下一堂課做出修 正。 教學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有想像力! 伯克教學中心 一九七五年,美國丹佛斯基金會(the Danforth Foundation)資助哈佛、史丹佛等五所 大學設立教學中心,開啟美國大學致力提升教學專業的新時代。 哈佛大學以曾任校長長達二十年的前校長伯克之名,成立伯克教學中心,三十年來,每年 投入一百四十萬美元,十五名專職人員全力協助研究生和教授運用主動學習教學法,持續 改善哈佛「教」與「學」的品質,多年來已成各國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提升的典範。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410期2008/1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104.236

02/21 21:09,
好文章!
02/21 21:09
SARAH15:轉錄至看板 studyteacher 02/21 21:4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30.58
文章代碼(AID): #19e5bKv7 (NTUGIPO_PN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