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相機的曝光與測光

看板NTUPHOTO作者 (FCX)時間14年前 (2010/03/11 01:40),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昨天亮亮上完社課,相信大家一定有的還沒有聽懂, 我轉一篇寫得不錯的文章給大家參考複習看看 原作者是:evanzxcv這位大神 ============================================================================ 首先要拍一張照片,你需要什麼? "曝光" 曝光(exposure): 景物發出的光線透過鏡頭照射在相機感光元件上的過程. 很多人常說哪張照片曝光不足曝光過度, 因為曝光量對照片的明暗有直接的影響. 影響曝光量的因素有哪些? 光圈,快門,感光度. 光圈(aperture): 就像是眼睛的瞳孔,是一個由多片葉片組成可以調整大小的孔, 用來控制曝光的程度,光圈越大,單位時間曝光量越多,反之亦然. 光圈大小的表示方式是英文字"f"+斜線+數字, 要注意的地方是,數字越大,光圈越小;數字越小,光圈越大. 常見的光圈數值有: f/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45 64... 通常在普通的消費型數位相機上,只看得到2~11的範圍. 這些數字為什麼有些不是整數?因為光圈數值的計算方式, 是拿鏡頭的焦距(見後述)除以光圈的孔徑, 而孔徑變成2倍,進光面積是會變成4倍的. 而一般曝光的單位是以2倍為一"級", "曝光加一級"的意思就是讓進光量變成兩倍. 為了讓光圈每個數值都相差一級,每個數值之間的倍數是根號2. 但現在很多相機做得更細膩,有半級或1/3級的, 所以光圈數值就不一定是上面列出的了. 講這麼多做什麼?一般相機的鏡頭上,都會寫f/4-5.6 或f/2.8-4之類的, 意思是這個鏡頭"廣角端"跟"望遠端"(見後述)最大的光圈各是多少. 而光圈除了對曝光度以外,還對什麼造成影響?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很多照片,只有主題清晰,背景都非常模糊的, 也有不少是從遠到近的景色都很清楚. 一張照片中清晰影像的距離範圍叫做景深(depth of field). 影響景深的因素有二: 1.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也就是說,同樣一個景物,用f/4拍出來的可能只有對焦的主題清楚, 用f/22拍的可能整張照片連背景都差不多清晰. (順帶一提,照片中因為在對焦以外而模糊的部分叫做"散景".) 2.焦距.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見後述) 快門(shutter): 基本上就是控制光線要照進來多久的一個構造, 嚴格來說快門是一種機械構造,實際影響曝光量的是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也就是快門打開多久.但一般而言快門速度簡稱快門. 快門一般用秒的倒數來表示,例如寫100指的是1/100秒, 也有直接用1/100來表示的,而大於1秒的通常會在後面加兩撇, 例如2"代表快門是兩秒,以免混淆. 一般的快門速度如下: 30" 15" 8" 4" 2" 1" 2 4 8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8000 同樣的每個數字之間也是差一級,就是時間為兩倍或1/2倍, 一般而言,快門開啟的時間與曝光量直接成正比. 所以快門的數字時常都是2的整數次方,並四捨五入到比較方便的數字. 當然現在數位相機多是半級或1/3級的,所以會有上列以外的快門速度. 快門除了曝光量還影響什麼?首先你同學說快門要快,因為要拍人跟動態, 這是正確的觀念,因為快門開啟的這段時間都是在曝光的, 假如拍攝移動中的物體,比較快的快門代表開啟的期間內物體移動較少, 所以會比較清晰.而慢速快門就會讓移動中的物體模糊, 模糊也不一定就不好,例如拍瀑布或街上車燈..之類,快門慢一點會有拉線的效果. 一般而言挑選數位相機的快門不看最快多少,而看最慢多少,為什麼? 通常的數位相機快門最快都至少1000或2000,在絕大多數情況夠用了, 除非有近距離拍攝運動比賽之類的特殊需求. 而最慢的快門呢?假如有興趣拍夜景的人, 因為夜景通常是非常昏暗的,快門往往要拉到1秒以上, 如果你同學喜歡拍夜景,給他一台最慢快門只有1秒的相機,那就囧大了. 一般數位相機會有夜景模式之類的,最慢的快門可能有10秒到30秒之類. 有些相機(一般數位相機少見,多見於單眼相機)有"B"快門, 就是當你按住快門的期間,快門會一直開啟直到放開為止. 感光度(ISO): 顧名思義,是表示底片或相機感光元件對光線有多敏感的數值. 在底片上又稱film speed,但數位相機不用底片,多稱作ISO, 其實ISO是"國際標準組織"的意思,當初提出規範感光度的公式, 但後來久而久之大家都把感光度叫做ISO了..XD ISO數值越高,代表感光元件對光線越敏感,成線性關係, 意思是:ISO變成兩倍,同樣的光線下只要用一半的曝光時間(快一級的快門), 或者是小一級的光圈,便能達到同樣的拍攝效果. 常見的ISO數值有: 50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同樣的每個數值之間也相差一級. 你同學要的"快門快一點",先決條件是ISO要夠高! 才能用更快的快門拍到想要拍的照片! 所以挑選相機時,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最高ISO到多高. 一般在室內假如要不用閃光燈進行拍攝,ISO至少要800到1600, 而夜景要勉強可以不用腳架拍攝的話,通常要3200以上才行. 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通常ISO越高,相片的雜訊也會越嚴重, 一般數位相機主打的最高ISO,拍出來假如放大來看, 通常是慘不忍睹,可能遠看是白色,近看發現一塊綠一塊紫. 所以要使用高的ISO,要付出的代價是畫質的降低. 雖然現在數位相機都有減低雜訊的處理, 但實際上畫質的下降依然難以避免; 而最高ISO相同的相機,在最高ISO的表現也不一定相同. 好啦,上面就是影響曝光的三個條件 焦距(focal length): 一般數位相機都會主打"x倍變焦",意思是焦距可以變化幾倍. 焦距是什麼?就是假設鏡頭是單純的一片凸透鏡, 當鏡頭對焦在無限遠時,透鏡跟成像的距離. 現在的鏡頭當然都不只有一片凸透鏡了啦,但焦距這個詞還是經常使用. 焦距可以幹嘛?簡單講就是鏡頭"拉近","拉遠"的程度. 焦距越長,鏡頭就越"望遠",也就是像望遠鏡一樣可以把很遠處很小的東西拉近放大, 焦距越短,鏡頭就越"廣角",也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畫面中放入很多東西. 在底片機的時代,焦距往往用公釐(mm)來表示, 50mm因為跟人眼焦距相似,稱為"標準鏡",小於50mm叫廣角鏡,大於50mm叫望遠鏡. 而現在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通常都比傳統的35mm底片小得多, 試想假如感光的直徑變成1/2,等於只取畫面中間長寬各一半的部分, 那麼只要25mm的鏡頭就能達到50mm的效果了. 而變焦是什麼?就是同一顆鏡頭,可以藉由移動內部的鏡片來達到不同的焦距, "三倍變焦"就是最長焦距是最短的三倍. 而最短焦距一般稱為廣角端,最長焦距稱為望遠端. 一顆三倍變焦的鏡頭,假如廣角端可以剛好讓一個"九宮格"塞滿畫面, 那麼在同一距離拍攝的話,他的望遠端就能剛好讓九宮格的最中間那一格塞滿畫面. (這樣講應該比較好懂吧?) 因此現在數位相機鏡頭焦距雖然還是用mm表示, 但要小心混淆:寫的可能是"實際"的焦距,也可能是"等於35mm底片"的焦距. 挑選相機時,最好問清楚後者的焦距是多少,50mm是標準鏡, 30mm可以算廣角,20mm以下就是很廣的廣角.100mm算望遠,200mm算很遠的望遠. 如果對這些數字沒概念的,很簡單,自己拿來玩玩看, 看最廣可以到多廣,最望遠可以到多望遠. 因為同樣是x倍變焦,不同相機的焦距範圍也會不同的. 假如對生態攝影(或偷拍?)有興趣的,最好選擇望遠端焦距較長的相機, 假如對自拍或拍攝壯觀的風景有興趣的,最好選擇廣角端焦距較短的相機. 測光(metering): 測光就是當你相機快門按一半時,相機做的動作. 相機會做兩件事: 1.真正的"測光",測量光線強度有多少,來決定光圈與快門. 2.對焦,也就是讓你想拍照的主題對準焦距以達清晰. 但通常數位相機的鏡頭是電動的,所以測光跟對焦是同時進行. (所以有時候會把這兩個動作合稱"測光"...) 而所謂的多重測光,就是相機使用畫面中的許多點來測量光線強度. 為什麼要多重測光?因為往往拍攝一個畫面時,不同區域的光線不一樣, 因此光測一個點很容易造成其他地方曝光過度或不足. 而數位相機的測光模式通常有以下數種: 1.點測光:顧名思義,只測量中央那一點. 2.平均測光:就是相機把每個測光點的光線平均起來計算曝光. 3.重點測光:就是每個測光點都會測光,來做平均,但越靠近中間的加權越高. 4.多重測光/智慧測光/xx測光:用相機內建的程式計算每個測光點要加權多少, 來達到在多數情況下都能盡量準確曝光的目標.這個每台相機可能都有點小差別. 而現在絕大部分的數位相機都有多重測光的功能了, 所以也沒有明顯的優劣,這就要靠自己玩玩看才比得出來XD 至於多重對焦,跟多重測光是兩回事, 剛剛講了測光跟對焦是兩回事,只不過在數位相機中兩件事一起做. 多重對焦是指,相機對準焦距的地方,不限於畫面正中央那一點, 而可以有許多點,相機內建的程式會自動選擇要對焦哪幾點. 同樣地,現在許多數位相機都有這個功能了, 對於拍攝主題不在正中間的照片就更為方便. (現在甚至有可以自動搜尋臉部對焦的相機...) 假如沒有多重對焦的相機,要拍攝主題不在中間的照片, 就要先把相機對準主題,半按快門後保持快門半按,然後移回原本想拍的方向. 白平衡(white balance): 這個要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同樣的一間房間, 當照亮的光源不一樣時,看到東西的色彩是不是也有細微的不同? 以日光為標準好了,陰天時色調會比晴天時稍微偏藍, 假如用早期的日光燈,色調會更藍;用鎢絲燈泡,色調會偏黃;用蠟燭,色調更黃. 而白平衡的目的,就是為了修正光源對照亮的景物造成的色彩偏差. 現代數位相機都有自動白平衡的功能,就是會利用畫面中的色彩分佈, 自動計算所需要的修正,以達到最自然的色彩. 而通常也有許多預設白平衡的設定,例如晴天陰天日光燈電燈泡...等等, 以及"自訂白平衡",這個一般比較少用,通常你要拿一張"灰卡", 放在你想拍攝的方向,然後把相機對準灰卡拍一張照片, 然後相機就會自動計算所需的白平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4.252

03/11 13:56, , 1F
堆!!
03/11 13:56, 1F

03/12 02:30, , 2F
太強大了!!!推~
03/12 02:30, 2F

03/13 00:44, , 3F
大推
03/13 00:44, 3F
文章代碼(AID): #1Bbzc7uF (NTU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