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豆導以艋舺 在大陸打下半場

看板Ourmovies作者 (沉潛)時間14年前 (2010/07/14 10:56),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新聞來源: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00103+112010071300045,00.html (宋秉忠)以《艋舺》一片在大陸打響名號的導演紐承澤表示,台灣電影經過20多年 的衰退,現在終於熬出頭,對於大陸開放台灣影片進口不受配額限制,他感到非常興 奮,當台灣經驗加上大陸市場,一定可以創造出華語電影的新帝國。以《艋舺》為開 頭的事業下半場,豆導要花更多的精神在大陸。 雖然在台灣「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艋舺》最後還是無法進入大陸市場,但是紐 承澤已經因為《艋舺》一片成為大陸民眾熟悉的台灣導演。 紐承澤6月到上海參加電影節座談時 ,一下虹橋機場就有海關官員衝著他說:「導演 ,我看過《艋舺》,你拍得真好!」坐上主辦單位派來的轎車,菸癮奇大的豆導忍不 住問司機:「我可以在車上抽菸嗎?」沒想到司機回了一句:「別人不行,您就可以 。」原來這位司機也看過《艋舺》。   17歲成形的 中國夢 在導演的事業征途上,紐承澤說,《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他上半場的結束代表作 ,《艋舺》則是他下半場的開頭代表作。隨著《艋舺》在大陸受到熱捧,紐承澤事業 的下半場顯然重心將轉到大陸。 有人說,《艋舺》台味太濃,很難被大陸觀眾接受,但結果卻剛好相反。出席上海電 影節時 ,原本只有2家媒體約訪,到了現場後卻被30多家大陸媒體包圍,受訪時間也 由原訂的2小時,增加到5小時。 紐承澤表示,《艋舺》講的不是黑社會的故事,講的是「過去的輝煌、青春的美好、 未來的夢想」,這是一種普世的價值,當然能被大陸觀眾接受。 紐承澤最欣賞一位大陸網友說的話:「你知道為什麼《阿凡達》打不過《艋舺》,因 為槍是下等人的武器(《艋舺》的台語)。」 大陸網友的一句話帶出深藏豆導心中多年的「中國民族主義」(豆導要求修正為「大 中華意識」)。17歲那年剛演完《小畢的故事》,紐承澤自問:「為什麼我演不到想 演的戲?為什麼我演這麼多戲卻還是那麼窮?為什麼好萊塢的明星能賺那麼多錢?」 「因為,台灣只有1800萬人,市場太小,總有一天我要演給10億中國人看,」事隔27 年,紐承澤能清楚記得當時台灣和大陸的人口,顯示當時他真的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而當時的台灣電影開始走下坡,市場上一方面有像侯孝賢導的藝術電影在國際上頻頻 得獎,但台灣觀眾卻覺得這類電影太沉悶。因此,紐承澤立志要拍出一種介於藝術片 與商業片之間的電影,既有能吸引觀眾的劇情,同時又能從生活和生命出發,讓每位 觀眾在離開戲院時能帶走一些東西。   台灣有 中國文化的優勢 快30年了,從那時候開始,紐承澤開始嘗試自編、自導、自演的可能,一路走來,他 的夢一直沒有真正實現過,他也只能一直很阿Q地自我安慰「快了,快了。」直到《 艋舺》在大陸受到熱捧,直到ECFA開放台片進入大陸,紐承澤說:「一切都熬過來了 。」 父親1949年從北京逃到台灣,北京是紐承澤的血脈,兒時他就常聽到「胡同」、「豆 汁」,父親的骨灰也在北京老家安葬。因此當年初到北京時,面對來自大陸各地的媒 體,聽到他們說的南腔北調,一向不喜歡「驚喜大結局」的豆導突然也「八股」地想 起了念書時課本上說的「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紐承澤表示,以前覺得課本講的根本不可能,但現在已經變成現實了。最近,他在看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一書,重新體會一下1949之後在台灣發生的所有事。 正因為大陸發生過「去中國化」的文化大革命,台灣反而保留了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 ,加上與美日的接觸,台灣又多了國際視野,這就是電影中可以發揮的「台灣元素」 ,也是台灣電影在面對大陸電影時,可以有自信、可以不害怕的憑藉。 以《艋舺》一片為例,豆導覺得他拍出一部既不是香港,也不是美國的青春動作片, 像劇中械鬥的場面 ,難道不是台灣400年來發生過的「漢移民與原住民」、「閩客」 、「泉漳」械鬥的翻版嗎?在劇中,豆導把屬於台灣移民社會中的那股驃悍勁全部表 現出來。 在大陸開放台片的同時,台灣也開放更多大陸演藝人員到台灣拍片,因此有人擔心與 大陸交流的結果,台灣特色會逐漸失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7.83.166

07/14 15:52, , 1F
說實在我覺得他說這話臉皮挺厚的
07/14 15:52, 1F

07/14 17:53, , 2F
《艋舺》的台味是假台味吧
07/14 17:53, 2F
文章代碼(AID): #1CFIToTQ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