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談袁紹的用人(補)

看板SAN作者 (望斷天涯)時間18年前 (2006/06/23 23:34),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19 (看更多)
期末考考完了 該是時候回這篇文章了 ※ 引述《暴 民 <kchin@glink.net.hk>, 看板: SAN》之銘言: : On 07 Jun 2006 23:31:41 +0800 (CST) age317.bbs@ptt.cc (望斷天涯) wrote: : >之前回的文章因為轉信問題,暴民兄似乎沒看到,所以再次把文章 : >重PO一次,順便加上之前忘記打上的事情:袁紹在196年打下并州 : >我覺得"北排田楷"只是想說明田楷是由北方來的,不代表田楷真的在袁譚平原郡的北方; : >又或者北排田楷只是為了跟"東攻孔融"對丈,呈現文字的美感而已。 : 如果是指方向的話,那就不是東攻孔融,孔融是從南方來的,為什麼 : 不是南逐孔融,用南北也比北東來得更有美感。 : >我反而覺得渤海郡在192年公孫瓚敗於龍湊,"不敢復出"之後,就已被袁紹收回了。 : >因為193年三月袁紹大會賓客於薄落津,感覺是在宣示他領有冀州的主權與霸權, : >代表四方豪傑皆已歸附袁紹的事實(對比以前冀州郡縣叛紹從瓚的危局)。 : 從《袁紹傳》注引的《九州春秋》也提到在北排田楷前,袁譚的控制 : 範圍只有「自河以西,不過平原」,龍湊在河西,劉備曾屯的高唐在 : 對岸的河東,袁譚沒有過河東,田楷在194年初還可以南救徐州的話, : 那證明在194年的年初渤海郡還在田楷的控制下,不然田楷應該早被切 : 斷與幽州的聯系,應沒有餘力南下救陶謙。而且田楷將會是在袁譚的 : 東面,用北排田楷這樣的說法就非常奇怪。 《後漢書 公孫瓚傳》 瓚軍敗還薊。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 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02>大破其眾,死者七八千【人】。乘勝而南,攻 下郡縣,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據有齊地。 ^^^^ 附上地圖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0_2.jpg
田楷據有的齊國也在平原的東邊,而平原被劉備、袁譚分別佔有,袁譚 初期只有平原西南邊黃河以西的一小撮地,所以田楷一開始就在袁譚的 東方、北面,只是大概袁譚後來漸漸東進,才變成田楷在袁譚的北方、 孔融在東方的局面 : 渤海郡在東漢是屬幽州,193年三月袁紹怎樣宣示他領有冀州的主權與 : 霸權也應該沒有包括渤海郡的意思。袁紹自渤海郡起兵後就屯在冀州 : 魏郡南面屬司隸校尉管理的河內郡,袁紹也自稱是司隸校尉(在逃離 : 洛陽前也的確是任這職),與冀州牧韓馥的部隊屯在一起,補給也是 : 袁氏故吏的韓馥供應,然而一開始就算是渤海太守時與冀州牧韓馥也 : 沒有從屬關系。 渤海郡在東漢一直屬於冀州,暴民兄應該搞錯了,我所看的任何歷史地圖 都把渤海畫成冀州郡的,像譚其驤就是其一 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0_5.jpg
另外《後漢書志第二十 郡國二》也寫明渤海郡屬冀州,渤海郡屬幽州是西漢的事 : >劉備轉而投靠陶謙的理由,史書未載,但我也不認為是為了四千丹陽兵, : >反而更可能是公孫瓚、田楷同意的結果,也反證193、194年田楷並沒有跟 : >袁紹發生戰鬥,才讓劉備心安理得的待在陶謙身邊 : 這樣的話本來就太奇怪,也以劉備的本性不符,如果是公孫瓚的意思 : 的話,按理上表的應是公孫瓚而不會是陶謙,公孫瓚才是陣營的頭領 : 。 : 如果發生的是劉備原來的老巢因田楷被逐而丟失,這樣劉備留在徐州 : 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而且不只劉備,連孔融也是退到徐州,孔融是 : 自徐州往青州任職刺史的。 孔融從徐州往青州任職刺史是他第二次來到北海的時候,他第一次來北海是 董卓從西面派任的 : >下面是一個決定性的史料,證明孔融要到195年以後才被劉備表為青州刺史 : >《三國志 先主傳》 : >"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塚中枯骨,何足介意。 : >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 : >因為劉備是先得到"北海相"孔融的支持,才敢接受徐州,可見194年12月孔融仍未 : >被劉備表為青州刺史;而且史書也沒說劉備是得到袁紹的"批准"才領徐州,陳登 : >的原句是說劉備無法親自到來,才派"下吏"奉書給盟主袁紹,所以說是劉備主動跟 : >袁紹結交,對付南邊虎視眈眈的袁術才較為合理 : 孔融領青州並沒有為什麼代表性,從控制範圍到自身兵力都弱小,因此 : 當時人常稱他的舊職北海相的可能也是有的。 原來當時人是否以最高官職稱呼一個人是由暴民兄決定的,受教了,不知 暴民兄如何解釋在豫州控制範圍到自身都兵力弱小的劉備會被一直稱呼"劉 豫州" : 徐州與袁紹從來沒有統屬關系,陶謙時也不是關東聯軍之一,劉備派遣 : 下吏奉書給他們不承認的盟主袁紹不是奇怪,而且按陣營來說,袁術可 : 是公孫瓚盟友,袁紹才是敵對陣營,劉備應該是聯南面的袁術對抗袁紹 : 而不是去向袁紹示好,假如劉備沒有投向袁紹陣營,則袁術可能不會攻 : 劉備。 原來袁術就是我跟暴民兄認知的最大差別,只好在此特別解釋了。 其實袁術早在193年自稱徐州伯就代表他跟陶遷的關係轉為敵對了,"徐州伯" 說明他對徐州的領土野心 《後漢書 袁術列傳》記193年事: (初平)四年,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匈奴於扶羅等佐術,與 曹操戰於匡亭,大敗。術退保雍丘,又將其餘眾奔九江,殺楊州刺史陳溫 而自領之,又兼稱徐州伯。(這裡的殺陳溫錯了,陳溫在192年底病死,袁 術派下邳陳瑀擔任揚州刺史,結果193年袁術敗退揚州的時候陳瑀叛袁術, 後來被袁術驅回下邳,袁術佔領壽春) 這可由以下的史料證明: 《三國志 呂範傳》(呂範在史料上又別字呂范) 徐州牧陶謙謂范為袁氏覘候,諷縣掠考范,范親客健兒篡取以歸。 可見早在陶謙當徐州牧的時候(陶謙在193年三月貢奉朝廷,朝廷把陶謙 由徐州刺史升為徐州牧),袁術、陶謙就已敵對,所以劉備在194年12月 陶謙死後找陳群討論要不要接受徐州的時候,陳群才會說「袁術尚強, 今東,必與之爭」,並且跟陳登客套說「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 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而袁術也在知道劉備得到徐州後大怒 ,等到195年孫策為袁術攻破廬江的陸康之後,就在196年攻打劉備並以二 十萬軍糧策動呂布偷襲下邳 : 劉備當時在徐州勢力的威脅下只有轉投袁紹陣營才有生機,威脅劉備最 : 大的是背後的徐州遠大于後來的袁術。 根據我上面所述,所以劉備最大的威脅是袁術,才會在一接受徐州的時候 立刻跟袁紹修好,而196年劉備跟袁術大戰的時候,曹操表其為鎮東將軍嘉獎 他對抗袁術的行為 : >從當時袁紹助曹操打呂布、張邈可知袁紹仍然是全力支持曹操,連臧洪的部曲兵 : >也被袁紹扼住,無法走出東郡去救援張超。何況此時南邊仍有強大無比的袁術在 : >壽春,怎樣都輪不到曹操"獨大"。 : >另外,"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陽。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 : >更證明曹操與劉備並不因為劉備接納呂布而對立,劉備擁有各方都想拉攏的獨立地位, : >並不是看袁紹臉色的奴才 : 這時候曹操與袁紹已經不和,按曹操迎獻帝到許都後就不放袁紹在眼內 曹操在197年三月就把大將軍位讓給袁紹了,雖然曹操自任大將軍一事很奇怪, 但絕對不代表他把袁紹不放在眼內: 《後漢書 袁紹傳》 於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一]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二]偽表辭不受。 操大懼,乃讓位於紹。(建安)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 虎賁百人,[三]兼督冀、青、幽、並四州,然後受之。 注[一]獻帝春秋曰:「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之鄴,拜太尉紹為大將軍,改封鄴侯。」 《後漢書 獻帝紀》記197年事: 「(建安)二年春,袁術自稱天子。三月,袁紹自為大將軍。」 另外劉備在196年底~199年任豫州牧的時候,還受曹操之命舉袁譚為茂才; 曹操在197年回書呂布的時候,挾帶提到了"詔書購捕公孫瓚"一事,說明了 曹操跟袁紹仍為同盟戰友,才會替袁紹下詔捕公孫瓚。曹操曾自任大將軍 這件事不影響袁曹在198年以前的同盟,所以曹操才會在之後放心去打袁術、 張繡,直到198年發生田豐建議偷襲許都之後,才顧忌到袁紹的力量,等到 袁紹的主力在198年九月以前派去打公孫瓚之後,才在無後顧之憂下親征 呂布、趕去救援岌岌可危的劉備 《三國志 呂布傳》裴注 英雄記曰:初,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 ,遣使上書。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使人於山陽界亡失文字, 太祖又手書厚加慰勞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并詔書購捕公孫瓚 、袁術、韓暹、楊奉等。布大喜,復遣使上書於天子曰:「臣本當迎大駕 ,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許。臣前與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為外將,欲 以兵自隨,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進退未敢自寧。」答太祖曰:「布 獲罪之人,分為誅首,手命慰勞,厚見褒獎。重見購捕袁術等詔書,布當 以命為效。」太祖更遣奉車都尉王則為使者,齎詔書,又封平東將軍印綬 來拜布。太祖又手書與布曰:「山陽屯送將軍所失大封,國家無好金,孤 自取家好金更相為作印,國家無紫綬,自取所帶紫綬以籍心。將軍所使不 良。袁術稱天子,將軍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將軍,使復重上,以相 明忠誠。」布乃遣登奉章謝恩,并以一好綬答太祖。 : ,並自任大將軍,也只有曹操自鎮東將軍任大將軍後才有可能轉拜劉備 : 為鎮東將軍,劉備在曹操的東面,曹操要與袁紹對抗,就不得不結交劉 : 備,就是不能使他成為部將也需要使他中立。 一開始我也以為曹操是在196年九月自領大將軍之後才把鎮東將軍一職轉給 劉備,但是後來發現曹操是在196年六月才被楊奉等人奏請獻帝表為鎮東將軍: 《三國志 董招傳》 奉得書喜悅,語諸將軍曰:「兗州諸軍近在許耳,有兵有糧,國家所當依仰也。」 遂共表太祖為鎮東將軍,襲父爵費亭侯;昭遷符節令。 《三國志 魏武紀》 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 而劉備是在196年五月以前因為抗擊袁術而被曹操表為鎮東將軍,這個奏表並 不一定得到朝廷的認可 《蜀書 先主傳》 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陽。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 ,是歲建安元年也。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 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 《三國志 呂布傳》裴注引英雄記︰ 「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夜半時,布將河內郝萌反,將兵入布所治下邳府」 以上說明曹操可以在196年五月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然後自己在六月反而被 楊奉等表為鎮東將軍並受到獻帝的認可,到了九月移獻帝都許的時候才自任大 將軍 : >重點是曹操有沒有想過要防禦袁紹,官渡之戰袁紹會進展的那麼緩慢、困難, : >是因為前一年曹操就花了快一年時間布防;198年之前曹操都在征伐四方, : >沒有對盟友(盟主)袁紹做任何防範,這就是田豐計謀中的很大可行性,也才 : >使得曹操會如此驚慌。 : 曹操有沒有想過防袁紹從史料上是見不到,但不可能完全沒有防範,尤其 : 是當曹操敢自任大將軍的話,怎樣說袁紹再也不可能還是親密戰友,而且 曹操敢把大將軍讓給袁紹,就敢把袁紹當作暫時的親密戰友 : 你要的是偷偷的沖到許都就更加沒有可能,路途超過二百公里,總不可能 : 完全不漏出風聲,而且最難的就是一開始渡河的問題。 此時北邊防線只有濟陰太守程昱督兗州事,而且兗州還不一定完全被曹操牢牢控制 (《程昱傳》:「兗州尚未安集,復以昱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 這就是田豐認為有機可趁的地方 : >請暴民兄舉出曹操在198年就對袁紹設防的證據,我才能相信田豐的計謀是真的 : >不可行的。 : 曹操在196就敢騎到袁紹頭上,在明知道袁紹不滿自己的情況下,怎樣說也 : 不可能不防,而且這樣長的路線,中間總有一兩個處軍事要地,在當時的環 : 境下,要突襲許都並不可能。 : >最後重新討論一下196年"北鄙之警"的時空環境,根據《魏書 荀彧傳》的記載: :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 : >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 : >因為曹操在197年正月被張繡擊敗於宛城,所以可推知袁紹最晚在196年底就已經 : >"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又因為朔方在并州,所以提供了袁紹在196年兼併并州 : >的直接證據;另外,有一個兼接史料為此時袁紹得到并州的紀錄提供了合理性: : 你這樣的解法是有問題的,朔方在東漢早期已經內移並取消,這理的「朔」 : 只是「北方」的意思,也就是「河北」,當時來說也只能說是冀州一帶, : 並不一定包括整個并州。以袁紹來說要佔有部分并州也並非不可能,而且 : 早在193年討伐黑山賊時就能取得,要是說去到當年的朔方就有點困難,也 : 沒有效益。 的確"河朔"指的是黃河河以北,用這樣來代表袁紹併有并州的說服力不太夠, 但至少說明196年底袁紹獲得"天下畏其強"的突破性發展,我認為按照沮授替 袁紹規劃的大戰略來看,應該就是指壓制黑山、獲得并州這件事 而且我推論196年底袁紹獲得并州另外有這項原因: 《魏書 荀彧傳》在講完「紹既併河朔,天下畏其強」之後又提到: 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亂羌、胡,南誘蜀漢,是 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彧曰:「關中將帥以十 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彊。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今 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 。鍾繇可屬以西事。則公無憂矣。」 這說明袁紹在此時(197年曹操被張繡打敗後)已經能夠「侵擾關中」了, 而袁紹能侵擾關中的前提,就是得到并州,才能從上黨郡—司隸的河東郡, 連繫到關中諸將,不然冀州跟洛陽、關中之間隔著河內太守張楊,袁紹不 可能連絡到關中諸將來包圍曹操。 附上地圖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0_14.jpg
另外我也認為這代表196年七月曹操至洛陽迎天子以前,袁紹都還沒拿到 并州。因為195年12月~196年六月,漢獻帝都在河東安邑,若是袁紹在當時 就可以"侵擾關中"的話,早就派兵到安邑迎天子了,也不會到後來反而要半 授命曹操去迎接天子 : >《魏書 袁紹傳》 : >"從事沮授說紹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 : >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觿,威震河朔, : >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 : >;回觿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 : >雄之才,擁百萬之觿,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 : >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 : >因為黑山軍的勢力範圍從冀州西北三郡的中山、常山、趙郡,連到并州的上黨郡、 : >司隸的河內郡,一共五郡,而以太行山脈為主要的根據地,所以袁紹要在196年底 : >拿下并州的前提,就是鎮服住黑山軍,把張燕等人的勢力壓縮到少數的太行山山谷 : >中,才能越過太行山脈,併有并州,因此把得并州之事,當做是"還討黑山,則張燕 : >可滅"的計畫,按時序是排在打下青州與公孫瓚之間,所以把袁紹拿下并州的時間放 : >在196年底,可說是按照袁紹本身發展計畫的一件合理不過之事 : 早在193年,黑山的南方勢力應被袁紹所驅逐,只餘北方的張燕,并州的 : 上黨郡距離袁紹控制的魏郡和河內郡很近,進入并州並沒有需要連張燕也 : 壓縮到少數的太行山山谷一樣可以做到,而事實上袁紹可一直都沒有辦法 : 清除張燕。 : >綜何來看袁紹的196年戰事,可能在上半年麴義糧盡敗退,公孫瓚跟張燕將杜長聯合 : >稍稍南侵,造成所謂"北鄙之警",當時袁紹仍圍臧洪不下。但是六月袁譚逐孔融, : >統一全部青州之後,袁紹就開始大發神威,北、西大敗公孫、黑山聯軍,不但打的 : >張燕"人眾稍散",更進一部在年底時,西定并州、南下臧洪,得到"天下畏其強"的 : >優勢地位。 : 如上述,西定并州不需要這樣麻煩,也可以說不是怎樣的大事,并州在 : 東漢末年隨并州諸將士爭戰洛陽和長安,本土上應沒有怎樣的勢力,而 : 且邊鄙之地人口稀少,不是重要的寶地。 高幹後來在并州有五萬兵,而且可以聯合南匈奴與司隸地區的豪強大族(河東 衛固、范先、河內張晟、弘農張琰、張白騎),應驗了曹操"侵擾關中"的預言 ,可見并州似乎不像暴民兄說的那麼不重要 : >與之同時,曹操在196年七月至洛陽迎漢獻帝,九月都許,雖然可以像暴民兄 : >的解釋,曹操是趁袁紹無暇顧及的機會,搶先迎到了天子,但也不能否認袁紹 : >遣徐勳主動命令曹操去迎天子的行為,是代表給予曹操迎天子行為的全部支持 : >。因此如果回到史料上沮授、郭圖、淳于瓊討論是否要迎天子的事蹟,仍然可 : >以說,袁紹之所以讓曹操迎天子,是因為他認為曹操是他的黨羽,他可以透過 : >曹操間接控制漢獻帝,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畢竟,迎天子一直是沮授 : >為袁紹所立之大戰略的重要一環,一直奉此戰略為圭臬的袁紹,實在沒有理由 : >突然因為郭圖等人的奇怪原因而臨時變卦。 :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實際作用並不大,袁紹不想受制于天子,因此不想 : 迎天子,加上當時也沒有餘力去這樣做。 如果袁紹真的不想迎天子,那為何沮授替袁紹劃策「迎大駕於西京,復 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的時候,袁紹要"喜曰:「此吾心也。」" 呢?而且史書明確記載: 「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 密近,太祖拒之。」(《三國志 袁紹傳》)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一]濕,洛陽殘破, 宜徙都甄城,[二]以就全實。操拒之。」(《後漢書 袁紹傳》) 怎能說袁紹不想迎天子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37.45

06/24 01:57, , 1F
先推再說 (這麼早考完真羨慕啊......)
06/24 01:57, 1F

06/24 02:01, , 2F
炫耀文....
06/24 02:01, 2F

06/28 12:57, , 3F
袁術與陶謙的關係變化可參看4186篇<陶謙領徐州>的第五部份
06/28 12:57, 3F

06/28 12:59, , 4F
打錯 是4468篇
06/28 12:59, 4F
文章代碼(AID): #14d0d_IX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d0d_IX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