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客家源流異說

看板TW-language作者 (我特別壞..嗯,壞死了...)時間18年前 (2005/10/26 11:58),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 看板] 發信人: yaclear@newsmth.net-SPAM.no (清一), 看板: Chinese 標 題: 客家源流異說 發信站: 水木社區 (Wed Oct 26 04:02:51 2005) 轉信站: ptt!news.newsmth.org!NEWSMTH 客家源流異說 周振鶴 教授 日期﹕14.11.2000 客家人﹐或者是說講客家方言的人在國內外至少有三千七百萬人以上。對於客家人如何形成﹐最醒目的早期著作是1933年羅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導論》。羅先生在該書中﹐將中國歷史上的五期移民作為客家人的源流﹐半個多世紀以來成為大家所接受的權威說法。雖然還有其他一些觀點﹐如六期說等﹐但都隻是對羅說的局部修正而已。事實上﹐羅說從方法論上說來有較大的漏洞﹐無法分清客家的源與流。(可先看結語) 五期說的困境所謂五期是指﹕1、西晉永嘉喪亂以後﹐2、唐未黃巢起義之後﹐3、北宋靖康之難以後至宋元之際﹐4、清康熙初葉至乾嘉之際﹐5、清同治六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客家人是北方移民所形成﹐這點毫無疑問(當然是否所有客家人都是北方移民的直接後裔﹐則還有可討論之處﹐這裏先不展開)。但其源流不能簡單地由幾次北方移民運動疊加而成。五期說的主要困境有三方面﹕一、第一期的西晉永嘉喪亂以後的移民不可能與四五百年後的唐未黃巢起義的移民結合而產生客方言。二、黃巢起義事實上並未形成全國性的自北而南的移民浪潮。三、以族譜追尋移民年代不可靠。 方言認同客家人的最主要的特徵是客家方言。應該從方言認同的角度來探討客家源流。中國本來重視地域認同。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有土客矛盾的產生﹐方言認同的趨勢逐漸突顯.客家人的認同顯然超越於地域認同之上。客方言不但是客家人凝聚力所在﹐也是區分客家人與非客家人的根本標誌. 客方言源頭的探尋客方言與其他南方方言一樣﹐都是北方移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先後來到南方形成的。客方言的源頭則是中唐安史之亂以後來到江西地區的北方移民帶來的。要說明這一點先要解決兩個前提﹕一是安史之亂的確引起由北向南的大規模移民﹐二是移民要在什麼條件下才能保持原有的方言。 安史之亂引起的移民歷來被研究者所忽視。其實這次移民的規模不亞於兩宋之際的移民。江西北部與中部地區在中唐以後接納了數量頗大的移民﹐估計贛北的移民可能達到當地戶口總數的三分一以上﹐贛中則稍遜一成。這些移民必然帶來他們固有的方言﹐問題是這一方言將以什麼方式發生變化﹐是繼續保留下去還是消融到當地方言中去。由於這次移民的時間短﹐數量大﹐所以他們的方言必然要對當地方言發生很大沖擊﹐因此可以推測在江西北中部出現了客贛方言的共同源頭.這些移民又經過一度或多次的再移民﹐進入江西南部與福建西部丘陵山區﹐並在那裏逐漸形成了客家方言。留在北部與中部的移民則成為講贛方言的人群。相對之下﹐中唐以後來到湖湘地區的移民﹐其所攜帶方言則成為今西南官話的源頭﹐因為在地域上始終與官話方言區相連﹐而未發展出獨立的一種方言來。 第二步移民的分析第二步移民從唐末五代到兩宋之際.但主要是唐末黃巢起義對江西影響最大。本來經過百餘年的繁衍生息﹐北來移民與江西原有居民已感受到人滿土滿的壓力﹐有西去湖南東去福建的短距離移民的趨向。黃巢起義使得這樣的移民以短時間集中的形式在唐末發生。這些移民的指向是閩西﹐並以寧都為集散地。具體而言﹐贛中偏東的撫州再往東走建州、邵武軍。贛中偏西的吉州往南走虔州(即後來之贛州)﹐虔州往東走汀州。由人口的變遷與政區的增置也可証實此推測.由附表可見﹐宋初與晚唐比﹐江西西部的撫州與建昌軍增223.52%﹐南部的虔州增224.24%﹐而增幅最大的是福建西部的汀州﹐增了8倍有餘﹐建州與邵武軍則增加近8倍。這樣的增幅﹐不能是自然繁衍的結果﹐而是移民大師增加的結果。應當注意的是此時﹐廣東東北部的潮梅二州也增加了近三倍。 新設置的縣也體現了移民的增加。贛南的虔州在唐末有七縣﹐但在五代至宋初數十年間﹐竟增設六個新縣.比中唐加一倍(由於新縣的增加﹐後來又增加一個州級政區﹐即分贛州三縣之地置南安軍)。所增新縣分佈在東、南、西、北四方﹐而且諸縣恰分居於章水與貢水支流上遊﹐亦即位於贛水盆地周圍的山區裏.可以想像﹐當數量不小的移民沿贛水來到贛南盆地中心後﹐這裏早己人滿土滿﹐他們就向盆地四周散開﹐沿贛水的一級與二級支流進入人口稀少的山區﹐定居下來﹐成為今日客家人的袓先。而這六縣正是今天的所謂純客縣或客家重要居住縣.人口數字的變化讓我們知道有移民過程﹐新縣的設置讓我們知道這些移民的去向。值得注意的是﹐從北宋中期到元代的三百年間﹐贛州與南安軍竟未再析置一個新縣.由此益可反襯唐末五代的確存在由贛北與贛中向贛南方向的移民。 向閩西遷徙的趨向也可由同樣途徑看出。宋初﹐南唐分江西東部的撫州置建武軍(後改建昌軍)。且撫州與建昌軍均增置一縣.在閩西﹐則分建州西部置邵武軍﹐新設三縣.這兩軍分居武夷山兩側﹐建置時間相去不過十年﹐顯然與自贛東向閩西的移民有關.新縣的位置直接與移民路線有關.汀州亦如此。宋初新設二縣與原有二縣都是今天的純客縣.進入汀州人移民都取道虔化(今寧都)至寧化﹐再轉至他處。後來梅州的客家人又由汀州輾轉而去﹐故客家人言其始遷地﹐往往說來自石壁村。 語言學研究的旁証據有關專家研究“從聲調的聲母關係相比較來看﹐客家話和代表中原話的以洛陽口語為基礎的《切韻》相差不大﹐約處於初唐時期。”這一研究表明﹐在中唐以前客家話與中原話是尚未分家的同一方言﹐在中唐安史之亂以後﹐大量移民來到江西﹐客贛方言的源頭才逐漸從原來的中原話分離出來。但當時客贛方言必定尚未分家﹐要等到唐末客家先民從江西北中部又輾轉進入贛南與閩贛山區以後﹐客家方言才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客家人也才逐漸形成。 客贛方言的分家大約是在唐宋之際.贛客方言的共同特點是古全濁塞音、塞擦音聲母一律變成清送氣音。這是與吳、湘、粵、閩﹐及北方方言截然有別之處。而贛方言與客家話之主要差異則是﹕客家話的古上聲次濁字今大部分讀陽平調﹐贛方言則無此現象。這個差異應當是唐末以後才出現的。 南宋永春人(紹熙元年1190年進士)陳一新《跋贍學田碑》﹕“閩有八郡﹐汀鄰五嶺﹐然風聲氣息頗類中州。”結論﹕客家方言的源頭必須由一次決定性的移民運動所產生﹐決不可能是歷次移民運動簡單地疊加而成。中唐安史之亂來到江西的移民正是帶來了今天客贛方言的源頭.而後唐末五代從江西北中部遷往贛南與閩贛山區的移民﹐又使客方言的源頭從客贛方言的共同源頭中分離出來﹐並在相對封閉的山區環境中最終形成了客家方言。 -- 魚者﹐鱗甲也﹔雙魚者﹐雙甲也。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newsmth.net‧[FROM: 59.66.82.2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35.37

10/26 11:59, , 1F
我轉錄 不代表我認同喔。。只是想聽批判
10/26 11:59, 1F

10/26 12:13, , 2F
不過至少轉來的這兩文都不是盲目接受羅香林的舊說
10/26 12:13, 2F
文章代碼(AID): #13Nlxnhi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