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一個職業軍人 讓熄燈20年的老戲院重生

看板Theater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8年前 (2016/02/15 11:3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www.twreporter.org/a/movie-theater-iwccinemas 一個職業軍人 讓熄燈20年的老戲院重生 文╱謝一麟 老戲院充滿人生故事,牽動無數人的喜怒哀樂。《報導者》的老戲院系列專題,第一篇走 入嘉義大林的「萬國戲院」。停放電影20年後,2012年在大林子弟江明赫的奔走努力下, 萬國戲院重新活化點燈。週末晚間電影放映、小旅行導覽與藝文活動,讓這座位於鬧區, 距離大林火車站僅500公尺的老戲院,重獲新生,成為鎮上的藝文活動基地。 嘉義大林,北回歸線再往北一點點的小鎮。影星林青霞的成長故鄉(「社團新村」眷村) ,現有「米蘭小鎮」美稱:稻米與蘭花質量皆冠全台。這裡曾是全嘉義首富之區,但也因 為時代經濟變遷、人口流失,大林漸被淡忘。大林舊稱「大莆林」,早期為一片茂密森林 ,自古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 二次大戰後,大林也是軍事營區要塞,周圍有三個軍營,早期出入大林火車站的阿兵哥眾 多,加上有大林糖廠,糖廠的員工以及相關的人流,創造出二戰後大林的服務與娛樂產業 盛況。小小的大林鎮,全盛時期有5間戲院,也有女陪侍的卡拉OK店,甚至有一任大林鎮 長,毫不偽善,直接發展以色情產業振興經濟的政策。 但隨著糖廠轉型、快速道路興建,車流直接從鎮外經過,人口大幅減少。除了色情產業的 春光不再,最早的「大林戲院」(日本時代為「東興座」)已改建為「賜生會館」以外, 剩下的3間戲院──「萬國戲院」、「新興戲院」、「東亞戲院」建築都還在,只是閒置 荒廢許久。直到2012年,因為萬國戲院重新點燈,好像為大林打上一盞舞台聚光燈,媒體 與社會大眾的目光又重新注目大林。 職業軍人假日奔走,只為老戲院活化 蒙塵的萬國戲院,重新被擦亮、空間活化啟用,幕後有一個關鍵的推手──江明赫。他從 4年前決定活化萬國戲院,開始奔走,與產權人溝通、聯絡社區、寫企劃書、找建築師等 等事務,大多都是他一個人完成工作。 我在2012年與陳坤毅合寫《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江明赫透過網路搜尋,找 到素昧平生的我,加我臉書。經常報告萬國戲院的狀況,或是分享台灣其他老戲院的資訊 。我也曾邀請他到高雄分享演講,才知道原來他真正的工作是職業軍人,後來也才發現, 他向來都這樣積極與主動的去找尋資源或網絡。 所以與其說活化萬國戲院是個工作,還不如說是任務比較貼切。這工作沒有薪水,吃力不 討好。但是這個任務,江明赫非做不可。他平常在台北上班,利用假日回大林處理戲院與 社區事務。許多知情的人,都驚訝於一個月只有8天休假的時間(還要陪家人),他怎麼 可以做這麼多事?而且,江明赫真正在萬國戲院看電影的記憶也只有兩次(其中一部是《 報告班長》),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與動力讓他無怨無悔的付出? 江明赫說:「做了這些公共事務後才發現,其實軍人的工作訓練,默默影響我行事風格。 軍中因為長官下命就一定要使命必達,沒有資源沒有經費,也要自己想辦法達成。且從計 畫『發想、執行、考核、成果報告』這樣一套標準流程的訓練,也讓我在做這些事也用同 樣的標準在執行。」所以當軍人,雖然時間受到限制,反而讓他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 ,更有效率的做事。 問及舉家返鄉的機緣,江明赫回憶,從小就在大林長大,之後為了工作出外。6年前考量 小孩成長環境,毅然決然從台中搬回大林,希望他們在鄉村無憂無慮的成長。回來後,有 想過使用老家的三合院開店,但後來想想,就算自己店開了,大林鎮上如果沒有其他特色 景點,外人沒有誘因想要來大林。所以還是要先營造大林的特色,吸引人來,開店才有機 會。因而開始投入社區發展協會的公共事務。 但社區事務做一段時間,江明赫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社區發展協會大多只關心行政區內的 事務,非社區的人好像無法介入,外人更難參與。所以他想要挑選一個不分社區不分族群 的公共空間,作為大林鎮的文化客廳。後來就想到戲院,因為戲院在早期社會,就是一個 社區的公共空間,人們休閒娛樂、戀愛約會都在此,如果把閒置的老戲院活化,不但可以 把社區人際互動的溫度找回來,外地人來大林觀光旅遊,也有一個亮點可以去。 即使只有一個觀眾,也不停止導覽 江明赫決定以萬國戲院當作這些想法的承載空間,便開始找產權人溝通。萬國戲院土地與 建物屬於地方望族樊家所有。過去是樊賜生掌理,現在交由三兒子樊豐正管理。江明赫口 中這位樊叔叔,也是「樊賜生藝術文化基金會」的創立者。比起台灣其他老戲院幸運的是 ,樊家並不急著處理戲院資產,且樊叔叔願意與江明赫合作,讓他努力看看。 雖然江明赫不用特別付租金給樊家,但因為戲院有段時間租給人經營卡拉OK,戲院原來的 內部硬體都已拆除,所以光是基礎維修整理,就需要一大筆經費。在沒人看好這件事的情 況下,錢從何來?江明赫發揮軍中寫計畫的專長,提了一個基礎修繕的企畫書,獲得嘉義 社區規劃師的計畫補助15萬,後來運用這筆錢,加上工程盡量都自己動手施工,先整理萬 國戲院門面,2012年的11月,讓萬國戲院重新點燈,也開始躍上媒體版面。 過程中,江明赫串連相關的政治首長、民代、社區發展協會頭人,有機會曝光時,他自己 退到後面,而盡量讓他們站在螢光幕前,爭取大家對萬國戲院的認同。後來向文化部提出 民間空間做創意使用的補助案時,江明赫完成所有提案內容,請鎮長當提案人,一起到中 央去簡報。會中鎮長也允諾如獲補助,鎮公所也會相對提撥部分經費,讓中央感受到大林 鎮的團結,最後順利獲得補助。 但獲得補助後的路仍是困難重重,例如經費不多,沒有建築師願意參與,江明赫直接找水 電、泥水、木工師傅討論與施作,甚至經常要捲起袖子自己動手。幾次去大林拜訪他,經 常都是穿著工作服,灰頭土臉的出現。木工修繕、門窗施工、簡易水電這些他都自己來。 即使硬體修繕的路曲折,但是軟體方面的活動,江明赫仍有毅力的規劃與執行。 週末晚間安排電影放映,從最初自己規劃,後來慢慢打開知名度,開始有電影商、獨立製 片、國家電影中心等資源來談合作,做非商業的電影文化推廣。每個月至少有一到二次小 旅行導覽。曾遇過很多人來參加導覽,也有遇過只有一個人參加。江明赫說,就算只有一 個人他也會帶導覽,這種如宣教士般的精神,傳播著大林鎮的故事與美好人情。 綜合藝文空間,歌仔戲推廣基地 台灣的老戲院,過去都是綜合型的劇場,除了電影放映,新劇(現今的舞台劇)、歌舞秀 、歌仔戲都在戲院展演。其中歌仔戲更是一段重要的歷史,以往歌仔戲都在外台演出,戶 外演出效果受限,目的也大多都是酬神,觀眾免費觀看,不太會在意展演品質。有戲院之 後便開始往內台戲發展,也由於內台戲需購票入場,戲劇品質與內容開始精緻化,將歌仔 戲推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萬國戲院過去也曾演過歌仔戲,江明赫在為萬國戲院奔走過程中,認識了「正明龍歌劇團 」團長江明龍(很巧合名字相近,但兩人沒有親戚關係),希望該團能將萬國戲院當成歌 仔戲的教育推廣基地。江明龍認為,歌仔戲過去本就是社區內重要的娛樂,與戲院的公共 性相符,可以讓歌仔戲回到人與人互動的戲劇本質。 因為江明龍的牽線,民視籌拍新的8點檔戲劇《戲金戲土》(名字暫定,改編自楊麗玲同 名小說),決定將主場景落在萬國戲院。在戲院裡搭起戲台與木頭座椅,恢復早期戲院內 的景況,且形成一個有趣的空間感──舊的大戲院包著一個新的小戲院。不過因為搭景經 費不少,民視無法獨力負擔,鎮公所也沒有預算。江明赫在調查大林的故事時,發現台灣 機場免稅店王國──昇恆昌的董事長江松樺是大林人,便研擬企畫,希望江松樺可以贊助 部分經費。原本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沒想到獲得江松樺支持。除了贊助萬國戲院內的部 分硬體經費,去年12月19日,也贊助舉辦兒童聖誕看電影活動,邀請若竹兒學員(智能發 展障礙)250名到萬國戲院參加活動,觀賞《超能蟻男孩》,同時也邀請同是大林人的藝 人徐乃麟來同歡。 萬國戲院除了期望扮演大林藝文基地的功能,也慢慢實踐社會企業概念的社區創新之路。 戲院外掛著1968年楊文淦導演執導的電影《小鎮春回》,應是湊巧,也是一語雙關的期待 。大林小鎮,這4年因為萬國戲院,逐漸找回活力。「樊賜生藝術文化基金會」感受到江 明赫與眾多志工的努力,現在也願意將鎮上另一間閒置多年的「新興戲院」,提供做為對 大林有益的使用。江明赫現在又要開始為新興戲院的活化,繼續奔走。 【番外篇】電影看板彩繪師,登錄無形文化資產 萬國戲院過去有一個戲院工作者──陳明山師傅,當年是萬國戲院的電影看板彩繪師,工 作室就在萬國戲院對面。 和一般電影看板師傅經歷不太一樣的是,陳明山是台灣唯一跨足電影、外台戲劇看板布景 、醮壇布景的彩繪師,電影看板反而是彩繪看板生涯中,時間相較短暫的一份工作。陳明 山40年來都堅守在這個日益落寞的台灣民俗文化技藝,扎實的實力已被登錄為嘉義縣的「 無形文化資產」。(編按: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 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可視為無形文化資產) 陳明山現住在距離大林約一公里的溪口鄉。工作室在一條產業道路的盡頭,四周都是農田 。去工作室拜訪的季節,水稻已經採收,農民利用空檔種馬鈴薯。工作室擺滿顏料與各種 大小的布袋戲、歌仔戲布景看板、許多場館展覽的輸出、別人研究成果的出版品,還有兩 三本陳明山保存的老相片本。 翻開相本,細數每張照片的歲月故事。有萬國戲院舊照、學徒時代的青澀模樣、結婚照, 還有廣告彩繪寫真。陳明山14歲遇到「朝陽派」的師傅張錦濤,學習布袋戲、歌仔戲等傳 統戲曲布景製作與彩繪,早期曾是黃海岱、黃俊雄布袋戲團專任布景彩繪師,也替醮壇、 藝閣等布景彩繪。 早年沒有電腦排版,更沒有大圖輸出,舉凡小店家的招牌、大廠商的戶外廣告、神明慶典 活動的牌樓或醮壇,戲劇的舞台布景,全都仰賴彩繪師傅的巧手與經驗。過去的學徒傳承 方式,沒有嚴謹的透視與美學訓練,學徒大多也是因為生活困苦,希望習得一技之長糊口 。陳明山在人生困頓時,遇到張師傅照顧提攜,因此很努力的學習與練習,從布景木工製 作,到彩繪技巧,累積實力。 陳明山在戲劇布景彩繪工作中,研發出螢光顏料應用於戲劇的效果,這也影響了像是「藝 霞歌舞劇團」的黑光戲,或布袋戲的一些光彩變化效果。 從陳明山的相簿中,還瞭解另一件有趣的事,早期黑白底片時代,竟然會有彩色的大頭照 ,原因就是像陳明山這樣的彩繪師,手藝精湛的,可以用工筆慢慢替肖像照上色,就變成 有特殊時代氛圍的彩色照片。這才明白,布景彩繪,不僅有替電影行銷功能,還有美化常 民生活的社會意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7.14.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heater/M.1455507127.A.FD8.htmlfilmwalker:轉錄至看板 Chiayi 02/16 19:17
文章代碼(AID): #1MmKQt_O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