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糾紛中的劉小楓(1)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啟蒙的面具)時間20年前 (2004/10/01 10: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現代性糾紛中的劉小楓 蕭武 自從《詩化哲學》一舉成名,劉小楓就一直是中國學界少數幾個能夠引領風尚的人之 一。從早期的拾遺補缺向國內介紹西方神學思想,到撰寫中國人的社會理論作品,到2000 年後向國人介紹施米特和施特勞斯,直到最近返回希臘經典,幾乎每一步都在吸引一大批 人的目光,也吸引著一大批年輕人不斷地跟著他改行。在他的賣力介紹先,如今中國的神 學已蔚成氣候,甚至施特勞斯據說在中國比在美國還熱火,施米特的“政治就是劃分敵友 ”論也已相當深入人心,返回源頭重讀經典更有其他學者也在默不作聲地暗地裡響應號召 。隨著深受他影響的生於1970年代的追隨者與崇拜者們在2000年之後開始嶄露頭角,他身 上“大師”的光環正在與日俱增。 2000年左右,劉小楓在國內名校做了關於尼采的政治哲學的巡回演講,演講稿被整理 發表在湖南的《書屋》雜誌上。2003年4月,劉小楓在北大演講,題目是“尼采是誰?” “當晚整座教學樓沒電,有同學臨時買來蠟燭點在講台上。我在昏黃搖曳的燭光中講尼采 幽靈,據說有神神鬼鬼的氣氛。”《書屋》在發表該文時,編輯煞有介事地加了“編者按 ”,說如何神神鬼鬼。文章發表後,引起了相當多的議論,有鼓掌叫好的,也有人前人後 批評的。其時正值“長江讀書獎”事件攪得中國學界不得安寧,即使一向號稱“理性”的 學者也一時按捺不住,以這種那種方式介入了互噴口水的遊戲。所以,這篇文章並沒有招 來太多嚴肅的批評。同年八月的《書屋》雜誌上發表了《廢銅爛鐵如是說》一文。該文作 者是上海自由撰稿人張遠山。劉小楓第一次遭遇了正面的尖刻批評。 半年多後,張遠山的文章出現網絡論壇上,有人稱為“2001年十大網絡名文”之一。 劉小楓本人並未對此作出回應,但張遠山很快又在網上發帖子,為自己喊冤叫屈。據他說 ,一個叫林國榮的北大學生在發給別人的電子信件中說,他張遠山是沒有資格批評劉小楓 的。網上的討論本就雜亂,人多嘴雜,有同情張遠山的,有說他借批評劉小楓炒作自己的 ,都是些網上常見的論調。網絡討論的特點在這次事件中表現得一覽無遺。很快便從張遠 山的文章引發的討論變成了兩個敵對陣營之間的相互攻擊、謾罵。一個自稱國防科技大學 博士的人發帖盤點海內外劉小楓弟子,粗略統計數字是200多人以上,幾乎遍佈國內外名 校,這還不算雖然沒有機會面聆聽教誨、但早就被劉小楓拐走了心的私塾弟子們。 雖然劉小楓自己也說並沒有什麼劉氏主義,但一個影響甚廣的劉小楓學術集團儼然已 成氣候,這一點則是無庸置疑的。 積20年之功,劉小楓終成一代宗師。 1956年,劉小楓出生在重慶。其父“念小學未畢,然一生嗜讀古書”,“我自幼常聽 他念東坡、廖平、沫若的賢人經”。文革中,劉小楓讀中學,父親就開始令他死背唐詩、 宋詞和唐宋文,還對他講《古文觀止》。小學三年級那年,文革開始了,“高中最後一年 有點醒事,偷讀舊體詩、新詩、小說。高中畢業下鄉落戶後,才開始自修。友人從城裡每 隔兩月寄幾本歐洲古典小說,還幫我借舊高中英文教本,偷音樂理論書和唐宋筆記小說。 三年半務農,成了全把式農民,也還讀了些雜書。返城後在重慶圖書館做學徒工,這個原 為紀念羅斯福總統建的圖書館有不少英文書。借書有限制,目錄還是可以隨便看。閒翻英 文書目錄卡片給我很大刺激,若不通西文,等於半盲,於是開始自學法語。不久大學開考 ,我的考分不高不低,進了外語學院。大學四年,多不務專業,有計劃地讀文史哲書。” 這段寫在《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序言裡的文字是迄今為止能見到的他對個人簡歷的 最詳細說明。但直至大學畢業,尚無任何跡象表明他已開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1982年, 大學畢業,他考進北京大學讀研究生,專業是當時正風靡的美學。但美學作為專業,顯然 無法容納他的野心,於是觸類旁通,從美學流竄到了哲學。如果說大學本科四年是他打基 礎的幾年,那麼碩士研究生階段的三年則是他在思想上雛形漸具的時期。1986年,他以碩 士畢業,進入深圳大學任教。但他在這一年的真正大事是出版了第一部個人作品《詩化哲 學》。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叢書中,這本也許是唯一一本在當時的“文化熱”、 “哲學熱”中引起轟動的。《詩化哲學》以其獨特的思路與表達方式取得了成功,時人為 之側目。隨後成為1980年代三套影響一時風氣的叢書之一“文化:中國與世界”的副主編 。在同代學人中,他是當之無愧的出類拔萃的一個。 兩年後的1988年,他再度出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個人專著《拯救 與逍遙》,作為“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之一。2000年,三聯出版社出版了此書的修訂 本,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為,這本書是他後來眾多作品中最有價值的一本。據他自己在修訂 本的序言中說,這本書原來是由時任深圳大學中文系主任的樂黛雲主編的“比較詩學”叢 書中的一種。在“中西詩學比較”的葫蘆裡,他賣的其實是中西文化精神比較的藥。其時 ,他已逐漸拋棄了一度曾十分喜歡的莊子哲學,而進入神學,基督神學對他思想的影響在 這時已很強烈。但他並未能在當時盛行的“文化熱”大潮中免俗,而是積極地參與了這一 討論。他在此書中提出的一個觀點在當時令許多人感到十分震驚:中斷中國文化傳統。汪 暉在寫於1994的論文《當代中國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中稱這部書是最能反映當時盛行 的“韋伯命題”,即中國沒能產生資本主義,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不利於資本主義發育 。直到今天,同樣的論調仍然有人不時提起。 朱學勤在1990年代曾說,他自己在1980年代的文化熱中,其實不過是後排觀眾。如果 此話不假,那麼毫無疑問,劉小楓是重要演員之一。19**年,已對神學入迷的劉小楓遠去 德國,入讀巴塞爾大學,念神學專業。他的博士後來以德文出版,題目是《身成位格》。 可惜的是,這本書至今沒有見到中譯本。雖然劉小楓的學路、文風多變,但基督神學始終 構成他思想中的一個主要線索,《身成位格》是他唯一一本神學專著,沒有中譯本,實在 可惜。 在瑞士讀大學期間,他為三聯出版社的《讀書》雜誌撰寫介紹當代西方重要神學思想 家思想的文章。1994年,由十篇文章組成的這本書由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成為“上海三 聯學術文庫”中的第一本。這部著作也獲得了許多人的好評,但作為一部文集,而非系統 性專著,它的地位自然不如之前的《詩化哲學》、《拯救與逍遙》所引起的影響大。兩年 後的1996年,北京三聯出版社為他出版了另一本小品文集《這一代的怕和愛》,其中的《 記戀冬妮婭》是1990年代“學者散文”熱中難得的精品,無論文風,還是個人思想的表達 方式,都顯得更加成熟。該書也成為與他同齡的整整一代人的精神證詞。 1997年,《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 該書確實如他本人在一個對話中曾說過的,是1990年代中國學術界現代性討論熱潮中少有 的幾部大部頭的系統性理論作品之一。但也是這本書使一部分他原來的追隨者開始不像以 前那麼崇拜他了。“《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的文體看起來又變,其實,我在19**年寫的 知識社會學短論已開始嘗試這種文體”。但是大多數人仍然沒能適應他的寫作中少有的這 種艱澀,能耐住性子讀完的人本就不多,即使讀完,大多數人也是不知所云。進入社會理 論,在劉小楓看來,也許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事情似乎並不這麼簡單。許多讀過的 人對此書的評價都不高,一些他的朋友的評論似乎也沒說多少好話。以致到今天可能許多 人還不知道他寫過一部這樣的書。 博士畢業後,他沒有回到中國大陸工作,而是遷居香港,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並且 研究起了經學。他的經學論文似乎不多,只有《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中有幾篇,其他地 方很少,專著雖然已在三聯出版社的劉小楓作品系列中預告過,但至今還是沒見到。但已 經看到的這些讓他感到自豪的成績在內地並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相關的認真討論也是少 之又少。離開了中國的本土語境,雖然他在香港炮製並成功推廣了“漢語學界”這一提法 ,但他的相對落寞顯然不能用1990年代“思想淡出、學術突顯”來解釋,而應該歸之於他 對大陸現實的相對隔膜。雖然他在內地數所大學用語講席和一大批崇拜者,但他明顯地沒 有感覺到“現代性”、“社會理論”、“自由主義”這些他不斷地提到的概念在內地思想 語境中的特殊含義,也無法知道那些表面言辭的討論背後的真實關切。那些在《現代性社 會理論緒論》之後離開他或回到《拯救與逍遙》的他的崇拜者們這樣做的原因或許正在於 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102.50
文章代碼(AID): #11NBkI8Q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