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第一次阿散蒂戰爭[上]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4年前 (2019/09/20 00:18),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9/09/blog-post_20.html -- 第一次阿散蒂戰爭[上] 歐洲人在西非幾內亞灣內的探險與殖民活動非常早,早在15世紀中葉葡萄牙船隊便已 頻繁造訪;葡萄牙人垂涎這裡的黃金,多虧有透過海路交易得來的金子,葡萄牙人能鑄成 成色更好的克魯札多(cruzado)金幣 。除了黃金之外,這一帶出口的奴隸也很搶手,葡萄 牙人之後更吸引了丹麥、荷蘭、英國商人前來買賣,用西方火器交換黃金與奴隸。18世紀 以前,這便是歐洲人在幾內亞灣內的大事業;由於水土不服,內陸地帶西方人難以透越, 在19世紀後半以前歐洲人的勢力侷促在海岸邊的貿易站與堡壘之中,列強別說難以擴張, 生存都是問題,幾內亞灣也獲得了「白人墳墓」的暱稱。話雖如此,位於今天迦納(Ghana ,舊稱即「黃金海岸」)一帶的阿散蒂(Asante)帝國卻是一個特例,從1807年英國人首次 與之接觸以來,雙方便衝突不斷,從19世紀初直打到20世紀初,阿散蒂與英帝國斷斷續續 大大小小打了五場戰爭,纏鬥將近一世紀,方才以阿散蒂完敗作結;其戰鬥之勇猛、抵抗 之頑強,在整個19世紀非洲反帝國主義的鬥爭當中也屬異數──世人或許更熟悉殲滅千餘 英軍的祖魯戰士 ,但對於曾經不只一次打敗英軍的阿散蒂戰士,了解的就比較少了 。 「阿散蒂」(Asante)之名充分說明了這個帝國的戰鬥力──在阿岡(Akan)語當中這個 名諱的意思是「因為戰爭」 。在17世紀末,原本阿散蒂只是伏塔(Volta)河流域周遭眾多 臣服於鄧基拉(Denkyira)帝國的屬邦之一,但以庫馬西(Kumasi)為權力核心的庫馬西赫內 (Kumasihene,庫馬西之王)聯合起眾多勢力,最終推翻了鄧基拉帝國的統治;庫馬西赫內 也搖身一變,成為阿散蒂軍事聯盟的共主──阿散蒂赫內(Asantehene);這個「帝國」實 際上是由大大小小47個酋邦(chiefdom)與王國所組成,其中較大且較重要的至少有21個。 經過連年擴張,到了19世紀,除了以庫馬西為核心的直轄省份(包含過去的Mampong, Nsuta, Dwaben, Bekwai, Kokofu, Bono, Ahafo, Denkyira, Sefwi, Adansi等王國)之外 ,這個帝國外圍還包括許多附庸國(例如北方的Gyaman, Gonja, Dagomba, Mamprusi,南 方海岸邊的Wassa, Nzima, Twifu, Akwamu, Akyem, Akuapem, Ga, Adangbe等王國)與保 護國(最重要的是諸如埃爾米納[Elmina]、Accra等歐洲人的貿易堡壘 ),東西南北各自延 袤200英哩(321公里)的疆域中統治著大約一百萬說阿岡語的人民 。 聯盟的性質意謂著阿散蒂必須人為地創造認同的核心──在使用阿岡語的族群當中, 酋長與國王容納祖靈的凳子是祭拜的主要對象,也象徵統治者專屬的權力;上下凳子確實 是登基(enstool)和廢位(destool)。在阿散蒂人的建國神話中,開國君主奧塞圖圖(Osei Tutu,在位1697-1731)在庫馬西慶祝戰勝鄧基拉,載歌載舞到一半,突然引動天雷、風雲 變色,雲霧當中一座金凳緩緩飄下,正好落在奧塞圖圖膝上。大祭司隨即宣告天意所衷的 真命天子在此,這座金凳便是明證,並要求在場的酋長、國王個個剪下頭髮指甲,混合攪 拌進藥漿之中,一部分塗在金凳上,一部分給散起誓的眾人一飲而盡。如此便將其他統治 者與阿散蒂的象徵──金凳──牢牢地捆在了一起 。 當然,建國神話只是神話,政治意識形態的創造之外還必須有實際能運作的社會機制 營造共同體內的共感。作為擴張工具的軍隊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與非洲其他地區 的酋邦不同,阿散蒂的軍隊並非以年齡級(age grade,祖魯就是如此 )作為組建軍隊的基 礎,而是以地區為單位,由各地方的酋長徵集;動員多寡則視需求而定。除了數千名直屬 阿散蒂赫內的衛隊和其他特殊部隊可算作全職的常備軍外,每次戰爭靠得都是這些動員來 的兵力。軍隊因此成為鑄造一個民族的熔爐,像19世紀的義大利或直至今日的瑞士一樣 ──除開帝國內大部分人都說的阿岡語之外,他們還有共同的服役經驗,儘管身分上卻有 很大區別;既有占據軍官職位的權貴,一般行伍中還包括自由人以及非常大比例的奴隸─ ─不少是被阿散蒂擊敗後吸納進來的舊邦國,他們的「貢物」當中就包括奴隸兵。在歐洲 人的紀錄當中阿散蒂軍隊不但驍勇,而且紀律嚴明;這部分是出於戰無不勝的軍事傳統給 士兵營造出的榮譽感,另一方面也是嚴格軍法從事的效果。由都會中的自由人組成的「負 劍人」(sword bearer, afonasoato)手持重劍與河馬皮鞭,起得就是督戰隊的作用,想臨 陣脫逃就得挨鞭子。 阿散蒂的兵種組成則是搭配行軍序列而產生的。據說數路縱隊分進合擊的隊形模仿的 是螞蟻的行軍,無疑這也是適應叢林地形的結果。一場充分動員的作戰中通常會有兩三千 名斥候(scout, akwansrafo)作前導,通常只在夜間前行,由精於射擊的獵人組成;這些 斥候經常爬上樹窺探敵情狙擊敵人,隨身還攜帶帶有鉤爪的長木棒,三不五時擾動樹冠層 ,偵查樹上是否有敵兵。斥候一般不參與高強度的戰鬥,一般認為斥候若戰死是不祥之兆 的緣故。 斥候在接敵交換幾發彈藥後,通常就會將交戰的任務交給後頭的前衛(advance guard, twafo)。在雙方大陣交戰的場合,前衛通常排成兩三行橫隊,前列射擊後就地裝 填,後列便上前繼續開火,前後列循環裝放,只不准後退;他們的後面就是前述的督戰隊 「負劍人」。在「負劍人」之後則是全軍的主力(main body, adonten),有時多達兩萬人 ,兩翼則有數量相當的左右縱隊,就指著迂迴敵人側翼;在主力與兩翼當中各有數百人只 裝備著解首刀,專門割頭了結敵人傷兵。後衛(rear guard, kyidom)的人數則很少,總是 背朝敵人警戒後方。在後衛與主力之間有大批的後勤人員,包括頭頂著糧食彈藥的奴隸、 隨軍的婦女,以及擔架隊──阿散蒂有專職的醫護兵,專門在戰場上搬運屍體與傷兵,在 後方照料傷者;專業考量下醫護兵與阿散蒂赫內的衛隊一樣都是常備的,而非臨時徵召 。 在歐洲進口火器的薰陶之下,19世紀阿散蒂的軍隊幾乎已全面熱兵器化。但他們使用 的進口火槍比起歐洲同行所用的,檔次上次得多──這些所謂的「丹麥長槍」(Long Danes)一樣是燧發槍,特別長(6英呎,1.8公尺),笨重不說(20磅,9公斤),製作還很粗 糙;不但裝填費時,還打不遠──理論上它們應該有200碼(183公尺)的射程,但實際上即 便是狙擊手也很難命中30碼(27)外的目標 ,即便增加裝藥也打不了40-50碼(37-46公尺) ,而且為了不傷著肩膀,經常是墊著屁股打,當然沒準頭可言。阿散蒂人既然不在乎瞄準 命中,實際上也就沒有相關訓練;這方面唯一一份史料記載了一名附庸國的王公練準頭, 瞄準的是婦女的乳頭,想來不可能是常規的訓練法。阿散蒂人在彈、藥兩方面都吃了虧; 儘管倉儲中堆滿了從國外進口的大量火藥,由於運送過程中的變質、歐洲商人惡意地以次 充好,這些火藥質量很差,迫使阿散蒂人往槍管裡填充更多火藥。在槍子方面,阿散蒂人 不懂得造鉛丸,槍管裡塞得常常是從歐洲人那裡進口的鉛棒、鐵釘與鐵條。不過考量到阿 散蒂人是在能見度極低的叢林中作戰,這種射程上的缺陷或許不妨礙「丹麥長槍」在近距 離施展致命的霰射火力 。 火器既然在阿散蒂軍中至關重要,那麼帝國擴張的方向自然順理成章地面向火器的源 頭。位於黃金海岸邊上的芳蒂(Fante)人在文化語言上與阿散蒂同屬於阿岡人,是阿散蒂 與歐洲人之間貿易的仲介,但在政治上分裂為大大小小的部落王國,又經常與阿散蒂人為 敵,叛服不常。阿散蒂、芳蒂、荷蘭、英格蘭等勢力在交換槍砲的貿易中形成複雜的四角 關係,英國在19世紀初成了芳蒂人抵抗阿散蒂侵略的靠山,阿散蒂則在偉大的阿散蒂赫內 奧塞崩蘇(Osei Bonsu)的領導下三番兩次揮軍海岸(1807, 1811, 1814)。倫敦當局與黃金 海岸邊的英國商人對阿散蒂的態度並不一致──英國政府希望同時照顧好阿散蒂的利益, 但英國商人所組織的非洲商人公司(African company of merchants)和荷蘭同行勢如水火 ,眼見荷蘭人鼓動阿散蒂人參與火器貿易,提腿便站到反對方那邊。 有了英國人撐腰,芳蒂人不但屢屢阻撓阿散蒂商人前來海岸交易,還把阿散蒂遣來交 涉的使節斬首分屍,嘴裡塞滿大糞曬在大路邊。1806年,奧塞崩蘇派出的復仇大軍直搗海 岸,勢如破竹,而潰不成軍的芳蒂人則扶老攜幼,逃到英國位於海岸岬(Cape Coast)的城 壘牆邊。當時海岸岬堡內只有一小撮英軍外加大砲12門,自顧不暇,只勉強容納進兩千名 老弱婦孺,其餘數千芳蒂人則只好眼睜睜看著他們慘遭屠戮──阿散蒂戰士頂著英國人的 砲火,跟在芳蒂人後頭衝到城腳跟下大開殺戒。阿散蒂的指揮官接著便下令奪城,儘管兩 次衝擊城門都被擊退;英軍發射的葡萄彈一發出去,就是二三十阿散蒂戰士殞命。經過六 小時不間斷的交火,阿散蒂人終於鳴金收兵,英國士兵因為頻頻開火肩上都是瘀青,每把 槍都打滿了三百發以上,而岸邊數以千計的屍體把沙灘都染紅了,奧塞崩蘇說這一仗害他 損失了三千人。雖然阿散蒂人損失大了,但英國人也被對手的敢死嚇到,不但握手言和, 當奧塞崩蘇要求將庇護的兩千芳蒂人作為奴隸交還給他時,英國人還討價還價,說這裡頭 有一千人是該他的份;於是兩千難民就被雙方「瓜分」了,英國商人將一千名「奴隸」賣 去美國賺上一筆,儘管當初為了芳蒂人奮戰的英國士兵十分不齒同胞的為人,拼死救出了 一些奴隸──真的是拼死,因為這位見義勇為的施萬資(John Swanzy)在瘧疾纏身的狀態 下硬是划了一百公里的獨木舟前來救援,幾天之後便筋疲力竭而死 。 然而英國商人敵視阿散蒂的外交姿態並未因此改變,而1811、1814年阿散蒂人的入侵 規模一場大過一場,燒殺擄掠之後海岸地帶幾乎成為無人區。1814年的出征結束時,掃清 芳蒂人但對歐洲人保持友善的奧塞崩蘇終於換到英國人一紙和約,承諾和平與自由貿易; 但英國人此舉乃迫於城下之盟,簽約其實只是緩兵之計。1819年,當貿易糾紛再起,阿散 蒂遣使海岸岬堡,要求英國人自我約束時,英國總督(governor)史密斯(John Hope Smith)的翻譯卻將來使之意加油添醋,變成一份最後通牒──英國人要是沒妥善處理糾紛 ,40日之內阿散蒂大軍便會大舉南侵。很難相信誤會純粹是翻譯問題,因為史密斯本人實 際上聽得懂阿岡語,壓根兒不需要通事居中口譯。史密斯的一通回覆充滿侮辱,離譜到奧 塞崩蘇不敢相信,以為一定是使者弄錯了,大刑伺候之下卻也無法從倒楣的使者口中得到 「實情」,只好再派人第二次確認史密斯的真意──史密斯只簡單表示就是那樣沒錯。奧 塞崩蘇大為震怒,英國人竟敢玩弄朕!但當時阿散蒂正在北方用兵,因此儘管內閣會議上 重臣們都要求立刻出兵膺懲,奧塞崩蘇還是第三度派出使節,自我辯白說沒有要脅英國人 的意思,還說阿散蒂赫內不能違反自己白紙黑字簽字發下的誓言。來使於是將條約文本交 還史密斯,問道英國人是和是戰:和,便為之前的侮辱作出賠償;戰,便請英國人親手撕 毀條約,好讓阿散蒂赫內騰出手來不受拘束地應戰。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68909889.A.21E.html

09/20 03:10, 4年前 , 1F
好文推推除了祖魯沒想到黃金海岸也這麼兇
09/20 03:10, 1F

09/20 08:47, 4年前 , 2F
居然是常備的醫護兵編制!
09/20 08:47, 2F
文章代碼(AID): #1TWwf18U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