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Elon Musk:用效率徹底殺死汽車製造業

看板car作者 (霸氣登場)時間7年前 (2017/05/17 18:17), 編輯推噓50(522100)
留言154則, 5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Elon Musk 的野心:用效率徹底殺死汽車製造業其他對手 http://imgur.com/7A2AX1r
一直以來,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在介紹特斯拉理念的時候,像極了已逝的前蘋果公司 CEO Steve Jobs:「特斯拉會把打造優秀的產品作為公司的最高優先。」但最近,他開 始變得喜歡談效率,如今他擔任 CEO 的私人太空探索公司 Space X 的 CTO Tom Mueller 表示,Musk 決定祭出他著名的「第一原則」思維,來改造特斯拉的汽車製造, 從而徹底「殺死」這個行業裡的其他競爭對手。 動輒「殺死」對手,聽起來非常故弄玄虛。我們不神化 Musk,抽絲剝繭來看看 Tom Mueller 到底說了些什麼。本月稍早,Mueller 與紐約大學天文學協會的一些天文學家進 行了 Skype 通話,在通話過程中,他比較了特斯拉和 Space X 在製造工作方面的相似之 處,重點提到了 Musk 的「第一原則」思維在兩家公司的產品設計和製造方面的應用。以 下是 Mueller 回憶的他與 Musk 就火箭發動機成本的某次對話: (為便於理解,先說明一下何為「第一原則」思維,所謂「第一原則」思維,即從基本的 公理和不證自明的假設出發來思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堅決杜絕從其他現有的推論出發 來思考,後者會讓人傾向於比較,而「第一原則」思維,則是從事物的本質和基本物理規 律出發,一步一步往前推。 舉例來講,在特斯拉創立之初,曾有動力電池專家指出特斯拉根本不可持續,理由是動力 電池成本居高不下。Musk 就此提出了幾個問題:「動力電池的原料是什麼?這些材料在 市場的價格是多少?製造成本是多少?如果規模化量產的話,理想的動力電池成本是多少 ?」根據他的推算,最終動力電池成本可以降至 80 美元/kWh。 Tips:2010 年動力電池的成本高達 1000 美元 /kWh,截至目前特斯拉的電池成本已經降 到 125 美元 /kWh 以下。) 以下是 Mueller 與 Musk 就火箭發動機成本的某次對話: Elon:你覺得製造一輛 Model S 的成本是多少? Tom:我不知道,5 萬美元? Elon:不,約 3 萬美元,這是生產這輛車的邊際成本。你覺得它有多重? Tom:約 5000 磅。 Elon:對,約 5000 磅,梅林發動機(Space X 的當家花旦獵鷹 9 火箭發動機)重量多 少? Tom:約 1000 磅。 Elon:那為什麼要花費一百萬美元來製造梅林發動機呢?它不是由全鋁製造、也不必沖壓 (Model S 是全鋁沖壓車身,這項工藝使得該車型成本高昂)。那為什麼要花掉製造 Model S 約 20 倍的成本呢? 這算是 Musk「第一原則」思維的另一個典型案例,應用到製造業的話,應該這樣表述: 用於汽車製造的原料本身是影響製造成本的主要因素,對於所有製車廠而言,整個製造過 程中的一切都是公平競爭的,特斯拉完全可以從提高效率的角度重新發明整個過程。 「這就是 Elon 經常挑戰的例子之一,他總是說我們應該挑戰物理學的極限。」Mueller 補充。 接下來,他終於提到了 Musk 在特斯拉加州弗里蒙特工廠的野心: 「我再給一個特斯拉汽車製造工廠的例子。眾所周知,汽車行業的典型生產速度,例如在 豐田或雪佛蘭的工廠,一輛汽車從無到有走完整條流水線,生產速度以英寸/秒的單位計 量,這遠遠低於人類步行的速度。Elon 的想法是,流水線上的自動化機器人應該盡可能 快速移動,所謂挑戰物理學的極限——它們的生產速度應該快到你根本反應不過來,這就 是為什麼他總說未來的工廠裡工人數量會大大減少,為什麼不能有人在那裡?工人們移動 太慢,機器會傷害到工人。這就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物理學極限的限制下,汽車生產 的速度能有多快?」 Mueller 表示,Musk 最近在研究可口可樂高速製造易開罐的影片,以此挖掘如何速度更 快的製造汽車。Musk 告訴 Mueller,他想讓汽車製造也達到這樣的速度——快到讓人眼 花繚亂。 為什麼說 Musk 真的可能變革汽車製造業?Mueller 認為,只有 Musk 嘗試用「第一原則 」思維改造汽車製造業,沒有人會這麼做,這就是業內其他製車廠可能被「殺死」的原因 。理論上來說,相同佔地面積的工廠,改造後產能可以提高 10 倍。汽車製造業的競爭從 原料製造成本轉變為高效率工廠的建設成本之爭,這就是 Musk 考慮問題的方式。從「第 一原則」思維來看,汽車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在同等佔地面積的工廠裡,太多低效 率的元素,例如工人、自動化程度低的產線,使得產能的峰值很有限。 特斯拉工廠正在做的,就是在相同佔地面積的情況下,通過高度自動化生產線的改造,使 產能達到之前的 10 倍。 如果光是自動化機器人的應用,也沒什麼可怕的。福特、賓士、BMW 近年來都在紛紛用了 自動化機器人,特斯拉收購而來的德國自動化機器人工廠以前的客戶就包括賓士和 BMW。 這裡插一句,Musk 的傳記《矽谷鋼鐵俠:Elon Musk 的冒險人生》中記載,作為 Space X 的 3 位創始員工之一兼 CTO,Tom Mueller 已經與 Musk 共事十幾年。可以這樣理解 ,Mueller 算是深諳 Musk「第一原則」思維。 繼續聊回特斯拉,Musk 似乎是利用自動化改造的工廠來生產 Model 3,而特斯拉迷你型 SUV Model Y 的生產將重建一個革命性的高效率工廠。 其實 Musk 本人從來沒有掩飾過他的設想,在 2017 財年第一季財報電話會議上,Musk 告訴分析師,Model 3 的生產線效率與行業最佳的生產線相當,而 Model Y 的生產線效 率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更徹底的提高效率,特斯拉放棄了此前規劃的在 Model 3 的平台上打造 Model Y 的 做法,選擇研發了全新的平台。一個例子可以佐證 Model Y 生產線的革新程度:Musk 曾 提到,簡化製造過程的一個方向是減少車身佈線的長度——Model S 的全車身線束總長大 約 3 公里長,而 Model 3 的線束總長僅為 1.5 公里。「特斯拉的目標是 Model Y 的佈 線總長度降至 100 米。」Musk 表示。 過去幾年來,特斯拉一直致力於通過不斷引入更多的機器人來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 Musk 表示,特斯拉 Model S & X 的生產速度為 5 cm/秒,他預期 Model 3 的生產速度 要比前兩者「提高 20 倍」「至少達到 1 m/秒」。 關於 Model Y 簡化生產過程的另一個努力是,該車型將擺脫目前 12V 電池供電架構,也 就意味著目前使用鉛酸電池為車載電子系統的複雜供電方式將被摒棄,可以更高效的完成 生產。 更早些時候,Musk 在 Twitter 上將特斯拉工廠未來的生產線形容為「Alien Dreadnought(外星人戰艦)」,量產初期的 Model 3 生產線只能算 Alien Dreadnought 的 0.5 版本,而 Model Y 的生產線則是 Alien Dreadnought 3.0 版本: 「3.0 版本落地後,和你之前看到的其他任何生產線都不一樣。我們不必在生產線周圍安 排工作人員,否則(這些工作人員)會降低生產速度。也就是說生產過程本身就不會有人 參與。工作人員只負責維護、升級機器和應對異常情況。」 https://goo.gl/DekgmJ 隻身一個人對抗各大傳統車廠 以效率為主軸究竟未來有沒有辦法成為讓其他車廠效彷的對象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00.76.1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495016231.A.9DC.html

05/17 18:19, , 1F
看看那群吵死人的改管8+9,電動交通工具還是早普及好
05/17 18:19, 1F

05/17 18:26, , 2F
他是不是抄關鍵報告的生產線?
05/17 18:26, 2F

05/17 18:27, , 3F
因為美國人很願意嘗試購買新東西新科技 要是在台灣
05/17 18:27, 3F

05/17 18:27, , 4F
特斯拉肯定GG 現在台灣人會買單也是因為美國當白老鼠試過
05/17 18:27, 4F

05/17 18:28, , 5F
而且還是很多人不願意接受 卡在充電站和續航問題
05/17 18:28, 5F

05/17 18:29, , 6F
電動?改喇叭啊!你真的以為電動就沒東西可以改喔?
05/17 18:29, 6F

05/17 18:29, , 7F
在台灣當然gg啊,10%的人買他車才200多萬輛規模個洨
05/17 18:29, 7F

05/17 18:38, , 8F
響樂勁化不動也撼動
05/17 18:38, 8F

05/17 18:38, , 9F
如果年銷200萬量 是很恐怖的好嗎
05/17 18:38, 9F

05/17 18:39, , 10F
雙B一年也才這麼多而已
05/17 18:39, 10F

05/17 18:43, , 11F
電動車關稅解除的話,特斯拉應該會賣超好
05/17 18:43, 11F

05/17 18:51, , 12F
15年後換車,買電動車
05/17 18:51, 12F

05/17 18:57, , 13F
拿台灣跟美國比較 就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05/17 18:57, 13F

05/17 18:58, , 14F
特斯拉當然可以爆改啦 tsport unplugged
05/17 18:58, 14F

05/17 18:59, , 15F
還可以改內飾燈
05/17 18:59, 15F

05/17 19:01, , 16F
別人這麼說我肯定當他唬爛,不過真實版鋼鐵俠這麼說
05/17 19:01, 16F

05/17 19:02, , 17F
,可信度高了很多啊
05/17 19:02, 17F

05/17 19:02, , 18F
「才」200多萬輛? 不然要多少才叫有規模?
05/17 19:02, 18F

05/17 19:17, , 19F
看來就業率不會升高啊
05/17 19:17, 19F

05/17 19:18, , 20F
特斯拉有四出嗎
05/17 19:18, 20F

05/17 19:22, , 21F
16出都可以,反正也不會吵
05/17 19:22, 21F

05/17 19:28, , 22F
等電量可以充一次跑300km又夠便宜再講 不然只是有錢人玩具
05/17 19:28, 22F

05/17 19:28, , 23F
因為特斯拉沒有車艙內裝部門呀(酸民戰文!)
05/17 19:28, 23F

05/17 19:29, , 24F
特斯拉想要大幅削減工廠人力, 川普會跟他拼命
05/17 19:29, 24F

05/17 19:36, , 25F
電動車普及會吧,有市場一定壓得下來,聲音比內燃
05/17 19:36, 25F

05/17 19:36, , 26F
機安靜許多
05/17 19:36, 26F

05/17 19:39, , 27F
可是瑞凡,你的model S一台平均虧13000美金啊
05/17 19:39, 27F

05/17 19:48, , 28F
早就可以跑超過480km了...美國200多萬,台灣加稅287萬
05/17 19:48, 28F

05/17 19:49, , 29F
當然不是一年啊.不然過10年老人小孩一人一台啊
05/17 19:49, 29F

05/17 19:49, , 30F
買不起的東西不一定是貴,也可能是窮,拿香蕉就只能請到猴子
05/17 19:49, 30F

05/17 19:49, , 31F
300km可以啊...
05/17 19:49, 31F

05/17 19:51, , 32F
台灣大樓很難自己停車位有充電的,美國那種house多
05/17 19:51, 32F

05/17 19:51, , 33F
的地方是比較有可能拉
05/17 19:51, 33F

05/17 19:58, , 34F
BMW:我關稅解除的話,鐵定賣得比tesla更好...
05/17 19:58, 34F

05/17 19:59, , 35F
Tesla最近一季的毛利率是24.3%,說虧1.3萬美金的是看到哪
05/17 19:59, 35F

05/17 19:59, , 36F
去了? 還是被某些台媒節目洗腦了?
05/17 19:59, 36F

05/17 20:02, , 37F
真不知道台灣人對於第一原則的解釋是什麼
05/17 20:02, 37F

05/17 20:36, , 38F
有阿,我家西華富邦就有充電站
05/17 20:36, 38F

05/17 20:47, , 39F
台灣有Gogoro啊
05/17 20:47, 39F
還有 75 則推文
05/18 14:38, , 115F
樓上的,是你先說消費者買不起的耶XDDD
05/18 14:38, 115F

05/18 14:39, , 116F
要你解釋你也解釋不出來,還在那說別人嗆?明明就自己講的
05/18 14:39, 116F

05/18 14:40, , 117F
Tesla一直以來都是需求大過產能,到底你講的"消費者買不起"
05/18 14:40, 117F

05/18 14:41, , 118F
是從何而來就讓人聽不懂了。要不要先解釋一下?
05/18 14:41, 118F

05/18 17:14, , 119F
好奇怪~為什麼每次特斯拉文章都會戰起來?
05/18 17:14, 119F

05/18 18:43, , 120F
除非所有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生產 不然他的設想目前是不會落
05/18 18:43, 120F

05/18 18:43, , 121F
實的 就算沒有工人 現在機器人也做不到他的要求 就算他的
05/18 18:43, 121F

05/18 18:44, , 122F
效率真的夠高 但他的原料供應商也不見得能夠提供 何況 生
05/18 18:44, 122F

05/18 18:44, , 123F
產端效率與成本應該是要取得平衡點的 效率過高只會造成產
05/18 18:44, 123F

05/18 18:45, , 124F
能閒置且成本上升 他的理論終究是理論 很多點在目前很難
05/18 18:45, 124F

05/18 18:45, , 125F
克服 追求效率的傳統車王者就是豐田 真以為傳統車廠白痴?
05/18 18:45, 125F

05/18 20:35, , 126F
擴產賭未來這大家都知道,
05/18 20:35, 126F

05/18 20:36, , 127F
現在華爾街也是吵得很高興,不是什麼台媒看衰洗腦
05/18 20:36, 127F

05/18 20:37, , 128F
支持者說你看我毛利不錯,僅僅輸Porsche一點
05/18 20:37, 128F

05/18 20:37, , 129F
Porsche花了十年才達到的境界我三年就達到了
05/18 20:37, 129F

05/18 20:38, , 130F
反對者則是質疑高價的model S/X毛利停在這裡
05/18 20:38, 130F

05/18 20:38, , 131F
低價的model 3出來會不會拖累? 不會拖累這麼厲害?
05/18 20:38, 131F

05/18 20:39, , 132F
八萬台可以hold住毛利,你號稱擴產到一年50萬台還行嗎?
05/18 20:39, 132F

05/18 20:40, , 133F
規模越大,產品多元,毛利還能維持在高檔有其難度
05/18 20:40, 133F

05/18 20:40, , 134F
況且我們還沒仔細看到你所謂前途光明的主力產品啊
05/18 20:40, 134F

05/18 20:41, , 135F
所以月初季報和宣布7/1量產反而股價一日重跌10%
05/18 20:41, 135F

05/18 20:41, , 136F
雖然很快回神但是在高點震盪
05/18 20:41, 136F

05/18 20:42, , 137F
股價就是反應未來M,目前看衰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了
05/18 20:42, 137F

05/18 20:43, , 138F
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會如預期一帆風順,
05/18 20:43, 138F

05/18 20:44, , 139F
當然Musk可能天縱奇才創下史無前例的功績
05/18 20:44, 139F

05/18 20:45, , 140F
但是提出質疑卻被支持者認為毫無判斷能力,這樣對嗎?
05/18 20:45, 140F

05/18 21:18, , 141F
說Model S毛利20%高的,要不要看看傳統車毛利多少?
05/18 21:18, 141F

05/18 21:19, , 142F
有點概念好不好wwww
05/18 21:19, 142F

05/19 00:48, , 143F
不用再造神了,1 m/s的生產速度根本是天方夜譚,說出來
05/19 00:48, 143F

05/19 00:48, , 144F
給大家笑話而已,1 m/s的速度是600 JPH,就算完全不用人
05/19 00:48, 144F

05/19 00:49, , 145F
工,全部用機器人也達不到這樣的速度
05/19 00:49, 145F

05/19 00:52, , 146F
把製造汽車跟製造易開罐相比,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05/19 00:52, 146F

05/19 03:48, , 147F
我是希望他們減少組裝公差啦 不然每台都獨一無二勒
05/19 03:48, 147F

05/19 03:49, , 148F
維修廠也很累 一堆人來調整 這樣成本也很高啊
05/19 03:49, 148F

05/19 15:36, , 149F
為什麼特斯拉戰得起來?可能是業務不能抽吧
05/19 15:36, 149F

05/19 17:23, , 150F
毛利跟淨利搞不清楚真的不用往下討論了,管銷建廠都不用錢嗎
05/19 17:23, 150F

05/19 17:24, , 151F
車子這種東西又不像電子產品,可以靠高銷量低毛利cover回來
05/19 17:24, 151F

05/19 17:25, , 152F
一年換一隻手雞的人有人在,一年換一台車的比例是能有多高
05/19 17:25, 152F

05/19 18:20, , 153F
車界最大的泡泡 很期待阿 XDDD
05/19 18:20, 153F

05/20 09:10, , 154F
Musk: 我將顛覆會計學 lol
05/20 09:10, 154F
文章代碼(AID): #1P72CddS (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