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問什麼東方的數學...這麼爛

看板gallantry作者 (bx)時間14年前 (2010/01/14 11:45), 編輯推噓1(103)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41 (看更多)
※ 引述《innominate (innominate)》之銘言: : 可見得你對數學跟邏輯史的發展並不是很了解 : 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有斯多葛學派跟亞里斯多德學派 : 當然這是屬於基礎邏輯部分 : 到了羅馬時期 : 羅馬的政府官員就必須研讀西賽羅改編自工具論的論辯書 : 五世紀,還有奧古斯丁用神學的角度繼續延續邏輯的香火 : 到了八世紀,很多辯証法的書籍問世 : 十二世紀歐洲的大學中邏輯就是必讀課目 : 另外十二十三世紀,教宗若望二十一世甚至還寫了一本邏輯學概要 : 這本書後來也成為了中世紀的邏輯教科書 : 到了十四世紀奧坎(Ockham)出現 : 邏輯學有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邏輯終於從偏研究人類而往代數邁進 : 奧坎最有名的當然就是他的剃刀原則 : 另外他的邏輯大全更是系統化的整理了各層面的邏輯 : 他還整理出了十一條邏輯原則,這些原則甚至已經包含了迪摩根定理 這是十七世紀之前,邏輯學本身的發展。 : 到了十七世紀萊布尼茲的出現更是推動了思想代數化 : 十六世紀跟十七世紀這時的數學已經相當發達了 : 到了十九世紀布爾的出現之後,他把整個邏輯又推到了另一個境界 : 這時的邏輯學已經相當的完善了 : 所以整個西方邏輯學跟數學的發展 : 並不是像你說的只是在十九世紀才突然變化出來 我所說的十九世紀是唯物辯證法,而不是邏輯學。 在討論中,我一直都承認邏輯學對於數學發展的促進作用。 但無論如何,西方歷史的重大變化,以及對於數學的需求,要早於數學的發展。 在十七世紀的發展之前,西方在十五世紀早期已經開始迎向大航海時代, 長達兩百年的擴張,以及相應的全面性學術發展需求,而這個變化是中國所沒有的。 數學在形成學術化體系建構之前,一直都是經由需求帶動發展的。 : 而是在整個歷史過程中都一直有先賢不斷的推動這個巨輪 : 讓後代的數學家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 : 不管是中國的算學也好,科學也罷 : 一直都停留在講求實用,或者利用現象觀察來推結論 : 如果沒有形式化或者抽象化的研究 : 那麼這樣的算學永遠沒有辦法成長為一個科學體系的 中國的數學,在宋朝時已經開始做一些初步的抽象化定理化工作了, 用數學一詞替代算學,脫離單純的計算解題,也是這時候較為進步的數學家的共識。 這也是需求帶動發展,有廣泛的需求,就會有往抽象化發展的條件。 如果中國不曾建立起學術體系,或許可以說,數學的發展必然受到重大限制, 但顯然不是,儒學和醫學的發展,已經可以證明中國發展學術體系的可能性。 而從學術體系到科學化,由於缺乏相應的思想工具,這一步或許會走得比較艱苦, 這需要社會的全面性發展,和學術完善化的強烈需求。 中國能不能迎來自己的文明擴張,能不能建構這樣的科學化體制, 這個問題在宋朝滅亡或最遲在明朝建立之時,已經無法回答了。 東亞地區的農業地帶的漢土化和統一,中國再也不用面對近處的文明挑戰, 只剩下軍事力的對抗,結果就是明朝的軍事首先邁向熱兵器時期, 其他部分則停滯倒退,到清朝甚至連軍事發展的必要性也缺乏了。 學術發展擺脫不了發展的土壤,數學發展是文明發展的一環, 不可能單獨因為個別學科因其內在的發展傳統,而脫離了文明的整體發展, 有沒有邏輯學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 這種找理由證明中國的某些部分或個別學術必然不能近代化的後見之明, 像是什麼因為中國沒有民主傳統、沒有邏輯學、沒有拼音文字、或沒有基督教... 就一定失敗的說法,我們已經看得太多,五四文人給了我們太多輕率的答案, 但那是認真的答案嗎? 我想,這種巨大歷史變化的答案必須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給出, 而不是從個別的文明傳統的差異來論證,這種以為文明發展必然只有一種可能, 於是其中所有現存發展的條件缺一不可的說法,其實是另一種西方中心論, 各民族必須全面性向西方靠攏,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傳統才有出路, 而這已經給了我們簡體字和文化大革命,我不想要有再多的簡單答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124.185 ※ 編輯: bx 來自: 114.41.124.185 (01/14 11:46)

01/14 14:21, , 1F
口也, 兩位在討論中西兩方對於證明的系統性, 如果
01/14 14:21, 1F

01/14 14:22, , 2F
沒對同樣的數學命題給出兩方"證明"以資對照,就太不"系統"
01/14 14:22, 2F

01/14 14:24, , 3F
了.要不要考慮把同樣的命題列出中西兩方的解法來比較看看?
01/14 14:24, 3F

01/14 20:56, , 4F
一直在那邊假如當年怎麼樣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01/14 20:56, 4F
文章代碼(AID): #1BJfDSER (gallant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4 之 41 篇):
文章代碼(AID): #1BJfDSER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