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台大社工所104上榜心得

看板graduate作者 (wooyaya)時間9年前 (2015/03/31 15:05), 9年前編輯推噓11(1101)
留言12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一、個人背景 台大社工系應屆大四生,在校排名約在一半左右,可惜成績未達申請標準因此沒有推甄 資格。但會報考研究所其實並不再原先的生涯規畫當中,原本覺得自己不太愛念書,對學 術研究也意興闌珊,到大四開學前的21年人生中,都以為我畢業後會當完兵直接進入實務 界,卻在暑期實習時受到機構督導與學校督導的建議,他們都覺得我適合攻讀研究所,報 考動機才在此時受到一點啟發。只是相較其他考生而言,我的動機應該是相對薄弱的,帶 著一個「反正可以多一個選擇」、「多念點書有益無害」的心態,約莫從考前四個月開始 立定志向,唸書準備考研究所。只是大學前三年有點玩日愾歲,社統社研社工概都學得不 太透徹,所以也幾乎是自己從新開始奮鬥。 二、考試結果 英文B 74 (均標50) 社會工作研究法 83 社會工作 45 社會政策 79 總分 207 最低錄取分數137 錄取 正1 三、準備過程 從確定要考後,就有開始翻翻書複習一下,以台大這三科考科中,建議從統計與社研法 這類CP值高的科目著手,比起另兩科考科,社研法是有讀有分的扎實科目,先從這科開始 看比較容易感覺自己的進步。社會工作則是一邊看林萬億老師的書,一邊去旁聽他教的大 一社工概論。社會政策就完全配合大四上必修的課程讀書、專心上課。也因此我的模式可 能較適合本科生自學,對於外科系跨考或是補習班的同學的方式就比較不同。  時程上的原則是倒數前三四個月,把幾本重要的書徹頭徹尾看過一遍並摘要紀錄,倒數 第二個月去閱讀延伸一些比較廣泛的領域。最後一個月是寫考古題、找答案、看期刊論文 來follow近年熱門議題。然後覺得寫考古題真的滿有用的,可以練習論述、表達,也順便 練筆速、體力、精力等等,助於適應考試模式。 英文 準備英文只有練習考古題而已,大概寫了前七年的試題,雖然有好幾年只寫了四五十分 但都恰巧在門檻之上,即便被難到哭邀的考題電的很不爽,還是覺得略為寬心。台大的英 文題目是單字比較難,平均而言十題單字約莫錯個六七題,但文法和閱讀是可以掌握的部 分,以我個人是學測英文15,英檢中高初試有過的程度而言,若能把握閱讀測驗不要錯太 多,其實高於中位數不會太難。另外可以複習一下高中學過的文法,感覺which,that這類 先行詞、關係代名詞是很容易出現的,若對英文沒把握的同學真的可以回去翻翻看也許會 有一些幫助。倘若還是沒信心的話,可能就要在更早一點開始準備背單字了,畢竟這還是 英文的基本功,看懂的字多、文意的理解也更透徹、也更有機會猜到正確答案。 社會工作研究法 原先是使用王雲東老師的「社會研究方法」(2012)一書,讀一讀發現他當中很多內容都 是引用自簡春安、鄒平儀老師的「社會工作研究法」(2005)後,就去借了這本書來看。簡 老師的書寫得很詳盡,尤其是在各種研究方法上特別鉅細靡遺,邊念一邊做筆記會覺得很 充實;而雲東老師的書就相對簡明扼要,不會寫很深但是可以把重點摘要出來,同時附上 名詞解釋和考題,其實很適合考前最後統整用。而我個人是先看一遍王老師的書,對研究 法有個概要式的理解後,再從簡老師的書當中看到各項細節,最後再看一次王老師的書複 習並測驗自己。而統計的部分則是在最一開始看的,雖然社會組同學可能會對統計比較畏 懼,但其實真正的計算不太會考,也不需要去硬背一些公式,真正的重點就是那幾個統計 方法:t檢定、變異數分析、卡方、迴歸分析這些的大原則和圖表的判讀。這方面其實非 常重要,尤其是多變項分析的regression表一定要會看,並能解釋每個變項、每個數字的 涵義。 另外一個大重點應該就是研究流程、研究計畫的設計,在這邊提供一套考前一定要做的 事:挑一個你有興趣的主題如老人、兒少,自行用下列流程試寫一份質性、一份量化的研 究設計。 量化- 1.研究典範:是要用歸納還是演繹,前者是建構的途徑、後者是理論測試途徑     2.研究假設:變項間影響的架構圖     3.變項定義與測量     4.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5.資料蒐集與研究倫理     6.資料分析方法 質性- 1.研究架構 2.研究參與者:訪談人物的代表性、抽樣方式、樣本大小 3.研究工具:訪談大綱、結構、研究者的角色、立場、背景 4.實施程序:     5.資料整理與分析:是否達成研究目的、變項的概念和操作型定義是否洽當     6.倫理相關議題  這當中所有的細項都可能出現在名詞解釋或申論題中,但這樣的練習才真正是學習社會 研究法的真正目的。我們要能理解一份研究計畫如何進行、如何操作、操作過程中該注意 些什麼事項,同時能選擇適當的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正確的統計方式,這些才是真正在 日後學術界能學以致用的事物。否則背誦的太多,也只是讓記憶隨時間被埋沒掉而已。 社會工作  說實話這科考起來滿殘忍的,從考古題可看到社工概論、人行社環、個案、團體、社區 、方案這一堆書的內容都在裡面出現。這科我的準備方式仍然只是去看那時上課用的教科 書。其中林萬億老師的「當代社會工作」這本大概前後讀了三次吧。先用這本的內容掌握 各領域的大原則和重點,覺得有不足之處再另外找其他資料。原則上就是坐在台大圖書館 裡到處翻閱,看到有趣的就記在筆記本裡。 而看久了之後就會發現有些理論真的很好用,像是Erikson的人格發展八階段、Germain 的微視中觀外部鉅視等系統的生態觀點、NASW的社會工作實務四大目標,常常可以用來解 釋各種行為、認知的現象與意涵。在寫題時若能引用理論、或名言,再加個括號寫上學者 的姓名,對閱卷老師而言,相信一定是加分很多的。另外也在這邊提供一些各科中我個人 覺得比較重要的概念,可讓同學作為一個入門時先了解的概要,或當一個猜題方向。 個案:接案過程、個人、家庭、環境等次系統因素,還有很基本的生態圖家系圖。 團體:處遇型和任務型兩大取向、處遇型的五大功能(支持、教育、成長、治療、社會化) 社區:Rothman的三大工作方法(地方發展、社會計畫、社會行動) 人行:練習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大面向去看問題、需求及成因。 方案:練習寫寫看問題分析、需求評估、方案假設。 社會政策  與社會工作相同,都是坐在圖書館裡從一本書開始精讀,若觸類旁通就去櫃子上找其他 相關的書來閱讀,而我讀的是林萬億老師的「社會福利」。這本書是稍微艱深了一點,而 且當中用了很大量國外的舉例,也讓人讀起來的動力少了一些。同樣我也在這邊提供一個 較大的架構,供同學作為進入的參考。個人主觀認為Gilbert&Terrell的模式很好用。 -分配基礎:選擇的光譜(資產調查、診斷差異、補償、歸因) -供給本質:給付類型(物質、治療、機會)、輸送形式(現金、實物、代券)   -體系結構:行政集中或分散?給付水準(替代率)與範圍(涵蓋率)交織而成的給付結構為何 -財務模式:負擔者與獲利者間的再分配效果?所附載的社會價值、收支中的結構比例 這樣一個架構提供了分析一項社會政策與立法非常有力的方式,藉由觀察這之中的差異 與變化,從而點出有關意識形態和理念因素的鉅觀思維,再連結一些社會政策的基本價值 如需求、公民權、社會正義、社會凝聚,可以讓寫出來的文字更有血有肉有生命。 再來就是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津貼這幾層防護網的內容,根據社福政策綱領:「 國家應建構以社會保險為主、津貼為輔、救助為最後一道防線的社會安全體系。」以及其 目標:「所得重分配、減緩分配不均」等,都可以看到這些政策的重要性與立意,而各領 域的各項內容,也都是以其為根柢開枝散葉的,在學習過程中都有必要去了解。 另外,時事趨勢的走向其實很有助於猜題,如近年的少子化,所延伸出的嬰幼兒照顧托 育體系、人口老化所必須面對老年經濟安全問題。 四、心得  其實這個考試準備過程對我而言受益良多,我想最後結果不論是榜首或是落榜,都會很 珍惜這三四個月的念書過程。最有趣的其實是在我個人心態上的轉變,從一開始只是想說 有個目標生活比較不會那麼無聊、念點書有益無害,到後來從書本中的知識與服務經驗有 所連結,才更發現了學習的可貴與價值所在。  在一度念書念到有點累時,恰巧聽到我們老師在課堂上分享他的人生歷練,提到他以前 很會考試、曾經在補習班教書,那時一個月的收入甚至和現在差不多,只是他在教書時卻 驀然發現「我學社會福利,就只是為了教別人怎麼考試嗎」,於是他毅然決然離開了補教 界。那時老師的分享給了我一個啟發:那我學社會福利,也就只是為了考試嗎。我想與其 他學門的不同,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是個對社會帶有強烈使命感的專業,若我們所學的事 物,是被期許對國家社稷未來有所貢獻的,那這個考試不管是研究所或是執照考,都只是 我們一個終極目標的小小過程,若能順利考到執照、考到碩班固然很好,畢竟我們往更專 業的位置又往前進了一步,但真正需要的是將社工思想與對福利的價值思考融入到日常生 活中,並逐漸形成我們看待服務對象、看待生命的一種態度。 於是在想到了這點後,我開始用書本所學,去檢視我在社福機構從事社會服務的過程與 心態,得到的最大衝擊與發現,大概就是「責難服務對象」與「中產階級思維」吧。我想 也許是萬億大師很會去看結構面的東西,在他的文筆與思維浸淫下,從鉅視面的角度或是 問題的更深入分析,都會有些不一樣的看法。雖然責難服務對象跟中產階級思維,都是大 家嘴上說要革除、要避免的,但其實我們都很容易落入這個窠臼中,當自己說不假思索的 脫口而出「為什麼你不XXXX,不是早就告訴過你不要這樣了嗎」,不正是一種對他人的責 怪嗎;當我總是逼迫小朋友念書寫作業、期望他們至少從中建立責任感或得到成就感時, 不正好就是標準的中產階級思維,因為我就是靠著乖乖念書寫作業得到現在我所自以為的 成功,所以我也希望他們可以從這樣的模式中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以上兩者在在都忽略 了所謂人的主體性、更漠視了他們與我截然不同的生長背景和生命經驗,在他們思維模式 與我大相逕庭下,我的服務甚至可能是一個霸權的存在,我始終沒有跟他們站在同一條線 上思考,沒有做到大家最愛講的同理心,然而這也正是最困難的一環,身為一個豐衣足食 的城市小孩,怎麼有辦法體會沒爸沒媽沒錢是什麼樣的感覺。 雖然沒辦法從書中得到一些服務困境上的解決方式,但卻可以對自身的行為提出批判與 反省,也是個意外收穫。社工教育最喜歡說的「能夠讓學術與實務相輔相成」其實並不容 易,我花了四年去體悟這個理想狀態,可惜始終沒有融會貫通。我想,行萬里路、讀萬卷 書的境界還很遙遠,且必須藉由念書→思考→服務→在思考這樣一個用心投入且極其疲倦 的過程來接近。但我還是希望有意願報考社工所的同學,念書絕不要只是記憶背誦,知識 、思考、服務與人生歷練三者的相輔相成,才是帶給一個人最大的成長,若能成功感受學 術與實務的相映和共鳴,那份價值應該是遠遠超乎這張碩士文憑的。  最後送一句話勉勵考生們「一趟旅程中最可貴的事物,在我們到達終點前就獲得了。」 雖然聽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但若真的認真投入一件事,那段耗盡心力過程的過程,就是一 份努力的最佳回饋,電影「三個傻瓜」中,也用了一個類似的結尾:「追求卓越,成功自 然就會追著你跑」。祝各位焦頭爛額的考生們,能從念書的過程中有所體悟,並分享予更 多人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243.24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raduate/M.1427785543.A.881.html

03/31 15:09, , 1F
推推!!!
03/31 15:09, 1F

03/31 16:01, , 2F
恭喜
03/31 16:01, 2F

03/31 21:44, , 3F
03/31 21:44, 3F
※ 編輯: wooyaya (140.112.243.249), 04/01/2015 01:51:28

04/01 01:53, , 4F
朝聖推
04/01 01:53, 4F

04/01 11:08, , 5F
朝聖推
04/01 11:08, 5F

04/12 18:51, , 6F
學長推~~~
04/12 18:51, 6F

08/26 21:50, , 7F
推,很有深度的反思及勉勵,理論實務
08/26 21:50, 7F

08/26 21:50, , 8F
的相輔相成真的需要努力
08/26 21:50, 8F

09/13 14:40, , 9F
09/13 14:40, 9F

11/01 09:34, , 10F
11/01 09:34, 10F

12/10 22:31, , 11F
推!
12/10 22:31, 11F

07/11 01:36, , 12F
朝聖推~萬億大師XDD
07/11 01:36, 12F
文章代碼(AID): #1L6aT7Y1 (grad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