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一分鐘搞懂咆勃(Bebop)爵士樂

看板jazz作者 (Guitarist)時間9年前 (2015/07/07 23:51), 9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為吹音樂寫的"一分鐘搞懂爵士樂"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探討甚麼是咆勃爵士樂,也歡迎大家閱讀指教。 原文網址:blow.streetvoice.com/11734-一分鐘搞懂咆勃(bebop)爵士樂/ 如果對當代爵士有興趣的朋友, 也歡迎加入我的粉絲專頁一同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ginjazzyology <一分鐘搞懂咆勃(Bebop)爵士樂> 咆勃爵士樂是爵士樂由通俗音樂邁向藝術形式的重要里程碑, 更是當代爵士樂的根基。 「咆勃」二字是對應於英文原文「 Bebop 」音譯而來。 但 Bebop 一詞本身,亦是狀聲詞, 所狀之聲乃是黑人歌手用擬聲唱法(scat)以無意義的語詞所吟唱的旋律。 這種新型態音樂剛在 40 年代興起時, 據聞一名記者在聽到咆勃小號名家 Dizzy Gillespie 以擬聲唱技哼唱旋律, 即將他們演奏的音樂以狀聲形式取名為 Bebop ,咆勃之號就此定下。 簡單來說,咆勃音樂是對於大樂團搖擺(Big Band Swing)風格的反動。 大樂團人數眾多,仰賴編曲分配每個團員的責任, 卻對樂團中的個人表現造成限制。 年輕一輩的音樂家因而思考以小編制、減少編曲的方式來除去枷鎖, 盡情展現個人樂思。 他們的靈感來源主要是在大樂團時期曾致力於實驗嶄新即興手法的先鋒, 諸如鋼琴家 Art Tatum 、薩克斯風手 Coleman Hawkins 、 Lester Young 等。 於是在紐約市 52 街的爵士俱樂部 Minton’s Playhouse 裡, 幾位年輕的「爵士研究生」如薩克斯風手 Charlie Parker 、 小號手 Dizzy Gillespie 、鋼琴手 Thelonious Monk 、 Bud Powell 、鼓手 Kenny Clarke 等經常互相揪團練習, 鑽研新演奏技巧,繼而催生出咆勃音樂。 雖然許多人對咆勃音樂的印象是刺激飛快的樂曲速度, 但是咆勃音樂真正的精神不在「快」,而在即興思考邏輯的不同。 大樂團世代的音樂家以水平音階式想法為主,較少綿長的樂句, 節奏的使用較為簡單。 相對的,咆勃音樂家傾向以垂直和弦式的方向出發, 偏好用旋律將樂曲的和弦行進交代清楚, 並運用大量半音繞行造成綿延不絕的八分音符。 而將和弦與和弦行進複雜化, 大量強調延伸音(tension)的手法則增添旋律的諸多可能性。 節奏上,咆勃音樂有更多不規則的樂句長度和重音放置, 讓初次接觸的聽眾常有猶如「在快跌倒時又重新站直」般的拉扯刺激感。 整體樂團的演奏也受惠於編制縮小空間變大, 而在主奏者和伴奏者間有更多互動。 這樣的趨勢,也使爵士樂逐漸悖離伴舞的娛樂性質, 轉變為音樂家揮灑創意的藝術層次。 可惜的是,咆勃音樂的發展正好是當時音樂家們發起罷工的「錄音禁令時期」, 其演變歷程成謎。 但無疑地,咆勃音樂演奏方式的建立成為爵士樂的必修基礎科學倒是不爭的事實。 有心人應當聽聽經典錄音如 Dizzy 的《Jazz at Massey Hall》、 Parker 的《Bird: The Complete Charlie Parker on Verve》等, 感受一下咆勃的魅力。 -- 現代爵士音樂研究院: http://www.facebook.com/ginjazzyology http://ginjazzyology.bravehos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27.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uitar/M.1436284103.A.1A8.html ※ 編輯: JohnScofield (123.192.127.28), 07/07/2015 23:51:07 ※ 編輯: JohnScofield (123.192.127.28), 07/08/2015 09:11:11
文章代碼(AID): #1Lc_LtvA (ja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