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綠色產業鏈 健康好生活

看板regimen作者 (tpian)時間12年前 (2012/06/05 17: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10年來,我們從基本實現小康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邁進。吃“飽”了、“小康”了的 人民群眾,對口味、安全越來越在意。如今,食品生產、加工、消費都有哪些新變化呢? 記者作了調查采訪。 新理念播種“綠色” 初夏皖南,滿眼綠色。站在高聯村田間,極目四望,看到的都是山。“別人要大田、好田 ,我不論好壞大小,分水嶺以下1.5萬畝農田全包下來了。”安徽銅陵縣天門鎮高聯村種 田大戶吳正國對記者說。包田理當選好田,可為何無論肥瘦連片都要呢?原來他要在全封 閉區域內用機械耕作,施農家肥,種出綠色有機糧食。像吳正國這樣,大量流轉耕地,通 過機械化耕作,生產綠色有機糧食的大戶、企業,今天越來越多。土地流轉、機器種糧、 生態農業,10年前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如今則已耳熟能詳。 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追求安全、優質、生態、環保、可持續理念,需要專業化、標準化、 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和品牌化,這又離不開機械化、土地流轉集中耕作。2001年末, 全國農機總動力才5.52億千瓦,由於國家大力倡導,到2011年末已飆升到9.7億千瓦,10 年間增幅高達75.7%。2002年8月29日頒布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明文規定,在“不得改變 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的前提下,“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此后10年間,在政府部門的 引導下,各地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種田大戶越來越多。農業部一位領導告訴記者,截至 2011年上半年,全國流轉土地達2.07億畝,已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6.2%。 人們吃“飽”了,對口味、安全越來越在意,使農家肥日益受到青睞,秸稈粉碎機的迅速 推廣則順應了這一需求。10年前,農民習慣於將秸稈就地焚燒,造成空氣污染,如今借助 農機,秸稈更多地被粉碎還田,成為上好的農家肥。吳正國告訴記者,去年他試種450畝 生姜,施農家肥,不用除草劑,不加防腐劑,所產綠色生姜口感奇好,一收獲就被搶購一 空。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按照 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此 后,我國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勢頭更為強勁。據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統計, 到2011年初,全國已有479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1億多畝,帶動農 戶1686萬個,對接龍頭企業1256家,每年直接增加農民收入8.4億元以上。預計到“十二 五”末,我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可望達到3億畝。 加工業保鮮“綠色” 綠色食品需要綠色種植,但僅靠綠色種植還不能稱其為綠色。如今,加工環節不惜投入, 以確保產品綠色、美味,在食品行業已成風尚。 浙江溫州有這么一家農業企業,把當地傳統美味臘月熏雞推向市場,2011年銷售額高達 3.63億元,它就是藤橋禽業有限公司。藤橋公司“人造”臘月環境,年產銷熏雞達800萬 只。 同樣在溫州,還有這么一家企業,其加工車間不在陸地上,而是流動在大海上,它就是華 盛水產公司。華盛公司有一艘海上加工船,船上裝備了自動水產干制品加工流水線,清洗 、冷卻、干燥一次性完成,從活魚蝦到干成品只需半小時,每小時可加工1.5噸。魚蝦收 購、清洗、蒸煮、烘干、封裝,全部在海上,上岸直接送入冷庫,確保新鮮、無污染。 華盛公司2007年為造海上加工船,投資了5600多萬元。藤橋公司董事張海永告訴記者,為 破解工廠生產損害熏雞口味的難題,他們遍訪國內外食品工程師,終於弄明白:溫州臘月 氣溫、濕度適於一些特殊細菌生長,正是這些有益的細菌,讓熏雞擁有獨特的美味。現代 工藝雖然能殺滅病菌,卻把有益菌也殺死了。於是,2005年他們斥巨資研發出仿臘月環境 的車間,有38道工序,不僅可全年全天候生產,而且能保證味道純正鮮美,一如傳統手工 精制。也因此,藤橋熏雞一舉通過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 不僅企業,農民也積極拉長產業鏈,做綠色有機食品深加工。吉林省扶余縣四方村農民陳 雪峰,購置了現代化加工設備,從2005年開始從事雜糧深加工,開發了孕嬰米、養生雜糧 等18種有機雜糧產品,全部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 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綠色食品加工已建立較為完善的 標準體系,通過農業部發布的綠色食品標準已達164項,基本涵蓋主要農產品及其加工食 品,加工、包裝、儲運標準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通過審核獲準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的企業有6391家,綠色產品多達16748個;有效使用有機產品標志的企業有1202家,有機 產品多達5598個。而在2002年,我國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企業僅964家,產品僅 1831個。 在餐桌品嘗“綠色” 綠色種植、綠色加工的食品之所以能端上餐桌,是因為消費者青睞。如果說10年前吃的時 尚是洋快餐,那么,如今吃的時尚則是綠色。 2011年6月6日,遼寧大連舉辦櫻桃節,幾千位黑龍江、吉林游客開著私家車,不遠千里趕 到這里。他們為30多萬畝櫻桃林而來,30元門票,隨便摘,可以吃個夠。他們覺得很合算 ,至於往返油費、食宿費則懶得去計較。大連櫻桃個兒大,色澤好,酸甜可口,盡管價格 高,消費者還是愛買。今天,消費者對於吃的關注,已從過去的吃得便宜、吃得飽,轉變 成吃得健康,吃得快樂,而價格的考量則相對次要。 家住北京安河橋的韓大爺,年過七旬,隆冬時仍穿著單衣健身,檢測健康年齡才38歲。老 兩口每月退休金有一萬多元,兒子、兒媳年薪上百萬,可他說自己不吃大魚大肉,最愛吃 的是粗糧,閑時還和老伴去山上挖挖野菜。如今即使在偏遠山村,人們的飲食觀念也發生 了很大變化。記者在吉林省蛟河市河南街碾子溝村采訪,問農民孫成禮為何用老玉米種子 。他回答,“老品種口味好,我不打藥,只用農家肥,產量低就低點,吃得香、吃得健康 就行。” 遍地開花的鄉村旅遊、“農家樂”,正是順應了公眾“吃”觀念的變化。周末開車去遠郊 ,吃清潔無污染的農家土菜,呼吸農村山野的清新空氣,已成為很多都市白領最愛的休閑 方式。 農業部2011年5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農家樂”已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 區超過1.8萬家,年接待人數超過4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1200億元,1500萬農民因此受 益。“農家樂”已從農民自發開展,開始向各級政府規劃引導轉變;經營規模已從零星分 布、分散經營,開始向集群分布、集約經營轉變;功能定位已從單一美食型,開始向休閑 、教育、體驗等多產業一體化轉變;空間布局已從城市郊區和景區周邊,開始向適宜發展 的更多區域轉變;經營主體已從農戶經營為主,開始向農民合作組織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 轉變。對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偏好,正將農業變成快樂的產業,把農村變成美麗的家園 ,把農民變成富裕而有尊嚴的群體。10年前,這些皆是不可想象的。 種得更省力,做得更可口,吃得更健康,過得更快樂,或許就是這10年“吃”的變遷最樸 實的寫照吧!10年來,我們從基本實現小康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邁進。吃“飽”了、“小康”了的 人民群眾,對口味、安全越來越在意。如今,食品生產、加工、消費都有哪些新變化呢? 記者作了調查采訪。 新理念播種“綠色” 初夏皖南,滿眼綠色。站在高聯村田間,極目四望,看到的都是山。“別人要大田、好田 ,我不論好壞大小,分水嶺以下1.5萬畝農田全包下來了。”安徽銅陵縣天門鎮高聯村種 田大戶吳正國對記者說。包田理當選好田,可為何無論肥瘦連片都要呢?原來他要在全封 閉區域內用機械耕作,施農家肥,種出綠色有機糧食。像吳正國這樣,大量流轉耕地,通 過機械化耕作,生產綠色有機糧食的大戶、企業,今天越來越多。土地流轉、機器種糧、 生態農業,10年前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如今則已耳熟能詳。 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追求安全、優質、生態、環保、可持續理念,需要專業化、標準化、 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和品牌化,這又離不開機械化、土地流轉集中耕作。2001年末, 全國農機總動力才5.52億千瓦,由於國家大力倡導,到2011年末已飆升到9.7億千瓦,10 年間增幅高達75.7%。2002年8月29日頒布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明文規定,在“不得改變 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的前提下,“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此后10年間,在政府部門的 引導下,各地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種田大戶越來越多。農業部一位領導告訴記者,截至 2011年上半年,全國流轉土地達2.07億畝,已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6.2%。 人們吃“飽”了,對口味、安全越來越在意,使農家肥日益受到青睞,秸稈粉碎機的迅速 推廣則順應了這一需求。10年前,農民習慣於將秸稈就地焚燒,造成空氣污染,如今借助 農機,秸稈更多地被粉碎還田,成為上好的農家肥。吳正國告訴記者,去年他試種450畝 生姜,施農家肥,不用除草劑,不加防腐劑,所產綠色生姜口感奇好,一收獲就被搶購一 空。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按照 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此 后,我國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勢頭更為強勁。據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統計, 到2011年初,全國已有479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1億多畝,帶動農 戶1686萬個,對接龍頭企業1256家,每年直接增加農民收入8.4億元以上。預計到“十二 五”末,我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可望達到3億畝。 加工業保鮮“綠色” 綠色食品需要綠色種植,但僅靠綠色種植還不能稱其為綠色。如今,加工環節不惜投入, 以確保產品綠色、美味,在食品行業已成風尚。 浙江溫州有這么一家農業企業,把當地傳統美味臘月熏雞推向市場,2011年銷售額高達 3.63億元,它就是藤橋禽業有限公司。藤橋公司“人造”臘月環境,年產銷熏雞達800萬 只。 同樣在溫州,還有這么一家企業,其加工車間不在陸地上,而是流動在大海上,它就是華 盛水產公司。華盛公司有一艘海上加工船,船上裝備了自動水產干制品加工流水線,清洗 、冷卻、干燥一次性完成,從活魚蝦到干成品只需半小時,每小時可加工1.5噸。魚蝦收 購、清洗、蒸煮、烘干、封裝,全部在海上,上岸直接送入冷庫,確保新鮮、無污染。 華盛公司2007年為造海上加工船,投資了5600多萬元。藤橋公司董事張海永告訴記者,為 破解工廠生產損害熏雞口味的難題,他們遍訪國內外食品工程師,終於弄明白:溫州臘月 氣溫、濕度適於一些特殊細菌生長,正是這些有益的細菌,讓熏雞擁有獨特的美味。現代 工藝雖然能殺滅病菌,卻把有益菌也殺死了。於是,2005年他們斥巨資研發出仿臘月環境 的車間,有38道工序,不僅可全年全天候生產,而且能保證味道純正鮮美,一如傳統手工 精制。也因此,藤橋熏雞一舉通過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 不僅企業,農民也積極拉長產業鏈,做綠色有機食品深加工。吉林省扶余縣四方村農民陳 雪峰,購置了現代化加工設備,從2005年開始從事雜糧深加工,開發了孕嬰米、養生雜糧 等18種有機雜糧產品,全部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 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綠色食品加工已建立較為完善的 標準體系,通過農業部發布的綠色食品標準已達164項,基本涵蓋主要農產品及其加工食 品,加工、包裝、儲運標準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通過審核獲準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的企業有6391家,綠色產品多達16748個;有效使用有機產品標志的企業有1202家,有機 產品多達5598個。而在2002年,我國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企業僅964家,產品僅 1831個。 在餐桌品嘗“綠色” 綠色種植、綠色加工的食品之所以能端上餐桌,是因為消費者青睞。如果說10年前吃的時 尚是洋快餐,那么,如今吃的時尚則是綠色。 2011年6月6日,遼寧大連舉辦櫻桃節,幾千位黑龍江、吉林游客開著私家車,不遠千里趕 到這里。他們為30多萬畝櫻桃林而來,30元門票,隨便摘,可以吃個夠。他們覺得很合算 ,至於往返油費、食宿費則懶得去計較。大連櫻桃個兒大,色澤好,酸甜可口,盡管價格 高,消費者還是愛買。今天,消費者對於吃的關注,已從過去的吃得便宜、吃得飽,轉變 成吃得健康,吃得快樂,而價格的考量則相對次要。 家住北京安河橋的韓大爺,年過七旬,隆冬時仍穿著單衣健身,檢測健康年齡才38歲。老 兩口每月退休金有一萬多元,兒子、兒媳年薪上百萬,可他說自己不吃大魚大肉,最愛吃 的是粗糧,閑時還和老伴去山上挖挖野菜。如今即使在偏遠山村,人們的飲食觀念也發生 了很大變化。記者在吉林省蛟河市河南街碾子溝村采訪,問農民孫成禮為何用老玉米種子 。他回答,“老品種口味好,我不打藥,只用農家肥,產量低就低點,吃得香、吃得健康 就行。” 遍地開花的鄉村旅遊、“農家樂”,正是順應了公眾“吃”觀念的變化。周末開車去遠郊 ,吃清潔無污染的農家土菜,呼吸農村山野的清新空氣,已成為很多都市白領最愛的休閑 方式。 農業部2011年5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農家樂”已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 區超過1.8萬家,年接待人數超過4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1200億元,1500萬農民因此受 益。“農家樂”已從農民自發開展,開始向各級政府規劃引導轉變;經營規模已從零星分 布、分散經營,開始向集群分布、集約經營轉變;功能定位已從單一美食型,開始向休閑 、教育、體驗等多產業一體化轉變;空間布局已從城市郊區和景區周邊,開始向適宜發展 的更多區域轉變;經營主體已從農戶經營為主,開始向農民合作組織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 轉變。對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偏好,正將農業變成快樂的產業,把農村變成美麗的家園 ,把農民變成富裕而有尊嚴的群體。10年前,這些皆是不可想象的。 種得更省力,做得更可口,吃得更健康,過得更快樂,或許就是這10年“吃”的變遷最樸 實的寫照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20.70
文章代碼(AID): #1FpTAShK (regi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