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買 CD 要注意的眉角 ?

看板Audiophile作者 (hi)時間10年前 (2014/09/15 13:43),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剛好最近南方音響寫了篇文章 裡面有提到一些錄音故事 http://www.southaudio.com.tw/Music%20AFW01.htm 早期的錄音工程就是這麼大費周章 就像文中寫的 不過我想最有趣的還是後面的一段 知名次女高音路德維希( Christa Ludwig, 1928 - )曾提出一個疑問:我們需要那麼多 錄音嗎?為什麼身為音樂家的她會對錄音價值產生質疑?路德維希說她之前曾完成某齣歌 劇錄音,由於指揮、樂團、主要歌手間的檔期嚴重衝突,於是部份歌手和指揮、合唱團及 樂團先進錄音室錄音,然後帶子再寄到某處的錄音室加入男高音,最後再寄到維也納加入 她的部份...,這段期間大家都見不到面,反正就順著走,幾乎沒有討論,卻有作品產生 ,這算是藝術嗎? 不可否認的 就算在眾多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們的錄音裡面 仍然會因為商業問題 檔期問題 不得不出現分部錄音這種事情 大家分開錄 感覺就是把歌劇當卡拉ok那樣錄完嘛XD 難怪連參與錄音的Ludwig都自感汗顏 不禁說出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錄音嗎? 言外之意應該就是 這種為了賺錢而搞得不三不四錄音 不如乾脆不要出版的好.. 分部錄音是不是毒蛇猛獸? 很簡單 像文中介紹的阿伊達 錄音工程繁複浩大 唱片公司就會大力介紹解說 至於分部錄音?不好意思 你看不到唱片公司會大力介紹解說: 對 我們這部歌劇是分部錄音出來的 演唱者跟指揮完全沒見到面喔~~ 這就是為何你很難去評估分部錄音到底佔比有多少 因為唱片公司又不承認 不跟你講 但顯然的 這是音樂家本人都不肯啟齒的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6.42.19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Audiophile/M.1410759812.A.743.html

09/15 16:01, , 1F
只能說那樣生產出來的,不是藝術家要表達的,而我們
09/15 16:01, 1F

09/15 16:01, , 2F
什麼都不知道只能用耳朵去聽,只能說我們聽到的,
09/15 16:01, 2F

09/15 16:02, , 3F
不一定是藝術家、演藝家們所想要表達的!這點就可惜了
09/15 16:02, 3F
文章代碼(AID): #1K5do4T3 (Audiophile)
文章代碼(AID): #1K5do4T3 (Audioph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