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改造命運

看板Buddhism作者 (慈悲喜捨)時間11年前 (2012/09/23 00:44),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6 (看更多)
佛法講業感緣起,若想改造命運獲得增上,世人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也是符合這個原則;依佛法來講,最基本的,自身的行為準則需持五戒、行十善業道 、常懺悔改過,否則即便積造善福也易漏失。 佛法講「福田」,向上的功德田是三寶,恩德田是父母,另外還有清淨田是病人。 對著這些福田造善業,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相反的若對福田起損害心,相對的罪業 特別嚴重;例如不孝父母,這就破失善福了。 佛法講因果,如是因如是果、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果報上確實有講到布施得 財富,不過六度波羅蜜是要將我們度到彼岸去,煩惱盡了才能度彼岸,所以說“布施 度慳貪”。聽善知識說他多一些錢時就感到不自在,好像會被牽來牽去,沒有錢就輕 鬆了,這是真的度慳貪、把煩惱度掉了;但是前提也要有一定基本的生活無虞,否則 連下一頓飯、下一宿在哪都不知道的話,這也是沒辦法修行,何況弘法利生。沒有福 報不能修行,因此佛法裡常說“福慧雙修”,不僅要努力植福,而且要植清淨的福。 個人以為您若行布施,可以清淨發願是為了修行而累積資糧,有福德、福報資糧 才能在菩提道上走得上去,且要善用福報,不能增長貪心。清淨的發心、迴向很重要。 講到“布施度慳貪”,前兩天祖母往生,還尚在醫院時,原本很快想到要以祖母 的名義捐助金錢給籌建中的佛學院,作為迴向。但到現在還沒行動,真的有被“慳貪 ”卡到。希望下星期開工後趕快去郵局處理,拖拖拉拉還在考慮自己,不肖的孫子。 另外一提,關於財務的分配,底下兩則佛陀相關開示供大家參考: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hihwuben/post/1321049290 佛法指示我們有幾種的處理方法,第一、要供養父母師長。第二、要讓妻子兒女過著 快樂的生活。第三、要擴建正當的事業。第四、要有一些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五、要 布施、救濟,以造福人群,廣結善緣。各項的比例,大約如下:供養父母師長十分之二, 妻子兒女的生活十分之四,擴建事業十分之二,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十分之一,布施、救濟 、做功德好事十分之一,這就是佛教教人處理錢財的方法。 財富應該怎樣處理? 透過個人努力所積累所的財富應該怎樣處理?從佛法角度而言,大致上有兩個大原則: 一、奢儉適中:不要過分吝嗇,被說成鐵公雞、守財奴。也要量入為出,不可過分耗 費,導致家庭經濟捉襟見肘。特別要說明的是,佛法雖然勸人供養三寶,但是也要衡量自 己的能力,否則引發家庭經濟的困窘,遲早會產生障礙。 二、蓄用兼顧:由正業得來的財物,佛指示做四種用途: (一)資用:把一部分財物,用作經常性的生活費用。在財力可能時,每人應當有適 當的生活水準,不可奢侈,卻要足夠。 (二)積蓄:每年的收益中,應保存一份做臨時支出及養老用。 (三)經營: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都應該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份為事業費。多 闢田園、增設工廠、增加資本、充實學力或工作技能。這樣才會增加收 入,使財富增長、累積起來。 (四)做福:人不能專為自己、專為現世,應當顧到社會福利,以及自己的後生福樂 。所以對社會公益-文化、慈濟事業、三寶法益~供養、護持,都要有 一份收入來做福。這不但是自己積福德,也是為人群謀幸福。 《雜阿含經》談到處理自己的財富時說: 「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份藏密,以撫於貧乏。」 星雲大師將它引申為十分之四~經營事業、十分之三~家庭生活、十分之二~儲蓄應 需、十分之一~做福功德。 另外,《大寶積經》教導我們處理財富的方法是三分之一~供養宗教、三分之一~救 濟貧窮、三分之一~奉獻國家。 《涅槃經》則提示四分法,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四分之一~補助僕傭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四分之一~奉事國家、沙門。 ─────────────────────────────────────── 談財富的分配與繼承 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294/294c8-1.htm ⊙靜曜: 佛教裡說「金錢是毒蛇」,然而,每個人在生活、教育、醫藥各方面都需要金錢,但 是當一個人只拼命賺錢儲蓄,而忽略了心靈與精神上的修持時,這一生也太無意義了。 在佛經裡對於財產的分配有如下數種說法: 「雜阿含經」將世間財分成三份:一份為自食用:一份營生業;一份藏密以撫於貧乏 。」 「涅槃經」提到除了生活所需外,應做四分法: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四分之一奉 事國家及沙門;四分之一補助僕人屬下;四分之一布施親屬朋友。 「大寶積經」中,富有的波斯匿王不用為生活煩惱,他將財產分為三份:三分之一供 仰宗教;三分之一用來救助貧窮;三分之一奉獻國家。 上人教我們理財之道有四:四分之一奉養父母;四分之一教育子女;四分之一發展事 業、照顧家庭生活;四分之一社會福利、造福人群(布施)。 從前的我拼命的想賺錢;直到經歷人生的許多體驗及踏入慈濟之後,我的觀念已有改 變。 -- 願眾具善巧,解脫諸苦痛, 趨入三寶中,具佛大法寶。 慈悲心歡喜,煩惱住等捨, 施慈忍精進,靜智為莊嚴。 ~《中觀寶鬘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09/23 08:40, , 1F
讚嘆~
09/23 08:40, 1F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2.31 (09/23 11:59)

09/23 13:18, , 2F
好文推一個~
09/23 13:18, 2F

09/23 17:55, , 3F
隨喜!
09/23 17:55, 3F

09/23 18:17, , 4F
讚嘆
09/23 18:17, 4F

09/23 19:12, , 5F
阿彌陀佛
09/23 19:12, 5F

09/26 00:00, , 6F
隨喜讚嘆
09/26 00:00, 6F
文章代碼(AID): #1GNUiBFs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GNUiBFs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