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請量化高手看一下我的觀點有沒有錯(分ꐠ…

看板Chemistry作者 (Veritas)時間17年前 (2007/07/27 23:1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11 (看更多)
※ 引述《joety1103 (綦光)》之銘言: : ------------------------------------------------------------------------------ : 請問計算出來的草酸根是這樣嗎? : Standard orientation: : --------------------------------------------------------------------- : Center Atomic Atomic Coordinates (Angstroms) : Number Number Type X Y Z : --------------------------------------------------------------------- : 1 6 0 0.000000 0.000000 0.770000 : 2 6 0 0.000000 0.000000 -0.770000 : 3 8 0 -0.797016 0.798563 1.418417 : 4 8 0 0.797016 -0.798563 1.418417 : 5 8 0 -0.797016 -0.798563 -1.418417 : 6 8 0 0.797016 0.798563 -1.418417 : --------------------------------------------------------------------- 是地 D2d 不過這是帶了電荷後的結構吧? : 其實我不會用G03啦 自己亂畫亂用程式= = 呃....其實大家都是差不多的...XD : 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的gjf不能用GaussianView看? : load會錯誤 CConnection::Initialize() 大概是你加了geom=connec關鍵字 卻又沒附上connectivity section吧 把那個關鍵字去掉就好了 不然就老實點自己輸入connectivity section 但應該沒有人會用手輸入才是 一般而言是用GaussianView建gjf檔吧? : 還有運算是用gjf檔 讀進G03後 要選哪一個運算呢? 你是用windows平台還是linux平台 在windows平台GaussianView直接就有Calculate-->Gaussian可選了 : energy optimization stability還是其他的? 應該是optimization 這是尋找最穩定的分子結構的意思 : 我的高中老師一直跟我說頂多轉一點點 你現在說的是不帶電的情形 不帶電的情況下該是接近平面 : 還問我為什麼會覺得O之間的斥力很大.... 有多大? 氧帶多少電荷? : 就算不大,我覺得斥力比中間那個不太會出現的π鍵影響大的多... 如何決定中間那個π鍵會不會出現? : 還說到頂多是跟同一邊的O形成分子內氫鍵.....說太遠 斥力也不大 酸內部不太會形成氫鍵 角度不對 四元環太勉強 在草酸裡兩個酸根則有可能各自形成氫鍵 這點jessti也提過了 : well....我覺得應該沒有他想像的遠,還說兩個三角板疊在一起,一定是平行.... 這和兩個三角板有什麼關係? 除非你假設CC會出現雙鍵 這又回到原來的問題了 你怎麼知道CC會出現雙鍵? : 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但我想不用說了 這就是高中呀...(嘆) : 沒錯,我是用高中的VB來討論這個問題的 : 因為我不太會用MO 感覺比較抽象(不過比較能量大小比較合適吧?) 高中生有聽過MO及VB就不錯啦 至少我高中時沒聽過 而且化學鍵的確是相當強烈且直接的概念 尤其是官能基 MO的好處在討論光譜 : 在此特別感謝jessti與sunev給我的指導 : 另外,若不考慮CC中間的雙鍵問題(機率應該很低,會有單電子&沒有空軌域) : 酸變成平面能量會變低只有剩下分子內氫鍵了吧? 關鍵點來了 平面構形和CC雙鍵是一體兩面的東西 很難用一個東西去解釋另一個 是因為平面所以才會有雙鍵 還是因為有雙鍵比較好分子才會選擇平面?? : 而離子就應該沒有其他可能 只剩完全斥開... 離子在平面時 也可以有cc雙鍵 不過 "根據計算結果" 這個多出來的雙鍵貢獻似乎比不上氧氧的間的斥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4.155
文章代碼(AID): #16gWl7J7 (Chemist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11 篇):
文章代碼(AID): #16gWl7J7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