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資訊] (+)-Haplophytine 完成了 !

看板Chemistry作者 (幸福的能量)時間15年前 (2009/07/07 22:52), 編輯推噓10(1007)
留言17則, 12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RendomFly (幸福的能量)》之銘言: : Haplophytine 這個困擾著有機合成領域半世紀的全合成已經完成了 ! : 歷經一開始的 P. Yates, 經過了 EJ Corey (Altom 自殺事件), 東京大學的 : T. Fukuyama, Emory 的 A. Padwa, 密西根大學的 J. P. Marino, 以及 KCN. : 從一開始的合成研究到眾多的 Aspidophytine 合成, 以及 KCN 在 2007 的 : "左半部" 全合成, Corey 跟 Baran 還額外有相關的 methodology 發表 : 這個全合成領域大頭們一直想得到的 first total synthesis, 即將在 ACIE : 刊出. (等四五個禮拜的 VIP 了, 還是沒出來 Q_Q) : 然而, 最終贏家是 Fukuyama ! (國外還有人調侃 KCN 跟 Chen 大概要哭哭了) 有人寄信來希望能講詳細一點, 多回這篇是這個用意. Haplophytine 在 1952 年第一次被 Snyder 發現, 卻在 1973 年才被 Yates 以 X-ray 解出結構, 知道它是兩個部分構成, 而連接的那個四級碳是一個合成上的 難題. Haplophytine 在強酸下會降解出右半部的 Aspidophytine, 這也是為什麼合成大 頭都是先以合成 Aspidophytine 來當作合成 Haplophytine 的跳板, 但儘管外觀 看起來兩部分一半一半, 合成上卻不是合出 Aspidophytine 就算完成一半, 期間 辛苦的程度可是加倍有之. Corey 在 1999 年 JACS 上發表了 Aspidophytine 的第一全合成, 其合成路徑簡 潔, 如今看來與其他人比較, 還是令人佩服, 其中一步完成了 Aspidophytine 大 致骨架, 同時決定了三個不對稱中心, 還有最後形成 lactone 的方法, 更是後來 關於 Aspidophytine 合成上每篇論文都採用的方法. (Corey 實驗室三個自殺事件 中的最後一位, 也就是 JD Altom, 在其遺言中也提及其死因與 Corey 有關, 這個 計劃本來是 Altom 的工作, 但他尚未完成就離世了, 這點在文章注解中有提及) Fukuyama 在 2003 年先發了一篇 OL 以及後來一篇全文的 Tetrahedron, Tetrahedron 裡面詳盡的介紹了他們最初的合成路徑, OL 那篇是第二種, 雖沒有 Corey 的方法 這麼讓人印象深刻, 但是 Fukuyama 在此篇所使用的大部份方法都是實驗是自產自 銷的方法, 也凸顯出他們在天然物生物鹼全合成這塊領域的貢獻斐然. 隨後 2006 年 Padwa (他 2008 HCA 也發一篇全文) 在 OL 以及 Marino 在 TL 也 都有全然不同於上述兩位大頭的 Aspidophytine 全合成, Padwa 使用自己實驗室 發展的 Ru 催化劑完成環化與環化加成的關鍵步驟, 而 Marino 也是利用其自產的 Marino annulation reaction 去完成 Aspidophytine 的合成. 同上所述, 大家在 最後還是用了 Corey 的條件, 完成最後的 lactone, 包括下面要講的 KCN. 2007 年, KCN 出人意料之外的, 先於 ACIE 發表了模擬 Haplophytine 左半部的合成 (有別於其他人發表 Aspidophytine), 這文章是 KCN 與其之前的學生 David Y.-K. Chen (現在在新加坡大學任教) 共同發表的, 此論文有振奮人心的感覺, 似乎 Haplophytine 就在不遠的將來要完成了. 2008 年 KCN 再以全然不同於以前的合成路徑發表 Aspidophytine 全合成, 此路徑又更簡潔了些, 此篇在 JACS. 同在 2007 年, Fukuyama 也在 Synlett 發表了關於 Haplophytine 在酸鹼條件下重 排的研究, 這部分與 KCN 2007 ACIE 的研究成果讓世人能對 Haplophytine 有更多 的認識, 也對全合成 Haplophytine 可以有更全面的思考. 上個月, ACIE 的 VIP (Very Important Paper) 上預告 Haplophytine 完成了, 作者 是 Fukuyama, 現在已經 on-line 了, 可以在 early view 部分看到連結, 或是這個 主題上一篇文章, 我也把該篇論文連結貼出, 整體看來 Fukuyama 很"暴力"的完成了 這個艱鉅的任務, 此合成路徑也與之前他在 Aspidophytine 有不少差異, 或多或少也 呼應了我在第二段所言, 合成了 Aspidophytine 不代表 Haplophytine 完成了一半. 在 Haplophytine 全合成中 Fukuyama 所選用的 Fischer indole synthesis 在我個 人眼中似乎不是個明智之舉 (採用此步驟會產生另一 regio isomer), 但這是小人我 的卑微想法,單純是抒發感想 :) 還有為了 tricyclic ketone 花了十五步也似乎可以 有更好的辦法, 但不論如何, Fukuyama 在合成的里程碑上必會多添上一筆, 而這個懸 宕半世紀的全合成也宣告結案了, 下一個又是哪個天然物呢 ? 讓我們拭目以待 ! 相關資料 : 大頭人名 : E. J. Corey (哈佛) / Tohru Fukuyama (東京) / Albert Padwa (Emory) K. C. Nicolaou (Scripps & UCSD & ICES-A*STAR) / Joseph P. Marino (密西根) 文獻縮寫 : ACIE = Angew. Chem. Int. Ed. JACS = J. Am. Chem. Soc. TL = Tetrahedron Letter HCA = Helvetica Chimica Acta 參考文獻 : Corey : JACS 1999, 121, 6771-6772 Fukuyama : OL 2003, 5, 1891-1893 T 2003, 59, 8571-8587 Synlett 2007, 3137-3140 http://tinyurl.com/haplophytine (ACIE 的 Haplophytine 文章)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2490507/abstract Padwa : OL 2006, 8, 3275-3278 HCA 2008, 91, 285-302 Marino : TL 2006, 47, 7711-7713 KCN : ACIE 2007, 46, 4715-4718 JACS 2008, 130, 14942-14943 -- 報告完畢 !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97.74

07/07 23:23, , 1F
這位是全合成的史學家 太令人感佩了 Orz
07/07 23:23, 1F

07/08 00:44, , 2F
07/08 00:44, 2F

07/08 01:15, , 3F
07/08 01:15, 3F

07/08 01:20, , 4F
推詳盡
07/08 01:20, 4F

07/08 04:26, , 5F
push
07/08 04:26, 5F

07/08 04:37, , 6F
大推 超強
07/08 04:37, 6F

07/08 10:15, , 7F
附註一點, 也許 Fukuyama 也是歷經了許多失敗才不得不
07/08 10:15, 7F

07/08 10:15, , 8F
選用 Fischer indole, 畢竟這篇只是 communication
07/08 10:15, 8F

07/08 10:16, , 9F
也許過幾個月會再出一篇 full paper 解釋也說不定
07/08 10:16, 9F

07/08 11:12, , 10F
可以問卦嗎?XD Altom為什麼要自殺?
07/08 11:12, 10F

07/08 11:20, , 11F
可以參考6634篇
07/08 11:20, 11F

07/08 11:55, , 12F
有點長的文章: http://tinyurl.com/kjtm43
07/08 11:55, 12F

07/08 19:18, , 13F
07/08 19:18, 13F

07/09 15:09, , 14F
推薦本文也推薦樓樓上的報導,看了會心情沉重
07/09 15:09, 14F

11/09 09:34, , 15F
這位是全合成的史學家 https://daxiv.com
11/09 09:34, 15F

01/02 13:57, 5年前 , 16F
可以問卦嗎?XD Al https://muxiv.com
01/02 13:57, 16F

07/06 20:38, 5年前 , 17F
07/06 20:38, 17F
文章代碼(AID): #1AKs4cVT (Chemistry)
文章代碼(AID): #1AKs4cVT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