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追風箏的孩子

看板Fiction作者 (fayemei)時間17年前 (2007/02/25 14:31),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網誌完整版(註):http://www.wretch.cc/blog/fayemei&article_id=6242900 -------------------------------------------------------------------------------- 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卡勒德‧胡賽尼著 「大家對於往事,對於一切皆可埋葬的說法,都是錯的。 因為往事,總會自己悄悄爬出來。」 我們都明白未來無法預知、過去無法改變,唯有把握與珍惜當下才是上上之策 但是為什麼對於阿米爾而言往事總會自己悄悄地爬出來? 書中第二十五章其中阿米爾說了一段話透露了謎底: 「你可以把阿富汗人帶離帕格曼,但不能讓帕格曼脫離阿富汗人。」 縱使生命一去無法復返,時光無法倒流, 然而一個人所擁有的歷史與文化並非隨著時光流逝而得以切割、遺忘 過去深深影響著我們,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跡,跟著我們一輩子 即使我們已不再面對過去的那些人事物,我們仍然無法逃避我們自己。 即使阿米爾遠離了那個他思念的故鄉,使他內心充滿罪惡感與弱懦的地方... 一、 本書的前半段描寫主角童年與哈山之間的友誼 兩人之間的互動就像親密朋友一樣,一般定義的親密朋友, 但是主角當時卻不認為哈山是他的朋友,一般意義的朋友... 阿米爾是遜尼派,哈山是什葉派,兩個對立的種族, 書中普什圖人嘲笑哈札拉人,以及阿里被普什圖人孩子戲弄與歧視 這是無法改變的歷史與信仰,沒有任何一件事能夠改變這一點。 但是也有歷史與信仰無法左右的事,那就是真正的愛與寬容。 沒念過書、不識字的哈山,總是能明白阿米爾的心情, 對於阿米爾孩子氣的戲弄與嘲諷,也能夠給予最大的包容與諒解, 先前我以為,也許是哈山真的太愚笨了,才分辨不出阿米爾的真意 但是後來我漸漸覺得,哈山並不是真的愚笨,他真正地了解阿米爾 他真正地明白他與阿米爾的身份差距,他真心地敬愛阿米爾, 珍惜且感謝每一次阿米爾念故事書給他聽的時間, 而阿米爾,一心祈求得到父親關愛與注意力,這可愛又可憐的傻小子, 總是害怕達不到父親的要求或是得不到關注。 他並非打從心底瞧不起哈山,或是因此才樂於戲弄他, 只是他對於哈山那種體諒與包容,處於不知道如何面對與感謝的矛盾情緒 因為他始終是普什圖人,哈山的主人;而哈山也依舊是哈札拉人,阿米爾的樸人 在同樣是普什圖人的朋友圈子裡,他無法大方地拉著哈山一起玩, 但是在他內心深處裡他明白,哈山愛他,他也愛著哈山, 誰都無法改變這一件事,沒有任何一件事能夠改變這一點。 二、 阿米爾與父親之間的互動,也是我覺得本書很精彩的部份 真的很難以想像,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說, 雖然我覺得他把很多事交待的太過於清楚... 從故事尾端「真相」開始,父親在阿米爾身上的期許與管教方式 還有對於私生子哈山,那種無法公開且坦誠關愛之的矛盾情緒 其實也可以用比較含蓄的方式,偷偷留給讀者自己去發掘.... 「哈山和我是同一個胸脯餵大的。 ......而且,在同一個屋簷下,講出我們的第一個字。 我說的是爸爸。 哈山說的是阿米爾。我的名字。 此時回顧過往,我想,一九七五年冬天發生的事──以及之後所有的事 ──早就在我們所說的第一個字裡埋下遠因。」 一出生即失去母親的阿米爾,他將父親視為最佳模範, 父親的社會地位以及各種英勇作為,無一不令他敬愛且敬畏 面對父親的嚴厲要求與期望,他努力讓自己做到最好。 只因為能夠得到父親關愛與注意力,甚至最重要的──獲得認同。 也因此他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後,一時無法體諒父親所隱瞞的秘密, 那應該是父親最憎恨的謊言,最不可能發生在父親身上的欺騙。 那個在他心中完美的最佳典範,他所追隨成為且敬愛的人,居然也有缺失與過錯 更震撼的事還在後頭,多年來他以為他已經遠遠逃離了那個令他無法原諒自己的人 如今他才知道他與他有著血緣關係,他已無處可逃,也不能再逃 或許在本書中,是他與哈山之間的血緣關係,使他真正去面對自己的懦弱與背叛 但是我仍然願意相信,那可以是出自一種很單純的理由──一股勇氣,面對它! 三、 讓我們把鏡頭拉到當他的未婚妻在電話之中,向他坦承自己過去的不名譽的那一幕 這一段情節令我不得不再次稱讚作者寫作的用心良苦, 或許本書的小缺點是「巧合」太多,十分戲劇化,也不免有些矯揉造作, 但是仍然不脫離全書所貫徹的意旨,將它發揮的淋漓盡致。 阿米爾面對未婚妻的坦承,他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也誠實地告訴她 身為一個處子之身的男人,對自己已失去貞操的妻子有些許困擾 雖然他說,「每次思量到最後,我都不禁自問:我又有什麼資格譴責別人的過去呢?」 乍看之下他只不過是因為覺得自己也有一段不希望被譴責的過去,而同理心去體諒他人 但我想並不完全是如此的,他欣羨那種能夠面對過去的勇氣,縱使那段過去令人難堪。 因為那種困擾是來自於「身為處子之身的自己」,與他愛他的未婚妻是不同的事情。 當他已經漸漸習慣了在美國的生活,當他以為他可以真正地奔向新的未來... 「美國像是一條河,狂嘯奔騰,不在乎過往。 我可以涉水入河,讓我的罪孽沉入河底,任河水帶我到搖遠的地方: 某個沒有鬼魂,沒有回憶,沒有罪孽的地方。」 然而當拉辛汗向他提出,希望他去解救哈山的兒子的要求,他又掙扎了, 他又想退縮了,他說:我在美國有太太,有房子,有我的事業與家庭。 所以呢?這就是他可以全身而退的理由嗎? 顯然並不是如此的,他忘不了過去,也切割不了自己的懦弱與背叛行為 他一逃再逃,事情卻並沒有好轉,為什麼呢? 因為他不敢真正的面對問題的核心──那是他的懦弱與過錯。 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那麼事後的贖罪行為有什麼意義嗎? 如果這樣思考的話,我們的重點擺在於這行為對整件事的「結果」有何幫助 然而本書難能可貴的意旨不在於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結局, 而在於人該如何真正地面對自己的過錯,明白自己的軟弱,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堅強。 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彌補內心的傷痕。 我突然想起電影心靈捕手之中,尚恩教授與威爾在湖畔邊的那段談話 年代久遠有些忘記了,不過大概是如此: 『我說我了解你,只因為我看過孤雛淚嗎? 沒有人能夠因此了解你,除非你願意談你自己。 ...但你不想那麼做,對嗎?你怕你會被說出來的話嚇到。』 其實我在這部片看到了相同的關鍵點。 四、 我想以某本小說裡頭推薦文中的一段話,做為本文的結論: 「人一定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因為當生命走到終點時,人面對的是他自己」 無論我們是不是能夠在當下做出"真正對的事",畢竟人會改變,而且不斷地成長 但是不要忘記了,真正使我們迷惑與徬徨的,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只可能是自己。 -------------------------------------------------------------------------- 註: 本文之中我所提出的部份是我個人對這本書最關注且感動的地方,給大家參考 原文版與本文差別在有延伸的討論與私人感觸...因此我選擇將它放在屬於自己的空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61.39

03/01 03:19, , 1F
寫的真棒!!推
03/01 03:19, 1F

03/21 17:42, , 2F
這本真的超好看
03/21 17:42, 2F

03/16 22:28, , 3F
推一個!
03/16 22:28, 3F

04/17 14:10, , 4F
推吼,細膩的寫出感覺 很棒耶
04/17 14:10, 4F

09/02 00:57, , 5F
妳寫的我還蠻感動的 讓我看到了不同論點
09/02 00:57, 5F
文章代碼(AID): #15uIql8H (Fiction)
文章代碼(AID): #15uIql8H (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