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武術古籍和武術文獻學的建立

看板MartialArts作者 (拔都)時間22年前 (2002/07/15 22: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略論武術古籍和武術文獻學的建立 馬明達《說劍叢稿》 一 武術古籍——廣義上應包括大部分民族體育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典籍中一個特殊的 領域,是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的民族文化遺產。長期以來,這部分古籍一直 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被納入國家古籍整理工作的視野,成了體育界和文史學界 無人問津的古籍死角。近年來,不斷有系統整理武術古籍的信息傳來,頗令人欣悅, 但迄今還未見有成果問世,我們只有繼續企盼著。 早在漢以前,我國就出現了專門的武術圖書。《漢書﹒藝文志》的《兵書略》,將各 種兵書分成四類,其中第四類叫「兵技巧」,凡著錄圖書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 《藝文志》說:「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應當承 認,這是一個相當高明的定義。其中,「習手足」指徒手搏斗的武藝,有《手搏》六 篇、《蹴鞠》二十五篇等;「便器械」是指長短兵器的實用技術,有《劍道》三十八 篇等;「積機關」指弓弩等遠射兵器的制作與技術,在「兵技巧」各家中這類書所占 比例最大。「兵技巧」類圖書應是漢以前我國武術經驗的集粹,對當時和後代都產生 了深遠影響。至到今天,東鄰日本稱刀劍技藝為「劍道」,顯然就與《劍道》和我國 古代擊劍技藝的東傳有關。 眾所周知,在西漢劉歆《七略》的基礎上所產生的《漢書﹒藝文志》,是我國古代文 獻目錄學的奠基之作,在我國學術史上,乃至世界學術史上,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其 中「兵技巧」類的設立,既可看到古人對武術圖書的重視,也可以看出至少在漢代, 同許多其他傳統學科一樣,以武術為主體的我國古代民族體育,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文 獻領域和目錄學,這意味著它已經向我國古典文獻學的一個分支領域發展。這是一個 非常了不起的學術進步,是中國體育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事情。 談到這裡,我先要插進來幾句話。 所謂「武術古籍」,從概念上推敲,本應稱之為「武藝古籍」更合適些。因為雖然今 天的武術可溯源於古代的「武藝」,但內涵和形式都大不相同,即使與解放前的「國 術」相比也相差甚遠。簡言之,解放後,武術指導工作長時間受極左思想的影響,政 策上和理論上一誤再誤,造成了從總體結構,到技術體系和理論體系,出現嚴重偏離 武術文化本位的體操化舞蹈化傾向。所以今天的「武術」遠遠不能表達古代武藝和民 國國術的實際內容。我們仍然使用「武術古籍」這個概念,只是照顧到約定俗成的用 詞習慣,而不是以當代「武術」的概念為其界定,這是特別需要加以說明的。 漢以前的武術圖書,絕大多數在隋唐就失傳了,因為它們已經不見於《隋書﹒經籍志 》和兩《唐書﹒藝文志》,甚至很少有零碎的佚文傳存下來。魏晉人的武術著作,如 梁簡文帝的關於馬上槍法的專著《馬槊譜》之類,後來也失傳了,《馬槊譜》只有一 篇序言保存在唐代類書中,真可謂吉光片羽,彌足珍貴。總體上講,漢魏以前的武術 圖書基本上沒有傳下來,我們只能通過史籍中的片言只語窺見其一鱗半爪。 隋唐以後,見於公私書目的武術圖書有越來越少之勢,目錄學類屬也產生了變化。這 是武術史上值得注意的問題。 在目錄學史上,自《漢志》以後,武術圖書的歸屬出現了歧議,有堅持歸之「子部兵 家類」者,而後來則多有歸之「子部藝術類」有,甚至歸之於「雜藝術類」或「雜技 類」。圖書數量的日益減少,首先同歷代封建專制目朝目益嚴峻的禁兵律令和禁斷民 間私傳武藝有關。這一情況似以宋朝開始趨向於越來越嚴。宋朝禁兵之令頒而又頒, 以至對民間的社會活動中神靈們所執掌的儀仗兵杖都有嚴格規定,先是只能用竹木制 作的代用品,後來連這也不行,只能用「臘紙等裹貼為刃者」,這就是「銀樣臘槍頭 」的來源。所以,《宋史﹒藝文志》的「兵書類」圖書多達三百多種,然細審書目, 屬於「兵技巧」者似乎一無所見。原因很多,舉要言之:首先應與禁令有關。其次是 軍中武藝自有一套訓練制度,有職業的教頭們世代傳承,似不必載諸文字。三是民間 習武活動雖未絕跡,但學人不屑於著書立說,一般武人又沒有著書立說的能力。拳打 腳踢的「爭交」在宋代曾十分流行,官方雖有禁約,但並不禁止,甚至還有地方官認 可的大規模競賽活動。這是我國古代武術競技活動中相當輝煌的一頁,然而卻沒有留 下任何技術性著作,我想這就是文人不屑而「好漢」們不能的結果。宋代圖書目錄的 編輯者們,已經將有限的武術圖書歸之「雜藝術類」,居然將與國家武備密切相關的 射箭圖書,同書畫、棋牌以及牛馬經之類混雜為一類,無論如何,這透露出了某種對 武事鄙夷輕薄的心態。《宋史﹒藝文志》是元人編纂的,但這種分類卻是從宋人那裡 沿襲來的,因為宋人的《崇文總目》、《直齋書錄題解》等公私目錄書都是如此編法 ,元人不過亦步亦趨而已。 目錄學的類屬變化也反映了武術性質的漸變。 至少在宋代一部分文人的眼目中,武術的健身娛情價值似乎比臨陣實用之效更突出些 ,因為軍中武藝自有體制和領域,一般人不甚至了了。民間則出現了表演性質的「使 棒」、「使拳」者流,熱鬧場所隨處可見,大多是些「只好看,上陣無用」的東西( 《水滸傳》第一回王進語)。這應該是他們調整目錄類屬的原因之一。當然,不能排 除文人的偏見和他們對武事的懵然不知。宋以後總的趨勢是,拳勇之技和冷兵器的實 戰價值在慢慢衰落下去,而重文輕武的意識卻深深地根植於文人頭腦並不斷理論化, 致使大多數文人奉為教條,並越來越滲透到封建社會的人文教化中,漸漸成為一種全 社會傾向。毫無疑問,「重文輕武」恐怕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文化悖謬現象中貽害 最深的一種,直到今天還不能說已經得到根本改變。武術類圖書不被學人所重視,刊 刻者少,收藏者少,留心著錄者也少。在民間,它不得不主要以抄本形式傳存,抄來 抄去,自然就越抄越少,越抄越錯,實際墜入惡性循環。所以,迄今,宋元以前的武 術古籍,只有少量射箭圖書幸存下來,其它的兵械武術圖書基本上無所孓遺。明以前 古籍如《角力記》,真是鳳毛麟角,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絕大部分只是明清兩代的 著作了。 80年代初,國家體委曾以巨資發動了全國性的「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從民間征集到 一批「孤本抄本」。我曾有機會詳細閱覽了全部「挖掘」成果,坦率地說,這些「秘 笈孤本」中確有價值的很少。其中多數是晚近的抄本,有些是依托古人的偽作,甚至 還有人民當代港台翻印的民國武術書濫竽其中。據我多年來的摸索,我以為真正有價 值的還是那些出自明清軍旅和民間武藝名家之手,又有著錄資料可供考竟源流的圖書 。只是這些圖書刊本稀缺,流布不廣,幸存下來的,又星散於海內外,長期塵封架上 ,鮮為人知。應該說,這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典籍中一個尚待發掘的寶藏,是一個長 期被冷落了的古籍部類。 二 現存武術古籍大致有四類情況。 第一類是武術專著,如明俞大猷的《劍經》,趙光裕的《棍法》、程宗猷的《耕余剩 技》、明遺民王余佑的《十三刀法》、吳殳的《手臂錄》、清張孔彰的《拳法備要》 、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等等。 第二類不是專著,而是以篇章形式附見於某些兵書和其他著作中者,如明唐順之《武 編》、戚斷光《紀效新書》、茅元儀《武備志》、程子頤《武備要略》、清黃百家《 學箕稿》等書中,都收有武術內容。這一類情況較前類復雜,涉及的書多,每種書裡 的武術篇幅量也多少不一,有的雖然只是一些零零星星的東西,但其重要性卻不在一 般專著之下。以戚斷光《紀效新書》的十八卷本為例(另有十四卷本等),書中只有 五卷內容是拳術器械技藝,但這幾卷的價值很高,特別是其中的卷14《拳經捷要篇》 ,是唯一保存下來的明代拳術圖譜,從來都被民間武術家奉為經典,它對明以後古典 武術向近代武術的轉化產生過深遠影響。此外,第10卷《長兵短用說篇》,完整地記 述了明代步戰槍法的一個重要流派「楊家槍」的技藝,其價值在明清同類著作中允稱 上乘。 第三類是公私收藏的抄本稿本。古典抄本國內各圖書館零零星星偶有所見,數量不大 ,但確有精品。民間收藏品,品流駁雜,傳布不廣,很難做出數量與質量的准確評估 。這部分雖經大規模「挖掘」,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並沒有被挖出來;有些挖出來 後又悄然流入私人之手,其底蘊恐非短期內可以搞清楚的,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將來, 寄希望於武術研究的不斷規范和不斷深入。總之,對民間抄本稿本之類,還需要做深 入細致的調查,也需要慎審鑒定。 第四類是兩種情況,其一是流傳海外的武藝著作,據了解,歐、美圖書館、博物館都 有一些國內未見的傳本。其二是周鄰國家刊行的漢文武術著作,其內容主要來自中國 ,有些還是中國已經不傳了的。這在日本、朝鮮都有發現,據我所經見者,有的價值 相當高。 綜上,不包括射箭、蹴鞠、彈弓、摔跤類圖書,我國武術古籍總數約四十多種。其中 除《紀效新書》、《手臂錄》兩種和太極拳的部分資料曾點校出版外,其它大多數只 有數量極少的明清刊本和抄本存世,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人所罕知的孤本。如果再擴大 一下,以我國傳統的「武藝」——也就是民族體育的主體——的概念 為中心,把射 箭、蹴鞠等圖書收納進來,再加上諸如棋類、游藝類圖書,總的數量當在七十多種左 右。如果再把武術研究院保存的「挖整」成果中確有價值的部分和民間新的發現包括 進來,總數可接近八、九十種。這是我對現存我國古代民族體育文獻基本狀況的一個 粗估,可能不夠准確,但不會差得太遠吧。 三 「武術不止是一門技藝,而是一門學問。」這是武術家馬鳳圖先生生前經常闡述的一 個觀點。他持此觀點的理由之一,就是武術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而它的文獻學和 目錄學正是它的學科基礎,也是它具備獨立學科性質的重要標志。與別的傳統文化類 別相比,如書畫、中醫等,武術所擁有的文獻量小得多,早期的典籍基本上都已失傳 ,目錄學的發育也遠不夠成熟,但是,從《漢書﹒藝文志》到《四庫書目提要》、 《清史稿藝文志》,在或存或佚的一大批武術圖書目錄上,只要認真鉤沉考稽,探頤 發隱,一個基本的目錄體系大致上可以梳理得出來,一條武術文獻發展衍變的脈絡也 是能夠尋繹得到,研究者同樣可以依據它達到「辨章學術,考竟源流」的目的。我以 為對武術這門學問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門傳統學問,都必須有它自成領域 的文獻體系,並引伸出它獨立的文獻學,又必須以目錄學作為「入學之門徑」。「國 學」領域裡的任體一門學問概莫如此,武術自不例外。沒有這一層,不明其學術源淵 ,搞不清傳承流變的規律,自然也就總結不出具有概括鄣義的理論認識。把一大堆平 面排列的現象描繪得高深莫測,天花亂墜,無論怎樣地巧為裝飾,花樣翻新,也只能 得一時之俏,並不能能算是一門真正的學問,也必定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我們一直為當代武術界出現過唐豪(字范生,號棣華)先生這樣的武術家而感到慶幸 ,感到榮耀。他是傑出的律師,是學養宏深的文史專家,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社會活 動家。同時,又是武術家,是武術史和民族體育史學科的奠基人。唐豪先生是迄今唯 一一位對武術文獻和民族體育文獻做過系統料理的學者。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唐豪先 生發表的《中國武藝圖籍考》及其《補篇》,還有解放後發表的《中國民族體育圖籍 考》和許多論文專著,是本世紀武術史和民族體育史的劃時代的著作,也是武術目錄 學和文獻學的創軔奠基之作。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著作中也不免有這樣那樣的疏 失,這其實很正常,我們既不必為賢者諱,也不必橫加指議,重要的是深入認識他的 開拓精神和學術成就,學習他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卓越的武術識見,把他所汲汲開 創的武術學業繼承下來,並不斷加以恢宏發揚。對武術和民族體育史來說,這是科研 工作的基礎,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近代以來,武術文獻有過兩次大膨脹,一次是在民國初年,另一次是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80年代前期。出書數量之大,比之古代武術文獻多了幾十倍也不止。這部分書 自然應該包納在武術文獻學的范疇以內。有人以「濫雜」二字評論近年來大量湧現的 武術圖書,我也有同感,但我以為書的總體質量問題最好先不做評估,要緊的是先要 有個總目錄,以便讀者綜覽檢索之便。進而要有個分類目錄,最好還能編寫出提要之 類,然後才能區別甲乙,分清流別,逐步有所評騭。這項工作是唐豪先生沒有來得及 做的,當代武術科研和教學機構有責任擔當此任。 遺憾的是,唐先生所開創的武術文獻學和目錄學,在唐先生以後竟成了一門「絕學」 ,不但後無來者,而且連他的著作也差不多成了無人問津的塵封之物,更不要說整理 出版了。這是一個耐人深思的現象。深入地探索這一現象的成因,對研究當代武術為 什麼不斷萎縮衰變而無所適從的原因,對分析武術理論不斷淺薄化的原因,肯定大有 幫助。 最近有「武術學」的提法,並有《武術學概論》的專著問世,這是令人鼓舞的動向。 我以為武術史和武術文獻學應該是「武術學」的基礎,或者說是重要的支撐點,對武 術史和武術文獻學的忽視,導致了武術基礎理論的空泛虛弱,只憑「博大精深」四個 字敷衍天下。在一些權威性的甚至是指令性的「理論著作」中,謬誤百出,笑話叢生 ,令中華武術屢屢蒙羞。最近,官方頒定「必讀教材」《段位制理論教程》,使這種 情況達到登峰造極。此書以周密的《武林舊事》為宋代「武術著作」,已經成了海內 外傳揚的「經典笑話」。還有一本大部頭的《中國武術百科全書》,居然將明代唐順 之的《唐荊川先生文集》、明末朱國禎的筆記《湧幢小品》等,都赫然列為「武術古 籍」。可以斷言,撰稿人根本就沒讀過這些書,只是從別人那裡抄襲來的,是典型的 以訛傳訛。如果因為一部書裡有一條兩條武術資料,便可稱之為「武術古籍」,那經 、史、子、集四部典籍多數都可以納入其中,武術文獻豈非成了布袋和尚那條「收拾 都將一袋藏」布口袋了!在任何別的學科裡,如此庸淺荒誕的現象是極為罕見和不能 容忍的,在官辦的武術界,卻是坦然自若,見怪不怪,而且並不影響笑話和謬誤的制 造者們,繼續「嚴肅公正」的獲得「高段位」。 「武術學」是多學科交插的學科,因此,需要不斷加強與相鄰學科的關系,以逐步達 到跨學科整合研究的狀態。當代武術研究步履蹣跚,與缺乏學科外交流有直接關系。 長期以來,武術界與其它學界關系漠然,沒有建立起廣泛而有序的學術交流關系,除 了幾本通俗刊物外,甚至連一本專業學術刊物都沒有,使高層位研究成果沒有地方刊 布,學術交流無所依托,這的確是一個值得反思並盡快加以改變的現象。本世紀初, 文學史家郭紹虞(希汾)先生曾兼職上海東南體育學校,他撰寫了我國第一部《中國 體育史》,從而揭開了中國體育史學科的發展歷程。相近的例子,二、三十年代,古 文字家有胡樸安先生不但是太極拳原理的積極研究者,而且經常參加社會武術活動, 曾經是民國「六運會」的武術裁判。正因為有許多體育界以外的學者和社會人士的積 極介入,才使得包括武術在內的民族體育學的研究不斷向前推進。今當世紀之交,我 們不妨鄭重地回顧一下這些往事,是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 1999年8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87.3
文章代碼(AID): #zCjVF7x (MartialArts)
文章代碼(AID): #zCjVF7x (Martial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