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RIE側壁不夠垂直

看板NEMS作者 ( )時間10年前 (2014/04/11 07:44), 10年前編輯推噓2(209)
留言11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板上討論黃光的比較多,畢竟是microfabrication的第一步,黃光之外的其他製程 討論相較之下會比較少一點。前一篇文章寫得很好,不過在這邊補一些觀念釐清, 以供對之後有需要對乾蝕刻製程的先進參考 ※ 引述《NightMoon33 (夜月)》之銘言: : 原po你好,我碩士班也有花了數個月測試RIE蝕刻的側壁筆直性 : 不過我的深寬比是1.67,深度約250 nm,寬度約 150 nm,而且我蝕刻的是介電質材料 : 希望一些經驗可以幫到你 : 那時候的學長是說化學蝕刻氣體"比例"千萬不能動,化學氣體比例是影響最劇烈的 : 在這裡指的就是CF4和O2兩個氣體的比例千萬不要動 CF4跟O2比例不是不能動。 事實上RIE製程中加入O2的原因,是因為要在反應中 將O2產生的含氧生成物與CF4產生的碳發生作用。碳跟氧結合了,留下未反應的的F, F在整個反應中的相對比例就會提高,而F就是與Si結合的主要反應物,簡單來說, F濃度高了,蝕刻就快了。 由以上敘述可知,製程中加入的O2氣體主要是加快蝕刻速率,對側壁的反應並無直接 關連,所以不要動這點我是贊成,但原因為上述 : 再來是製程真空度,一般來說,如果側壁要越筆直,則真空度就要越低 : 所以我當初是設定RIE機台的最低真空度: 20 mTorr 這邊其實容易令人誤解。 mTorr其實是壓力單位。原PO所指的應為 "側壁要越直,反應壓力要越低"。 而壓力要越低,代表的是真空度則是越高。 其理論基礎也很簡單。真空度越高,腔體內反應粒子的"平均自由徑"越長。公式在這邊 我就不列了。平均自由徑越長,離子所帶的能量就越高(一樣是省略公式)。 離子能量越高,離子轟擊效果越好,越能達到非等向蝕刻的目的。 : 不過真空度會容易造成光阻被轟擊的更劇烈,所以要特別考慮選擇比和光阻去除的問題 : 如果調低真空度測試過還是不行的話,再去調動Ar和RF Power : 調動Ar可以增加化學性蝕刻,但是光阻也更容易被轟擊 ^^^^此處的"化學"應該是"物理"的誤植 : 而調動RF Power是控制氣體的解離量 學理來說都是對的,增加Argon濃度,就會增加(用來做物理性轟擊)離子的濃度 而增加RF Power, 電漿電位增加,直流偏壓也增加,離子密度與離子轟擊能量均可由 RF Power控制,RF Power是控制離子轟擊最主要的樞紐 : 如果我是你,我會先以原有的參數並調低製程真空度到機台最低範圍 : 如果不行再微調氣體流量 : 作個Ar 15%和RF Power 25W、40W : 這樣交叉組合大概會作3個測試實驗 : 從中取側壁角度最大的參數再繼續往那方向作修改 :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祝你早日實驗成功~ 回到第一點,製程加入的輔助器體,除了02之外,H也是相當重要。有許多RIE所通的氣體 會以CHF3來取代 CF4。 不同於O是拿來跟CF4中的C來反應,H剛好相反,是用來跟CF4中的F反應生成HF。 F被H反應掉了,反應氣體中的C的濃度就會增加。此時整個蝕刻反應中的"蝕刻"反應就會 降低,取而帶之的是由高含碳量所導致的"高分子生成"反應,意即在被蝕刻薄膜表面 (包含側壁)會生成一種高分子。這種高分子膜就會妨礙蝕刻的繼續進行。 這種機制跟ICP-RIE中Bosch Process所生成Passivaiton layer拿來保護側壁的原理 很接近。運用得宜,亦是用來保護側壁,達成非等向性蝕刻的好方法。 但缺點就包含蝕刻速率太低,以及"方法太複雜,很難運用得宜"。 整個結論是, 以RIE為主的乾蝕刻包含了物理性蝕刻跟化學性蝕刻兩種。化學性蝕刻就如同濕蝕刻一樣, 會導致等向性蝕刻,因此側壁無法垂直。因此若是要求要有側壁垂直,就要盡一切可能, 增加RIE的物理性反應,抑制化學性反應。 只要能夠了解RIE中每項參數(RF Power, Presure, 氣體流率)以及所使用氣體 (CF4, CHF3, O2, H2, Argon)背後所代表的原因,理論基礎,以及物理意義, 就能夠事半功倍,以正確的方向,較短的時間,達到使用這項工具的目的。 -- 本球隊一切依法行政,謝謝指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5.175.124.16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NEMS/M.1397173458.A.550.html

04/17 18:52, , 1F
以前的經驗是,參數再好,如果冷卻不好,絕對側蝕
04/17 18:52, 1F
感謝經驗分享~本篇之前沒提到溫度影響,因為一般學界RIE無可調整溫度參數 故無討論, 不過溫度的確會影響。理由在於低溫可以抑制RIE的化學性蝕刻,達到只有離子轟擊的 效果。著名的例子如cryogenic process, 即為DRIE所使用方式一種(但現今絕大多數 DRIE主流為Bosch Process,而非 cryogenic process). 其原理及是將wafer 冷卻到零下一百一十度C,在這種溫度下造成只有物理性蝕刻為主,而幾乎無化學性 蝕刻的存在。 ※ 編輯: SkyLark2001 (205.175.124.160), 04/18/2014 15:49:54

04/23 10:42, , 2F
請問這種低溫模式有可能影響wafer的機械性質等副作用嗎?
04/23 10:42, 2F

04/23 10:42, , 3F
還是單純成本高所以非主流?
04/23 10:42, 3F

04/23 13:49, , 4F
en.wikipedia.org/wiki/Deep_reactive-ion_etching
04/23 13:49, 4F

04/23 13:51, , 5F
裡面提到表面的mask (應該是指光阻)會crack, 以及
04/23 13:51, 5F

04/23 13:52, , 6F
低溫會造成生成物在表面沉積。另外也有一些其他比較
04/23 13:52, 6F

04/23 13:55, , 8F
看來oxford Instruments做不少cryo process的研究
04/23 13:55, 8F

04/23 13:56, , 9F
兩者相較之下,cryo優勢在小線寬,因為Bosch process
04/23 13:56, 9F

04/23 13:56, , 10F
在線寬太小時蝕刻速率大幅下降
04/23 13:56, 10F
※ 編輯: SkyLark2001 (205.175.124.160), 04/23/2014 13:59:47

04/25 19:58, , 11F
感謝說明!!
04/25 19:58, 11F
文章代碼(AID): #1JHopILG (NEMS)
文章代碼(AID): #1JHopILG (N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