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看板NTUcontinent作者 (ifif)時間16年前 (2007/12/28 17:3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這是還沒整理過的記錄:) 天:受壓迫者教育學中似乎很少提到「差異」 80年代後這卻是很重要的一項課題 浤:指什麼的差異? 天:「差異」可能包括社經地位、文化階級背景、階級差異 受壓迫者教育學的成書背景是1970年代的拉丁美洲並無明顯的性別思維意識,90年 代弗雷勒亦對此點反省 瑪莉:能否請老師有空的話談談對台灣現今的觀察?像日本本身似乎也有殖民化的傾向, 如模仿中國、歐美 伯均:我不認為日本有殖民化地傾向。用「菊花與劍」作者的比喻來說,他們地傳統像一 把劍,他們可以用那把劍舞出很多招式,但他們並未丟掉那把劍。 天:【】有提到,日本的近代化其實是從宋朝的時候就開始了,亦即與明治之後的近代化 其實是與它有所連結的 …… 天:之前我跟生命線的人員談到「同理心」,問:所謂同理心,有沒有「我」的存在?他 們很一致的回答:沒有。我又問:實際上能不能做到?他們異口同聲地回 答:很難。你們想,理由有哪些? 瑪莉: 伯均 冠宇 天:第四個,沒有「我」就無法去理解別人的話語。 …… 天:現在看看講義中的師生互動:那老師沒有聽進阿詢的聲音。師生之間存在著差異,在 對於作業的觀點上,老師並不認為阿詢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他沒有出現那 份探究心。當然,這老師能在事後反省,是與大多數老師不大一樣的,即使那個反抗性的 動作出現了,老師們依然傾向於堅持自己的立場。 我強調的「探究心」,可以適時讓人的判斷停下來,進行「懸置」,不只對自己的思 維,也對這個處境的引發有所反省。 我舉一個長一點的例子: 那是我在人本的時候,民國86年,竹東發生了青少年虐殺少女的事件。從那時開始,社會 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集體犯罪的事件,到最近它已經被人普遍認 知為我們的「青少年問題」。一次在路上路過一家西藥店,它擺得電視擠滿了人們,關於 這事件的報導持續了二十分鐘 隔天我們人本開會,決定探究此一事件背後的社會問題。首先我們去拜訪被害少女 的家,那是一個原住民家庭,我們與她母親溝通的過程中,當然希望 了解小孩的日常情況、家庭背景,還有人本是否能不能提供什麼接觸。我們曾經問宗媽媽 :是否想要去看看自己被抓進去的小孩。但她卻一直把話題帶到這段時間 裡不見的摩托車,讓我開始有一種焦躁、無奈。 慢慢在對話的過程中,我瞭解到宗媽媽生活的困頓,都反應在她那種退縮怯懦地言 行之中;她始終未主動談到什麼,除了那輛摩托車。我瞭解到,對於 她來說,我們這些台北來的陌生人,給了她極大的壓迫。後來我想到宗媽媽那張充滿困頓 的臉龐,便覺得那是對這無情社會的一種控訴:這種生活的貧困無力,如 何讓一個母親的親情漸漸消磨。這便是我對階級有所意識的開始:這社會有許多必須改善 的地方,那不是多偉大的革命事業,那是我們身旁很生活化的事情。 在社大我們有個學員,在某次上課提出他想要對某位缺席的學員提出某些建議,我 們一聽內容覺得不妙,但他自己覺得很中肯。我問他:為什麼 你認為他必須聽你的?他回答:如果他把我當老大哥的話,就必須聽我的。這邊凸顯了一 個他過去生命經驗中,總是依賴自己的權威性,而他無法明白這正是他過 去許多的挫折的原因。我們必須與其他人的意見進行碰撞之後,才能有更開闊的視野。譬 如分析紅杉軍這個事件,同樣是反扁,為什麼社會上的反應有這麼多的差 異?找出社會中的這些不同角度的關係,有助於我們更了解這個社會。 等等我們來看看家碩的文章。 荷包蛋的例子 對誰說對不起? 對人 對蛋 他先假設了我會對這件事情在乎嗎? 不過依他對我的了解,他應該知道我不會在意這件事情 伯均:我們無法預測對方的反應,因此在禮節上,這可以避免對方生氣。 天:在一個社會規範傾向強的社會群體,人們常常會習慣依禮節行事? 為什麼我在當下會去問他「對什麼對不起?」 伯均:插一句,對我媽來說,這可能有挑釁意味:不應該用問題回答問題 天:是的,再社大的經驗中,我的確發現:對學習者來說,問問題要問得有技巧,否則也 有可能造成「否定」的訊息。 回來。就我們這個互動,我朋友可能是感覺到一種禮儀上的,彷彿無形中受人監視的 力量。 在這個社會中,謝謝、對不起似乎已成了大家地口頭禪。這可能表示了人們傾向於用 這些用語作為自我保護的一種潤滑劑。然而在這種表面上的互動之 後,是否真的有助於人們的了解? 舉某次我幫一個提重物的小孩拿東西的情境,他事後並沒有說謝謝,但當下我並未覺 得這樣有甚麼需要去在意,然而在社大中那些為人父母的眼中,這似 乎是很值得去討論的部份。 伯均:除了在教育小孩,是否父母也是在意對方的想法(父母是否有教好)而教孩子去遵 照禮儀? 天:的確。大人總是會覺得自己受到比較多的目光。 50圓抬便當的例子 消息賣給你10元 付費者覺得值得,還多以10元要求消息來源者 後來反而賴帳 後來老師對賣消息者的人處罰,爸爸也對此大為光火 問理由:「小孩子不能做這種事情!」 這種事是什麼事? 李問:涉入金錢 伯均:不相襯、過度早熟 浤:即使對大人世界來說,這種勢利的行為依然是被批評的 孟:小時候用前買同學的汽車,也是被大人罵。 我比較贊同李問的觀點。 天:大人似乎為兒童世界描繪出某種純真的圖像 …… 天:用勞力換取金錢?用情報換取金錢?用主觀的判斷似乎難以做為一種真正的規範? 在那個社大學員的心中,有兩種觀念在衝突。 太多相似、衝突的現象出現,如何去定位一個現象?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社會-歷史視野, 才能再一個架構中去了解它。 Intellectual 核心內涵: 想像力 思辨力 社會歷史視野 後兩者實已歸入聆聽三要之中 教育改革: 理想教育 正常教育-基本的尊重和愛 畸形教育 83-93教改 對回復教育中的尊重和愛 一個重要的嘗試 伯均:如果人人皆具批判的意識,那麼如何再團體中出現領導者,而非陷入失序的狀態? 天:表示你對團體如何凝聚有著某種想像:在團體中似乎需要一個領導的人物來指示團體 行動的方向。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那麼衝突似乎在所難免? 孟:這時候就需要聆聽三要了。 (眾人大笑) …… 瑪莉:譬如勞方資方的對立,若勞方做到聆聽三要,資方則未能。聆聽三要是否還有意義 ? 天:當然有。當你從自己本身的立場利益去思考、去行動,反而未必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再抗爭中,受壓迫者透過聆聽打開自己的視野,目的並未在結盟、友好, 但是透過對他的理解,你可以得到更高的視野。 伯均:有這樣的了解,才能在抗爭成功後同時思考壓迫者與壓迫者的利益。 天:事實上,很難期待壓迫者中出現一個群體去進行解放的動作;例如歷史上「男性解放 」未曾出現在女性主義的反抗之前。 …… 天:(這是否也是一種壓迫?)我們的社會似乎誇獎小孩子總是用「乖」,而不會誇獎小 孩子「自主」 李問:這似乎跟某種角色期待也有關 伯均:一般的觀念似乎是,在孩童時期小孩子都要接受某種的指導。 浤:似乎有一段時期:父母期待孩子在那段時期中是「乖」的,過了那段時期便期待他能 「自立」,只是這似乎依人而異。 天:有一個例子:小孩子去外面騎單車,父母擔心小孩子被車撞,期待他在危險的時候能 棄車,小孩卻覺得應該要保護車。 伯均:因為擔心被父母罵。 天:所以說他有一個先存的意識:先考慮到父母是否會生氣。 尊重V.S.放縱? 分野在一個理解的深度 天:小孩子在生活中的空間不能只有電腦、電視 應該營造新的空間 如設立社區中心 建立社區青少年群體的關係 瑪莉:是否需要一個客觀環境的配合?如升學壓力讓青少年無暇參與社區。 天:事實上,若從小做起,就能建立起一種情感的群體聯動關係,在升學壓力下這反而可 以成為他們的出口。升學壓力是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 北歐平等社會的脈絡? 李問:北歐並非有錢後再實行平等政策,而是在之前就建立起社會服務的系統。 大家出的錢,大家都能享用。不是拿 10%人的錢去貼10%人的生活,而是拿90%人的 錢讓90%的人享用。 有其歷史文化脈絡 推薦讀本(?):漢娜的女兒 加碩的文章未討論 擇日再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1.171

12/30 21:32, , 1F
領走了 拜謝0rz
12/30 21:32, 1F
文章代碼(AID): #17TCFjMM (NTUcontinen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閒聊
1
3
16年前, 12/27
閒聊
1
1
16年前, 12/28
文章代碼(AID): #17TCFjMM (NTUconti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