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共筆] 公民教育導論

看板NTUdent96作者 (藍色鋼琴手)時間16年前 (2008/01/09 23:3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10 (看更多)
※ 引述《aikg (泓仔仔)》之銘言: ※ 引述《jl963 (威威)》之銘言: 新加入的9題 (抱歉吼今天說錯了) (10)法治概念20% 「法治」的字面涵義是依法統治,而因為「徒法不能以自行」,故所謂法治,即 「治者從法」、「依法統治」。其法為依自然法的精神,經人民代表同意通過的 保障人權的法,或分配並規範國家權力行使的國家根本大法。據《牛津法律大辭 典》,法治意指行政、立法、司法等機構要服從正義、道德等原則。而德國《布 洛克豪斯百科全書》認為其要素包括:頒佈限制國家權力的憲法、保障民眾權利 法院獨立等。所以,「法治」乃從人的尊嚴出發,是市民皆吉要求執政者「依法 從政」以保障個人權力的意思,取代過去神權、血統認同之邏輯,一方面在人之 尊重,一方面基於人性缺陷的理解。天主教衰微後,自由城市形成,市民階級興 起,人們缺少傳統倫理情誼,以法律契約相結合,轉型為市民社會,誕生了個人 與權利等概念。新秩序 ─ liberty ,要求彼此遵守遊戲規則,自立自律,尊重個 人權利。人們承認法使得俗世社會實現秩序與進步,而不是宗教與道德。市民階級 為了維護此文明系統,期望有強而有力的統一國家,抵禦外侮、執行公權力。惟民 族王國興起後,為對抗封建專制,發展出法的概念。與之前不同的是,此為要求統 治者「依法統治」,是對公權力的制約,有人之尊重、人性尊嚴的意義。民主為人 治,有任意性、不穩定性、階級性,不免造成對少數的壓迫。所以法制用來制約民 主,對民意加以束縛。法治影響下的近代法律,使人達到心境的平靜狀態! (11)英國20% (12)美國20% (13)法國20% (14)德國20% 德國   德國受羅馬法影響,也擷取羅馬法律文化,將習慣法"法典化"。並以理性主義,創造 了近代六法體系。這種發展,實質為德國帶來災害,影響自然法與實證法之對比論爭。   實在法是法的體系,具實定性。而自然法是法的理念,即法律是法的概念的現實化。 德國實證主義者將自然法學從法學領域中驅逐。法律實證主義者反對以形而上學的思辯方 式及其尋求終極原理的做法;也反對法理學家試圖辨識和闡釋超越現行法律制度之經驗現 實外的法理的任何企圖。   德國實踐以法實證主義法學之實定法為工具。但由於德國將自然法驅逐,所以最後人 民意志成為最高性,民主取代了自然法。   其中德國威瑪憲法,被視為最民主、對人權保障最完善的憲法,但由於實證法及民主 的信仰,不能防阻希特勒以民主方式侵害法治、人權。所以戰後,西德基本法對此有所修 正,而有所謂?防衛性民主?條款,預防"自由民主"憲政體制被"民主"所破壞。   今日歐美所謂民主,並不是原意"民主",而是自由主義式的民主,為"弱民主"。憲政 與民主之間的張力,是有其必要性。 (15)文官中立15% 「行政中立」是英國發展出來對政府制衡的一種制度。英國的內閣制政府同時掌握了行政 、立法,從決策到執行都是執政黨一手包辦,因此執政黨要負起一切責任,因此英國的政 治被稱為「責任政治」,甚至是「首相制」;而在野黨則會組成「影子內閣」,在國會中 監督批判執政黨,並等待民意轉向,再次獲得執政權。這是英國特殊的「政黨政治」型態 。在這種特殊型態下,文官的行政中立是必要的配套措施。所謂的「行政中立」指的是文 官應該以「公平的」、「去政治化的」態度和專業來行使其職權。所謂「公平」就是以相 同的態度服務不同政府,不管哪一黨當選,文官都應該以專業的及國家、人民長遠利益的 立場來對首長提出行政上的建議,政策決定後要屏除自己的立場,為政策辯護並努力實踐 ,此外文官也應該站在首長的立場未他的利益做最大的考量。至於「去政治化」則是指文 官不可以從事政治活動,應該避免介入選舉活動,在選舉期間要與兩黨保持距離,此外文 官在選舉結果揭曉前應替兩黨各準備一份配合他們政治理念的政策計畫書備用,等執政黨 上任之後,再盡全力效忠他。 (16)civil disobedience15% (17)Clear and Present Danger15% (18)New York Time co. v. Sullivan. (1964)以及Gertz v. Welch (1974) 40% 還有誰能解釋一下最後一題是什麼意思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2.184

01/09 23:10,
<(_ _)> 為對共筆制度的失敬道歉<(_ _)>
01/09 23:10
※ 編輯: aikg 來自: 140.112.242.184 (01/09 23:1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1.64
文章代碼(AID): #17XEaHXY (NTUdent96)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XEaHXY (NTUdent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