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我想知道妳們當心理師的心態

看板PSY作者 (gutten mogen)時間12年前 (2012/07/12 14:14), 編輯推噓3(304)
留言7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引述《totoplatypus (I love unicorn)》之銘言: : ---------------------------------------------------------------------------- : 我是個精神科病人 有在做心理諮商 你已經在固定參與心理諮商的工作過程的話 請別客氣 把你的疑問對你的諮商師提出 : 當然 這是你們的專業 : 我知道每個行業或領域都有其規則存在 : 就像排隊需要掛號一樣 : 我的疑問是 你們念心輔或在碩士班再念三年 : 辛辛苦苦的考到諮商師執照 只是把它當成一個需要執照的工作 : 還是真的想幫助我們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是 在一個病人跟你們求救時 : 只因他不是你們的個案 還是原本諮商的時間還沒到 : 我看著一屋子的也許是心理師 也許是社工師 : 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幫我 當我明確的說 我想死 : 卻選擇見死不救 我不懂 這個工作對你們到底只是工作 : 還是你們真的是想幫人 失去一個個案對你們來說 : 到底有什麼感覺?? 希望你們有人願意回答我的疑問 : 我真的不是來你們板上討戰的 只是一個精神病人深切的疑問 以下我的回答並非針對你個人 而是出於說明的立場 你不是來討戰的 我也不是來戰你或任何人的:) 想幫人 該怎麼幫? 是不是求助的人要什麼就給什麼? 還是得思考怎麼作才是真正為對方好? 我並不清楚你去了哪個機構 如果在機構裡面 已經有固定的心理師跟你一起工作的話 其他人 就算心裡再想幫你 也不應該隨意出手 為什麼呢? 說真的 如果只是提供你一個程度的關心跟支持 並不困難 在服務業或業務員的領域 也算是基本訓練 但是專業的助人工作者 必須考量得更多一些 "這麼作真的是為你好嗎?" 一般機構都有保密原則 所以其他工作者 應該都不清楚你的狀況 如果出於一時的念頭而關心你 是否可能導致: 你覺得受到幫助了 而影響了你跟目前的工作者的關係呢? 比方說 可能會讓你覺得 目前的工作者不夠關心你? 現在來幫你的這位比較懂你?比較貼心溫暖? (實際上如果他剛接觸你 他不太可能比較懂你) 當然 若機構允許的話 你可能有選擇是否要更換工作者的自由 但是你之前已經花了一定的時間跟心力 又要再重頭開始嗎? 諮商是助人工作 要對你有幫助才是助人工作 讓你一直在機構裡面花很多時間 嘗試不同的口味 對你真的是有幫助嗎? 還是早日讓你能夠不再需要到機構求助比較重要呢? 很多時候 我很想給眼前的人一些安慰 但是我得忍住 舉例而言 很多直昇機家長 隨意滿足小孩一切的需求 結果小孩能學到獨立嗎? 還是小孩太滿意了 變得無法離開父母的照顧了? 當你在那個機構裡表示了你的需求跟想法之後 也許在你看來 他們選擇了見死不救 不過...你是否有注意到 他們沒有去報警 叫消防隊 叫管理員 或驚慌失措的逃離現場呢? 在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時候 他們不是沒有感受到你的存在 相反地 他們得要求自己不要失控 要在你面前保持冷靜跟理性 要以你的需求 而不是他們的需求為優先考量 失去一個個案 每個人的感覺也許因人而異 我只能說 就像眼前有自己很想實現的理想 也得到了機會 可是硬生生失敗 破滅 ...然後我知道以後還會遇到n次 不能不趕快站起來 面對下一個 我主要是想說明 為什麼諮商師 社工師 不能隨意給你幫助 是因為不希望 也不該給你目前諮商過程的進展帶來干擾 這是我的版本的回答 當然如一開始所提 你可以把你原來的問題拿去跟諮商師討論 不過...這真的是你需要的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2.123.91

07/12 19:21, , 1F
把這問題提出來跟您的諮商師討論是很重要的
07/12 19:21, 1F

07/12 19:21, , 2F
你們一方面可以談談您自己對於「諮商師」角色的期待
07/12 19:21, 2F

07/12 19:21, , 3F
一方面也可以思考在緊急時刻您還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
07/12 19:21, 3F

07/12 20:06, , 4F
我好喜歡你們的回應,讓現在正在實習的我了解過度設想不是
07/12 20:06, 4F

07/12 20:07, , 5F
幫助個案最好的方式,我今天也正好在實習上碰到這樣的困難
07/12 20:07, 5F

07/13 22:29, , 6F
好棒的回應 收穫很多
07/13 22:29, 6F

07/13 23:40, , 7F
我推這篇
07/13 23:40, 7F
文章代碼(AID): #1F_cj1_1 (PS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_cj1_1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