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人文] 眷村一景

看板PhotoCritic作者 (午夜遊園地)時間17年前 (2007/02/05 17:30),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11 (看更多)
※ 引述《echo (KEEP WALKING)》之銘言: : ㄟ...藉這個機會講講自己看作品的心得。 : 多看作品,尤其多看大師的作品,看點評論,有助於瞭解作品的價值。 : 瞭解他的價值之後,通常要仿造同樣的畫面,並不是太難。只是當一般人 : 看到同樣氛圍的畫面的時候,不見得會按下快門~ 這純粹是心眼的功夫; : 這個心眼的功夫,就來自於多觀察,多看好的作品 (拜託~ 無名的網路 : 相簿少看~ Dxxxxx, Photoshit 少看~)。 咳咳咳... 好啦,我會盡快搬離無名的... : 曾經我問過一位版上作品的作者,前陣子放上來拍廟裡的;大家都知道 : 到了廟裡會有哪些既定的模式。他想拍出不一樣的東西,這當然很好。 : 我給他的建議是: 先去廟裡走走。不要帶相機,多去廟裡走走,先用 : 你的眼睛去觀察;你要的元素,在這裡有沒有。在菜市場裡要拍出優雅, : 不是不可能,但是有相當的難度;表現的不好,就成了硬凹。所以,寧可 : 先從比較簡單,比較具體的題目開始拍起,不要一開始就想著拍時空, : 歲月,拍一些不具像,不具體,或是純粹情緒的東西。情溢乎辭的作品, : 說穿了就是硬凹~ 就會出現:"我在作品裡感受不到你的情緒" 這樣的評語。 : 可以從比較具體的東西開始拍。比如把果汁機拍成太空梭 (有人真的辦到 : 過),把洋蔥的心拍成像岩石的紋路...等等的。這些是相對容易的東西。 : 等這些東西都看爛了 (不見得要拍爛),再來考慮也許可以拍些比較不具像 : 的東西,這樣比較容易成功。 恩,兩年前帶一堆學生去大稻埕。到了城隍廟:今天我們來拍城隍廟,唯一的限制, 就是,不可以讓觀看影像的人知道影像中的地點是哪裡?也不可以讓觀者知道是一座 廟。但是,成功者幾兮... 要擺脫大腦的慣性宿粉難的,你這樣太為難大家囉! : 上面是引言,底下才是正文 ^^||b : 我自己在看照片的時候,通常會有幾個不同的標準;依據看到的作品內容來 : 判斷這樣的作品到底適合什麼樣的標準。先不管標準,講講看照片的一些 : 規則好了。這些規則不是絕對,一張真正的好照片其實有時候是種直覺。 : 1. 構圖: 畫面的構成,圖像的意義。 : : 2. 物件的隱喻 : : 3. 作品/想法 的新穎與否。 內容先省略,我說一下我的重點. 其實,這幾點已經是說到快要爛掉的重點了。為什麼說再多次也沒有成效呢? 因為,各位都太優秀了,太與眾不同了。所以都希望以短時間成為大師的方式 來凌駕他人,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如果口袋麥克麥克的話,就先入手機皇鏡皇 以優質的器材表現能力縮短與大師的差距。如果口袋跟我一樣乾乾癟癟的話, 就多找一點書來翻,以最新的觀念藝術風跟哲學藝術流來取得他人的尊崇。 跟我們現在社會的習氣一般:快、又有效... 至於,做這一件事當初的期望與快樂的感覺,都在不小心的捲入不斷的競爭之 下,變成另一片腦袋的戰場... : 上面三點是分別說明一張照片的構成元素。那在看待一幅比較嚴謹的作品的 : 時候,講究的是哪些東西? : 1. 作品的意義/主題的特殊性 : 這一點是很弔詭的,既然是一種感動,也是一種感受,既然發自己身的觀想, 就不應該去評斷主題的好壞。當然啦,如果急於要成名或是當大師的話,選對 主題是可以減少幾年的奮鬥。不過,要是沒幾斤重的話,消失的也頂快的! : 2. 表現手法。 : 這就更不用說了,誰管他蝦米手法?只要我們的美勞課還在要求小朋友話的像 的話(或是拿去上英文課)... 每次要上素描課,就聽到學生抱怨說:我不會畫啦,話的很醜... 之類的聲音 請問這樣的情形下,有誰會關心”手法”的問題? : 現在回過頭來講我貼的那組作品。 : 這組作品有些人感受到了一些東西,有些人只覺得頭昏腦脹,每個人的 : 感受不同。這組作品要呈現的東西,就是眷村。眷村的相關資料就不再 : 重複,直接講作品。 : 現在眷村給人的感受大半脫不了: 陳舊,殘破,髒亂,現代 (外省第二代) : 與保守 (榮民老伯們) 之間的衝擊。 : 1. 作品的意義部分: : 眷村這一兩年來還頗紅,畢竟這是台灣才有的一個文化印記。作者把這個 : 特別的"遺跡"記錄下來,這是他想做的事情。其實同時期很多人在拍, : 不管成果如何,其實都是一個記錄,也是功德一件~ ^^||b : 2. 表現手法部分: : 2.1. 物件的隱喻部分: : 這些照片中,作者其實很一五一十的把眷村裡面髒亂的東西,破舊的 : 東西,滿是亂塗鴉的牆面,都呈現出來。從當中其實很容易可以感受到 : 作者想講的"陳舊,殘破,骯髒,以及現代與保守的衝擊"。 : 2.2. 構圖的部分: : 這些作品大家可以稍微注意一下,其實作者有安排過畫面,去做出畫面 : 中的平衡。色彩的平衡,造型的平衡,左右色彩/色塊之間的平衡。 : 總體而言,作者想要呈現眷村的風貌,很成功的表現出上述的質地/感覺, : 同時,透過畫面中物件的配置或堆疊 (其實有些東西是作者自己去搬動的), : 讓畫面更能符合作者想要的"混亂"或是"對比"的意涵。另外就色彩平衡的 : 部分,看看這張: http://z.about.com/d/gonyc/1/0/h/F/moma-28.JPG
: 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沒錯,作者在某幾張中有用類似的方式呈現,運用 : 物件的顏色來做出類似連結中那張畫用顏料做出來的色彩線條/色塊。 : 經過這樣的解說,也許大家應該比較能夠看的懂這一組作品到底在作啥。 : 而這組作品當中,上面文章中所講的元素,其實都被運用的非常妥善。 : (如果我不講你也感應的到,那表示我正在班門弄斧~ 如果我講過你感受 : 到了,那是你悟性頗高~ 如果我講了你還是感受不到,那...那我砍掉 : 重練....XP) : 連結中的畫,作者我推文裡已經講了,Jackson Pollock 的作品,他是抽象 : 表現主義晚期的畫家,透過精確的計畫/計算,把單純的顏料,灑在畫布上, : 運用 色彩/色塊/線條 之間的相互關係,作出一些"感覺",很純粹感官的 : 東西。 : 而原來討論的這組作品的作者,是攝影新人獎得主。這組照片就我自己來看, : 是非常卓越的一組作品。把"主題的特殊性"跟"表現手法"都兼顧到,而且表現 : 的非常傑出的上乘之作。 之前,我跟那一組作品的作者討論的時候提到的還有 William de Kunning. 我們站在一個奇怪的分界線上,作品不稱後現代跟超現實就好像是老梗了, 跟不上時代了?問題是,你在後誰的現代?超誰的現實?似懂非懂的先說了 再說。創作歸創作,評論的歸評論。幹麼自己做東西還要身兼哲學家+偉大 藝評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2.85.100

02/05 17:35, , 1F
還有 John Divola..:P
02/05 17:35, 1F
文章代碼(AID): #15nlapcY (PhotoCrit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5nlapcY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