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第一次北伐與子午谷之謀

看板SAN作者時間17年前 (2007/05/01 04: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23 (看更多)
※ 引述《boman.bbs@ptt.cc (暴 民)》之銘言: > On 30 Apr 2007 15:46:31 GMT, nirvanaa@kkcity.com.tw (hoho) wrote: > >插個花,我覺得暴民三國念那麼多年,到了今天才承認諸葛亮有軍事能力,只是應變將略 > >被懷疑,實在有點匪夷所思 > 你忘記了自開始我已經說諸葛亮是稱職將領,只是以這樣的本領 > 不足率領蜀軍北伐。 你一開始沒有說是稱職將領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當時代不管是誰主導北伐都只能靠天來打倒魏國,這是基本國力的問題,還有 軍政體制建立的時機問題 歷史上光靠一個人來打倒比自己強數倍國力、將才也是數倍、兵源也是數倍...的人才 ,有這種人嗎? 有的話,那就是屬一屬二天才,也許諸葛亮不是這種神奇的天才 你總不能把所有客觀因素全部推卸給諸葛亮ㄧ個人 諸葛亮能把蜀國帶領到可以北伐的地步,已經展現其政治才幹;他的治軍能力還有他推演 八陣訓練出來的士兵的戰鬥力也是史上有記載 諸葛亮已經在主客觀上把所能夠縮小的差距縮到最小,當時代誰能做到呢? 孫吳的陸遜也是當代政軍長才,可是他完全不認為孫吳北伐能佔到任何便宜 更何況孫吳還比蜀國強、資源多呢;在客觀上,兩國本來就無與北方爭高下的本錢 > >我記得幾個月前你說諸葛亮只是個"管行政的""當時劉備之下肯定能找到能力頂替他的 > >,只是"史料未載",不代表沒有" 這些論點你還記得吧? > 是說劉備一直都不缺乏這樣的人才。 當時代沒有所謂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 治軍、軍陣演練、保國政策、緩和內部衝突、推展經濟務農、制定律法、連弩等軍事科技 發展、被誇讚為天下奇才的軍營部署、大軍北伐大國五次仍能保小國的軍政力量、後勤補 給使軍糧充足的才幹..... 當時代能有諸葛亮樣樣出色的全才者,你說有幾個? > >還有兩個月前單單只是為了"諸葛亮有無帶兵援成都,並且"分兵平諸郡"",強辯了一段時 > >間,你還記得嗎? > 諸葛亮沒有率兵經驗也是事實。 三國誌明明記載諸葛亮分兵派趙雲朔江而上.... 如果諸葛亮只是跟班或補給,他有指揮調度軍隊的權力嗎? 更何況,沒有帶兵經驗,卻能如此帶領蜀國強大蜀國軍隊實力,這不也是ㄧ種才能表現嗎 > >現在為了成就你的子五谷奇謀,卻又開始承認諸葛亮有某些軍事能力,除了應變將略之外 > >,那麼這又算是什麼歷史研究方法呢? > >如果只是想證明根本沒發生過的子五谷奇謀而變來變去的話,那我建議你去看書好了 > >"諸葛武侯的素養與戰略",這本書是前台灣空軍與陸軍軍官學校教授寫的,如果你想 > >以有軍事背景的作家來看歷史你可以去看那本 > 你有去過我的網頁,如果你看過這書的話也應該發現網頁中有兩幅 > 地圖有點眼熟,正是來自這書。 > 如果你有看到袁宙宗先生的簡歷的話(就在封面背後),你會知道 > 他是中文系畢業,在空軍和陸軍官校應該是教文史,除了在軍校教 > 書外並沒有什麼軍事背景。作為擁葛派,至少都應該背一背李則芬 > 將軍的論文。 很可惜他的書我聽說已經絕版,我從未有機會看李則分的書 > >實際上出兵攏右,本來就是比較合宜的戰略,以第一次北伐來講,諸葛亮敗在任用 > >錯守將,不然他的戰略基本上是成功的 > >可是子五谷呢? 子五谷奇謀顯然忽略了許多的危險因素,比如說攻城戰,還有長安以西 > >的整個虛時狀況以當時的蜀漢根本不可能完全把握情報(連今天我們都要對於郭淮在哪裡 > >猜東猜西了,以當時蜀漢,又如何能得知長安以西的全部情況?) > 你一定忘記有探子,而且蜀漢本來就不少關中和隴右人。 > >如我們回歸到當時情況,以軍事觀點來看歷史 > >"應變將略不足"所謂"應變",乃是對於第二次北伐及之後的戰略而言,當失去了第一次 > >北伐的優勢之後,你才有"應變"的需要,難道不是嗎? > 行軍打仗是自開始就需要應變將略,不用讀兵法都應該知道這個道 > 理。 應變將略也只是戰爭的其中一個條件,而非全部條件,陳壽該記載也是以疑問句作結尾, 我想並不能解釋為失敗主因,實際上在客觀因素之下,蜀國能變的可能根本是零 否則為什麼千年來永遠只有"子五谷"這件事情可以用來打擊諸葛亮呢? 因為任何軍事、歷史學家,都無法再使廖中找到任何一絲蜀國可以運用戰術打敗並且吞 魏國土、同時壯大蜀國的可能性 簡單的說,千年來任何軍事長才,都無法為魏蜀相爭這盤棋,找到任何讓屬國制勝的ㄧ 步棋子,難道不是這樣嗎? 所以才ㄧ直用子五谷奇謀來抗辯,實際上ㄧ次北伐敗在用人錯誤,而非戰略錯誤 而所謂應變將略在二次北伐之後的情勢,實際上沒有任何軍事家與史家能夠對當時蜀國 困境做出合理的解題答案 這就意味著,所謂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背後也隱藏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根本無法做大局面 的改變,況且諸葛亮死得早! 難道你認為只要一個將領,就可以讓任何弱國都併吞強國嗎? 若是如此,歷史就不是這樣寫出來的,魏國畢竟不是沒有將才的國家,我沒看過ㄧ個國家 是對方數倍強大,同時有明君在位,手下兵多將廣,卻要被弱國以ㄧ將之力,隻手遮天 ,大大地打擊潰敗的 > >至於長安攻城戰到底會不會成功,成功會如何,失敗會如何,只能用臆測的,不是嗎? > >如果以客觀兵力來說,長安攻城戰風險比隴右攻佔大,這點絕對錯不了的 > 有本能的人攻城也可以攻得很輕松,如曾是陸抗大本營的樂鄉城應 > 該很難攻吧,結果杜預用了八百人一天就攻下。 杜預似乎是尾隨孫歆敗兵進入城中,而非攻城戰,與魏延攻長安不可套用之,難道不是嗎? 且史料記載杜預用兵,似乎不似魏延,杜預以計聞名,魏延以率兵擊破敵陣為強 當然歷史沒有給魏延調兵遣將的指揮機會,但從此點亦可看出魏延並非戰術指揮的能者, 否則史料ㄧ定會大加記載 > >如果以戰後的規劃管理來說,單獨管理隴右,當然需要的人力物力兵力,會比一次佔領長 > >安以西容易,難道不是嗎? > 你沒有看前面的討論?不看討論,拿份地圖看看也好知道大概。 什麼大概,你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請勿以為別人都能讀你心事,請學會表達的 基本能力連為文都不能清楚表達,更何況是與人談話呢? 能做到與人聊天嗎? > >如果以戰後風險來說,佔隴右據點而守,比較起攻長安,ㄧ方面要應付前線攻防戰的軍力 > >需求,另ㄧ方面又要分兵長安以西廣泛地區,同時還要防範新佔之地在缺乏足夠兵力(調去 > >前線+分散各點的兵力)的情況下,有叛變之可能,同時又沒有考慮到郭淮這個將領,同時 > >又在戰事頻仍之下,無力考量新佔之地的民心歸順等問題,你覺得這樣子的風險還是比佔 > >領隴右大嗎? > 你打隴右時,不要忘記還有涼州魏軍,涼州入隴右你沒有天險可擋 > ,隴右入關中,前面有高山有高原。守隴右要用的兵沒有比守長安 > 少,又不能屏障漢中不受關中威脅。 那你說的又好了,連隴右你都說得那麼困難,你長安以西皆平,更不可能 守長安用的兵當然比分兵來得少,然而以下已經講過好幾次的: 1.長安攻城戰? 先拿下再說吧 2.長安以西皆平? 有這麼好康的嗎? 除非長安以西根本無人管,否則如何皆平? 當然得派軍力去攻打,如果你要先下長安再打西部,以蜀國國力做得到嗎? 你之前在提的鄧艾、杜預等戰爭,都是魏強而對手已經進入統治出現問題的情況 如果說在當時魏國內部統治管理也出現很大的問題,我想諸葛亮絕對贊成你魏延出兵長安 > >這種事情是沒有主觀的"絕對"的,但是卻有客觀的"相對" > >相較之下,隴右和長安何者是比較穩定的選擇,我想從客觀條件來看是很明顯的 > >如果你要說打戰本來就沒有ㄧ定會贏這類的話,但是我們也沒必要特意選擇情報和風險 > >等等把握性都比較低的計策不是嗎? > 長安在這兩方面並沒有比隴右高,戰略價值和對縮短防線方面更遠 > 勝隴右。 戰略價值當然高,可是要下長安,就得下長安以西,你不要忘記長安以西也是魏國屬地 從史料上,就如你說郭淮在西,還有史料記載陳倉等等都有軍隊部署,雖然記載並不 詳細,但是可以知道魏國西部雖不是防衛重心,但是仍然是有部署防衛軍力的 史料根本無法證實長安平,西部即平,毫無反抗能力(當然反之亦然,這是史料缺載) 史料更無法解釋為什麼長安攻城戰魏軍佔優勢之下有必敗的跡象,這點也解釋過很多次 史料並未記載魏延對陣敵軍的時候用計取勝(反倒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諸葛亮,還曾經 在北伐時來個聲東擊西,因而能割上卦之糧因糧於敵;以及正確地點埋伏兵斬王雙、射 張郃等用計取勝,而非直來直往,拘泥ㄧ格) 既然史料並未記載魏延屬於用計取勝的將領,我們假設其為善用前鋒部隊的猛將,實在 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差錯,以其戰爭方法,必然會以威嚇,或著攻城為主(魏延攻城對敵之 法可能如關羽,但絕對不會是像鄧艾用計引諸葛出;或著杜預埋伏兵隨愚蠢的歆軍而入城 ,魏延根本不是屬於那類的將領,但我不是說他沒有領兵打戰才幹,只是將領各有其才幹 之別,有的善於前鋒作戰,有的善於迂迴用計取勝,然而這些都只是屬於"戰術"範疇, 而不是"要選隴右還是長安、以及後續規劃目標等"的戰略範疇) 若夏侯佔劣勢而逃也罷,然而顯然並非如此,城內有兵(魏延情報不明,然而從史料記載 魏明帝坐陣長安來看,可以隻到長安成並非與首都失繫的廢城,實際上長安乃古之大城 ,又與洛陽相鄰,怎可能荒廢?),又可以聚城而守,對手五千兵力,攻城戰何懼之有? -- ┌─────KKCITY─────┐  線上音樂新震撼   bbs.kkcity.com.tw ^_^ / 隨選隨播免等待 KKBOX ^_^ / └──From:122.124.70.162 ──┘   http://www.kkbox.com.tw   --
文章代碼(AID): #16Dai000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Dai000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