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論諸葛

看板SAN作者 (爵士不要交易我)時間16年前 (2008/11/26 23:08), 編輯推噓6(605)
留言11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 (看更多)
這篇好像不小心被版主砍掉了,所以再PO一次 如有違規,盼請告知 說考證太過誇張,只不過翻找網路各家之言 輾轉從史書找尋判斷佐證 近來網路陰謀論史之說實在太多 還有疑似子虛烏有之言(如無當飛軍) 此帖針對武侯北伐有損蜀國國力之說提出討論 有所闕漏,歡迎指教 首先陳壽於武侯北伐前對蜀國國力有段形容: 其 秋 悉 平 . 軍 資 所 出 , 國 以 富 饒 三國志注,史家袁准(即袁子)亦有提到: 袁 子 曰 : 小 國 賢 才 少 , 故 欲 其 尊 嚴 也 . 亮 之 治 蜀 , 田 疇 辟 , 倉 廩 實 , 器 械 利 , 蓄 積 饒 , 朝 會 不 華 , 路 無 醉 人 . 這兩項大已奠定武侯治下蜀國,其國力不因連年北伐 而有巨大損折,為此我收集三國志裡蜀書相關資料 李恢傳:付出耕牛戰馬金銀犀革,於時費用不乏, 恢 身 往 撲 討 , 鉏 盡 惡 類 , 徙 其 豪 帥 于 成 都 , 賦 出 叟 ﹑ 濮 耕 牛 戰 馬 金 銀 犀 革 , 充 繼 軍 資 , 于 時 費 用 不 乏 .      張嶷傳有記載,在平定越巂郡(諸葛亮死後6年造)並在官三年,平定了三個小縣, 獲鹽鐵「器用周膳」 定 莋 ﹑ 臺 登 ﹑ 卑 水 三 縣 去 郡 三 百 餘 里 , 舊 出 鹽 鐵 及 漆 , 而 夷 徼 久 自 固 食 . 嶷 率 所 領 奪 取 , 署 長 吏 焉 . 嶷 之 到 定 莋 , 定 莋 率 豪 狼 岑 , 槃 木 王 舅 , 甚 為 蠻 夷 所 信 任 , 忿 嶷 自 侵 , 不 自 來 詣 . 嶷 使 壯 士 數 十 直 往 收 致 , 撻 而 殺 之 , 持 尸 還 種 , 厚 加 賞 賜 , 喻 以 狼 岑 之 惡 , 且 曰 : 「 無 得 妄 動 , 動 即 殄 矣 ! 」 種 類 咸 面 縛 謝 過 . 嶷 殺 牛 饗 宴 , 重 申 恩 信 , 遂 獲 鹽 鐵 , 器 用 周 贍 . 粗淺判斷,即便在後主的早期,甚至是中期,蜀漢都還沒什麼大的亂象,國家也非常的富 足,諸葛亮也是死後一段很長的時間才開始有顯著的衰退。 但這些史料不足已杜絕某些反亮派的言論 大體不出下面幾個論點 丞 相 諸 葛 亮 連 年 出 軍 , 調 發 諸 郡 , 多 不 相 救 , 乂 募 取 兵 五 千 人 詣 亮 , 慰 喻 檢 制 , 無 逃 竄 者----------<三國志 呂乂傳> 漢 晉 春 秋 曰 : 孫 休 時 , 珝 為 五 宮 中 郎 將 , 遣 至 蜀 求 馬 . 及 還 , 休 問 蜀 政 得 失 , 對 曰 : 「 主 闇 而 不 知 其 過 , 臣 下 容 身 以 求 免 罪 , 入 其 朝 不 聞 正 言 , 經 其 野 民 皆 菜 色 . 臣 聞 燕 雀 處 堂 , 子 母 相 樂 , 自 以 為 安 也 , 突 決 棟 焚 , 而 燕 雀 怡 然 不 知 禍 之 將 及 , 其 是 之 謂 乎 ! 」 上面兩段史料是反亮派最常拿來說武侯虛耗國力,大作文章的例子 首先我們先來看呂乂傳,這段事料其中類似文字見於<三國志關羽傳> 羽 之 出 軍 , 芳 ﹑ 仁 供 給 軍 資 , 不 悉 相 救 單從呂乂傳,我個人解讀是,這段文字在表彰呂乂此人的後勤能力高於其他官員,畢竟『 調 發 諸 郡 , 多 不 相 救』要延申為整個蜀國國力虛耗太過牽強,說明北伐戰事之際 ,後方軍資調度之緊迫較為可信。 曾看到有此一說:後來洛陽鬧飢荒,司馬懿輸送諸葛亮分兵屯田所得之粟五百萬斛至京師 接濟。以致於魏國百姓心懷感激,五百萬斛粟可供十萬蜀軍吃兩年。諸葛亮沒能給自己用 上,反而救了魏國人民! 小弟我去搜查卻無法佐證此說真假,但從前後時間和地域可略窺一二可能性: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青龍三年……關 東 饑 , 帝 運 長 安 粟 五 百 萬 斛 輸 於 京 師(按:帝為晉宣帝 司馬懿) 以上兩段皆從晉書而來,照時間推理,曹魏未聞屯田興農之舉,支應關東饑荒的稻穀,的 確有可能是諸葛亮於五丈原屯田的生產,此外晉書‧宣帝裡亦見「會亮病卒.....帝出兵 追之......獲其糧穀甚眾」記載 走筆至此,不禁暇想,若諸葛多兩年歲壽,五丈原屯兵對峙下,隔年曹魏關東饑荒 天下或許有變數之可能,蜀軍第五次北伐不是沒有機會 再來看看吳書裡的「...入 其 朝 不 聞 正 言 , 經 其 野 民 皆 菜 色 ...」 此段記載見於孫休問蜀政得失,而此時的蜀國已經是孔明死後的第25~30年,孫休在位時 間約(西元259~263),蜀亡於西元263年。孔明治國二十七年,他死後,所安排的佈局能再 維持超過他治國時間 我就不懂為何有些人就愛用這些邊角的文字,來擴大解釋成武侯北伐用兵,蜀漢加速滅亡 ,國內民怨沸騰的依據 以上是從個人列傳的言行做出判斷,那麼三國時的農產實況又是為何呢? 華陽國志卷三:「綿與雒各出稻稼,畝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 晉書卷四十七<傳玄傳>:「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 餘斛,水田收數十斛。」 由此判斷,當時北方水田能畝收數十斛.而當時廣漢,綿竹一帶稻稼能夠畝收三十至五十 斛,可見其為農業高產區.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 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的豐功偉績是分 不開的。 從<水經注>卷廿七<丐水上>孔明與其兄瑾的信可知,孔明在赤崖有駐軍屯田,而在其 進駐漢不久就興辦的 《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 戶口上:章武元年的二十萬戶,人口九十萬人;到了蜀國滅亡的那一年增加到二十八萬戶 ,人口也增至九十四萬人。(詳《晉書‧地理志》曰:劉備稱帝,約有戶口二十萬,人口 九十萬。《三國志‧劉禪傳》注引王隱《蜀記》曰:蜀滅時,約有戶口二十八萬,人口九 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 觀諸葛亮、姜維連年北伐,若非早期諸葛奠定蜀漢內政基礎,加上蜀魏交戰又大多勝多敗 少,戰損較魏為輕,不可能還能讓人口呈現正向成長 小弟在整裡各家之言時,亦察覺某個延伸出來的爭點,那就是不知是否兩岸風氣使然,常 見有人拿出諸葛亮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是一種「阻礙統一,勞役百姓」之思維 拿現在觀點去指摘古人行事之不是,真是怪哉 難道照這種邏輯,日本侵華,我中華兒女應該不要抵抗 袁崇煥也該早早投降大清,免於百姓受腐敗明朝統治? 倘若數百世紀後,人類歸於一統 日後子孫豈不笑我今日主權國家彼此分裂爭戰? 歷史朝代本有分分合合,但後輩我們 不能用『今日的政治正確』去非議『過去歷史人物』 綜觀諸葛亮北伐治蜀之舉,陳壽三國志評: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 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 即使連年北伐,亦未見顯著民怨,百姓對武侯的感受亦可見 殷芸《小說》:桓宣武征蜀, 猶見諸葛亮時小吏, 年百餘歲. 桓問: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答曰:葛公在時, 亦不覺異, 自公歿後, 不見其比. ──意思是說,諸葛丞相活著時,不覺得他有什麼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等到諸葛丞相死 後,到現在沒看過誰比得上他。 《詩筏 永新賀貽孫子翼父著 族弟 雲黼補庵父訂》:諸葛武侯老吏謂桓溫曰:「諸葛 公無他長,但事事停當而已。」 過去蜀漢人民都沒意見了,今日後人還說什麼嘴? 至於武侯其它非議,代日後撰述,最後引一句近代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名言來做結: 『孔明是忠臣、儒臣、兵家、政治家、外交家,博文以為華夏3000年集此五種資格於一身 者,孔明之後唯中堂爾』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bcaeriro/3/1311027851/20081105092920/ 看到作家對自己作品的講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68.52

11/26 23:19, , 1F
11/26 23:19, 1F

11/26 23:27, , 2F
在這沒有人說過它治國不好, 只有說他非將之材而已.
11/26 23:27, 2F
網路之大,非難武侯治國、用人、奪權之文何其多 貼一篇凌雲雕龍的文,個人覺得陳述李嚴和諸葛的關係還蠻詳盡 http://www.langya.org/bbs/showthread.php?t=31805

11/26 23:32, , 3F
戰吧戰吧!用水漫金山的戰文對抗源源不絕的轉信淫文!不亦可
11/26 23:32, 3F

11/26 23:32, , 4F
乎!?
11/26 23:32, 4F
※ 編輯: Kiri1enko 來自: 61.229.68.52 (11/26 23:37)

11/26 23:48, , 5F
哦哦 L大出來了呢^^
11/26 23:48, 5F

11/27 06:59, , 6F
這邊也有諸葛亮奪權之文,你就好好的看吧.
11/27 06:59, 6F

11/27 11:22, , 7F
大推
11/27 11:22, 7F

11/27 23:02, , 8F
6次出兵侵略敵國卻一地不取的兵法大家 古今中外唯諸葛一人
11/27 23:02, 8F

11/28 00:27, , 9F
嘿,那四越巢湖不成的曹操呢?還是樓上要說曹操不是兵法
11/28 00:27, 9F

11/28 00:28, , 10F
大家?另外,只有五次北伐,請不要憑空多變一次出來
11/28 00:28, 10F

11/28 01:45, , 11F
個人認為陳壽對其評論還算中肯,戰略之變非其所長....
11/28 01:45, 11F
文章代碼(AID): #19BMPlkD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BMPlkD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