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語言與文字

看板TW-language作者 (NA)時間19年前 (2005/06/04 20:3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文字的基本功能就是把語言由聽覺的形式, 轉碼成為視覺的形式. 不論採取什麼策略來設計視覺的符號, 都必須能轉譯回聽覺的語言原來的形式.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所有的文字都是表音的. 一般的書上所說的表音或表意或表形, 都是指設計符號的策略, 也就是說文字的符號如何轉譯語言. 不論語言怎麼轉譯成文字, 如果文字中沒有包含語音的訊息, 就不能再準確無誤的轉譯回聲音形式的語言. 假如看到"日"這個符號, 我們都知道是太陽的意思, 那這個符號就是文字嗎? 如果A看到這個符號說"ㄊㄞˋㄧㄤˊ" B看到這個符號說"ㄖˋㄊㄡ˙" C看到這個符號說"ㄖˋ" D看到這個符號說"ㄧˊㄍㄜ˙ㄊㄞˋㄧㄤˊ" 而我們都認為沒錯,可以接受, 那麼"日"就不是文字,而只是符號. 就這個符號所表達的意義來看, ABCD講的有什麼不對嗎? 當然都是對的, 只是一旦"日"成了文字, 就只有C是對的, 其他三個都是錯的. 這告訴我們, 文字跟其他視覺符號的根本差別, 就在於文字必須跟特定的語音形式聯系起來, 每個人看到同樣的文字符號, 必須能念出同樣的語音形式. 至於"日"這個符號究竟是表形還是表意還是表音, 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是設計符號的策略的問題, 而不是文字跟語言之間的問題. 如果借用傳統中國文字學的術語, 或許可以說: 如何設計符號是"造字"的問題, 文字跟語言之間的互譯是"用字"的問題. 我所謂表音才是基礎, 是在"用字"的層面上說的. 借用現成的文字系統來書寫其他的語言時, "用字"比"造字"的觀點更具有實際的意義. 在"用字"的層面上來說, 漢字當然也可以是表音的. 我們從小念一堆文言文, 應當對於"通假"或"假借"並不陌生. 這種現象其實就是脫離了字形的意義, 純粹拿漢字來當作表音的符號. 其他語言拿漢字去用的時候, 也都有純粹拿漢字來標音的做法, 如日語早期使用的萬葉假名,及後來的"音讀". 越南語使用的字喃,也有"音讀"的做法. 台語的文字傳統中, 例如民間的歌仔冊, "講(kong2)"一律寫成"廣", 純粹就是拿漢字來標音. 這種純粹標音的做法, 除了傷害對漢字文化想像的感情以外, 並不會造成轉譯回語音形式的困難. 反而是"訓讀"的辦法容易造成困擾. 但是訓讀卻是比較合乎一般受過教育的人對漢字的想像.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做一個實驗, 先把一篇台語羅馬字的文本轉寫成漢字, 也許可以用不同的選字標準寫成不同版本. 再請別人把漢字的文本轉寫成羅馬字,或是念出來. 拿後面的結果(念出來的或是羅馬字) 跟原始的羅馬字文本來對照看看, 相信結果一定是很有趣的, 從裡面就可以看到使用漢字的問題會在哪裡? 上面的討論是從文字的功能或工具性來看. 不過如果我們認為,文字跟語言一樣, 不只是一種工具,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9.2 ※ 編輯: skylm 來自: 140.112.219.2 (06/04 22:07)

134.208.34.93 06/04, , 1F
文字學裡的假借,許多和字義脫不了關係
134.208.34.93 06/04, 1F
文章代碼(AID): #12ePyDEo (TW-language)
文章代碼(AID): #12ePyDEo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