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教一些關於哲學的問題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時間11年前 (2012/12/19 00:32),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chronodl (世界就在我眼前)》之銘言: : 請問台灣最有名的本土哲學家是誰 : 他的哲學是唯心還是唯物 : 他受到那些哲學思想的影響 : 代表台灣的主流哲學是甚麼 唯心還是唯物 ....等等 : 台灣能否發展出像 西田哲學一樣的東西 : 影響台灣最大的西方哲學家是哪位 : 哲學的英文期刊有哪些 哪裡可以找到 : 謝謝啦~ Q:台灣最有名的本土哲學家是誰? A:要回到哲學流派去看 Q:代表台灣的主流哲學是甚麼? A: 1.主流的哲學派別是英美分析 包含: 應用倫理和心靈哲學 2.最有特色的是新儒家 這裡就有很多故事了 新儒家是清末民初的知識份子為了回應西方知識體系的衝擊做的轉型 2.1.拿西方哲學脈絡甦理中國思想 2.2.拿西方哲學架構切割中國思想, 並把零碎的元素放進西方哲學架構, 以便和西方哲學作對話 但是西方哲學派別和學術是不太承認這些東西, 處理中國思想的方式有: 英美分析: 社群主義(對立於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 分析哲學的架構處理中國思想 宗教(哈佛大學還哪間把中國思想當作東方宗教底下的一個分支在處理) 現象學: 跨文化哲學 士林哲學: 三知論(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這是啥, 之前在修士體驗營聽神父談過中國哲學 把他回歸到信仰那裡) 當代法國哲學: (我也不知道怎麼講, 可以翻翻余蓮的東西) 其他學門: 人類學: 宗教(上次聽過chinese228把儒家分成六種還啥的) 社會學: 宗教(韋伯的<<中國宗教:儒教與道教>>這本是代表作) 中文系: 一半的人認為是中國思想, 不認為那是哲學 非中國的其他國家: 漢學(日韓英法德美俄等等...皆有這個學門) 日本: 東京大學把中國哲學研究所改成中國思想研究所 ps: 我個人認為這裡應該用薩伊德解... 3.代表台灣本土的哲學還在研發中 是有可能作出類似新儒家的成績, 但是要時間和人力就是了 再者我也認為新儒家做的很爛(沒辦法和當代社會接軌) Q: 影響台灣最大的西方哲學家是哪位? A: 這我不知道 很有可能是杜威和實用主義那派吧 Q: 哲學的英文期刊有哪些 A: 一堆吧, 去找幾本翻譯書, 底下的參考資料就有英文期刊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7.196.171

12/19 00:42, , 1F
從台灣的哲學史中來談的話,胡適應該算得吧
12/19 00:42, 1F
胡適不算吧 他是清末民初中國的知識份子, 談的是清末民初以降中國現代化的中國哲學 而不是從台灣本土文化和歷史出發的台灣哲學 PS: 台灣的歷史就是一部外來殖民史阿

12/19 01:08, , 2F
這樣講也是,但台灣若以歷史而論,和中國不脫關係啊
12/19 01:08, 2F
韓國和越南甚至是日本都和儒家文化脫離不了關係 那麼他們可以從社會和文化發展出不同的哲學, 台灣為什麼就一定要被中國哲學收編? 再者, 思想是必須建立在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基礎才有可能發展的起來 就算是自然科學也不例外 但是, 新儒家在台灣發展的過程是直接從中國移植過來, 和台灣歷史和文化是斷裂的

12/19 01:34, , 3F
應該說! 他並沒有指明當代還是之前的啦XD
12/19 01:34, 3F

12/19 01:34, , 4F
我是認為當代的當然是幾乎和大陸脫離了發展關係
12/19 01:34, 4F

12/19 01:34, , 5F
但若說初期的話應該還是有的吧
12/19 01:34, 5F
我直接從歷史談好了 最早的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或許是別人, 反正是第一代的新儒家) 拿西方哲學史談論的脈絡的方式梳理中國思想, 讓他符合西方哲學系統 這個時間點在五四運動左右 當然, 中國知識份子談論中國思想現代化是早於這個時期 但是大量的討論也在甲午戰爭後 台灣變成日本殖民地是在1895年之後, 直到1905日本才鞏固對台灣的統治 五四運動的時間在1915~1926年 這期間的發展是沒太大關係的 而在1949年之後 台灣和中國又是不一樣的政權 中國對於中國哲學重視程度和處理方式和台港的新儒家差異甚大 PS: 可以看馮友蘭後期寫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冊》 直接拿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套用在中國思想上 從歷史而言台灣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是不太一樣的 我認為, 若是國民黨不來台灣, 那麼台灣是有機會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的哲學的 ※ 編輯: kuopohung 來自: 59.127.196.171 (12/19 02:17)

12/19 11:36, , 6F
原來如此!
12/19 11:36, 6F
文章代碼(AID): #1Gq9gNxV (W-Philosophy)
文章代碼(AID): #1Gq9gNxV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