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為何基督教國家遠強於其他國?

看板historia作者 (流浪者)時間7年前 (2016/08/28 04:44), 7年前編輯推噓1(107)
留言8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26 (看更多)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引述《reinherd (浣熊提督萊茵哈特)》之銘言: : 是歷史的必然 只要拉長到社會科學和歷史就知道了 1.科學本意 科學在拉丁文叫做求知求真 在德文叫做有系統知識, 舉凡歷史,哲學,神學等...皆屬之 在英文泛指自然科學 那請問有那個文化發展出得以抗衡西方知識體系的東西嗎? 沒有對吧。 漢文化的知識只是為了維持社會關係,而非求真。 2.啟蒙運動 人能夠單獨以理性的能力認識世界 漢文化有這精神嗎? 有依據此目的發展出知識論嗎? 也沒有對吧。 那這樣哪有發展出科學可能呢? 更遑論發展出社會科學可能呢? 在農業文化中漢文化運作方式帶有彈性 因此可以略勝世界其他文化 但在工業文化中,層次不同,實力差距不同 最弱工業文化依然打的贏農業文化

08/27 18:04,
這個人長期以來一直用很膚淺的功利論來評估東西文明
08/27 18:04

08/27 18:04,
還自以為自己是哲人咧 哈
08/27 18:04

08/27 18:06,
蘇格拉底所建立的哲學家的虛懷精神他完全背棄 學了一
08/27 18:06

08/27 18:06,
點哲學史的皮毛後就以為自己通曉真理 哈
08/27 18:06

08/27 18:11,
西方哲學很棒 那是因為西方哲學建立在自己毫無所知的
08/27 18:11

08/27 18:11,
謙虛傳統上,哲學家從不敢說自己通曉真理而其他人都是
08/27 18:11
複製 http://0rz.tw/a4UR1 中國文化可以開展出民主和科學 把康德當作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 儒家的OOXX...和康德的OOOXXX...相似,所以儒家也有能力開展出科學.... 儒釋道的東西抓一抓貼一貼對照康德的某些概念這樣 所以中國文化也可以開展出科學 ※ 編輯: kuopohung (36.237.35.218),

08/27 21:45,
現代人過分體系化與誇大柏拉圖哲學 把他無限上綱為一
08/27 21:45
stantheman: 切知識與的源頭 首先聲明個人對歷史版各位大師的博學多聞十分欽佩 個人不懂現代學院哲學及哲學史,只喜歡讀一些歷史讀物, 柏楊李敖黃仁宇唐德剛的完全可以 余英時何炳棣專業的有些吃力,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師友雜憶》 可以 《國史大綱》還可以《先秦諸子繫年》《古史地理論叢》就像天書了 哲學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有看完,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有大概看完 但我同意馮友蘭牟宗三說每個民族都有理性系統思維,所以我也講講自己讀 這些書的一點小心得: 我覺得早期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些人都有科學家哲學家兩種身分, 應該說早期哲學科學不分 天地一切學問皆是哲學,如現在博士學位都是 哲學博士 。像左丘明司馬遷自己或許沒意識到自己除了史學家,也是很好的文學家 但近代史賓沙諾之後,你可以說哲學是科學源頭並必然引領開出未來科學嗎? 每個近代科學家都有初步的哲學思維,受哲學影響但不表示近代學院的哲學開出科學, 只能說人都會受文化環境影響,愛因斯坦說自己受休姆影響 。 就像你說沒有歷史概念無法寫好的武俠小說,金庸沒有好的歷史概念可能寫出 射鵰英雄傳裡出現鰲拜,郭靖隨鐵木真圍攻維也納,但不能說歷史概念是 是武俠文學源頭沒有歷史概念必無法開出像《多情劍客無情劍》這樣的好小說。 就像玻爾或許受太極觀念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影響 但不能說老子開出波爾後來量子力學。 近現代的所謂哲學系,科學哲學我覺得反像是跟在科學家屁股背後 試圖整理一些通則或想批判科學,拼湊附和但根本無力所謂引領開出科學, 跟K大所說新儒家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中國科學未來發展絕非胡適、 李敖、 徐復觀、 牟宗三, 這些人文學者或哲學系傅柯、沙特、 海德格這些人坐井觀天戰得出來的, 葉企孫、 錢學森、 楊振寧、 郭台銘 、高錕、 張忠謀誰在理他們,根本無關好嗎! ,你在哲學系讀通了上古到近代個流派哲學想法,學好英德法語,改信了耶穌基督 ,再去學物理指考還是15分,去修普物, 量子力學保證還是被當掉, 高性能戰機 潛艇保證還是做不出來。錢學森不用學這些也可做出火箭人造衛星, 楊振寧不用理這些還是得諾貝爾獎。愛因斯坦沒讀休姆還是會成為偉大物理學家。 基本上近代社會就是科學引領技術生產方式改變,技術生產改變社會 結構型態,新社會型態促使哲學家思考及新社會科學的產生, 現代學院哲學系哲學家早就在後端,費曼楊振寧都有類似看法, 他們或許連柏拉圖著作都沒完整看過。 科學家當然受社會文化環境哲學影響, 但絕不受現代學院哲學系教授研究生影響。 陳省身 華羅庚丘成桐 都承認自己受封神榜金庸小說影響咧! 講那麼多其實想推薦一篇文章,當初貼在西哲版迴響不大, 史學版大師們學問遠勝西哲版,所以想聽聽各位史學師的卓見: 原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plendidsekai/posts/1037022523049038 史蒂芬?霍金:「哲學已死! 」 ——《大設計》 這篇人文教授的裝逼文太可笑了,「現今哲學變成主要都是人文在唸才奇怪」, 我知道的哲學大思想家,大多都是數學物理來的!而且最初哲學起源,就是希臘那些 我們今日稱為「科學家」的人,後來「分裂」後(物理數學生物等從哲學獨立出來), 「今日哲學早已非往日哲學」,現在成了某群「偽哲學家的高尚的庇護所」? 先說,我個人是「非常崇拜」哲學家的,但是限於羅素以前的哲學家,現代的哲學家 我以下稱為「已死哲學家」(當然也不是所有人,但是這種『已死現象』在東方尤其 嚴重)。今日哲學這個詞已經完全不是以前那個哲學了。 先上結論。我認為要學哲學,唯有透過學習科學的過程,而不是像考古學家,把大思想 家的書看過就是「哲學家」了。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你會發現就像堆積木,一層一層的 高塔建立起來,越走越高。在過程中,你還可以學到質疑到知識的本質,如因果關係的 本質(Delayed choice quantum eraser by Kim)、形式推理的極限(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真理的本質(Euclidean Geometry vs. non-Euclidean Geometry),這些才不是你看過幾本「科學家」的史書、結論就叫有「素養」了,重點在 你親自力行科學「過程」! 某些人動不動搬出你看過Descarte唯心主義,所以blablabla 怎樣,只是顯得「你真的太有素養了」。你可以看出這些沒有受過科學的訓練「已死哲學 家」,研究得出的結論,幾乎都是bullshit,「你幾乎都可以加一個Negation, 然後結論亦為真」。因為他們只是站在平地思想,誒,時間是什麼啊?空間是什麼啊? 邏輯的極限是什麼啊?道德是什麼啊?而科學則透過縝密的思想,在「過程」中踩著前 人蓋的一磚一瓦往上逐塔登天,走錯了再謙虛地全部再打掉重蓋(Newtonian -> Einstein +Quantum),重新拔地而起,站得更高更遠,在高空想像,檢視自己的方法論, 知識的極限。絕非在平地想像。所以已死哲學家講好聽點說, 「啊,形上學的問題我們哲學不討論了,因為給物理學接手了!」 但講難聽一點,就是你們今日的哲學跟本已死,只能不斷被科學擠壓。生命、意識 不好意思有生物學家。邏輯、語言學?不好意思有數學家接手。 已死哲學家只能淪落到去探討科學還沒征服的領域,道德、正義啊等等很難model的, 已死者也是研究出很多很多沒有用的model啦,不過有發碖文有KPI點數 :) 像是討論意識?我敢打賭「現代」哲學家永遠也不會給出任何貢獻(至今的確是), 未來的突破也絕對會落在「生物學家、量子腦動力學家、計算機邏輯、機器學習學家」, 而絕非在「平地」空想的現代哲學家!這些人沒有一個一脈相承的體系,大家都站在「 平地」想101樓外的問題,你覺得會有進展嗎!一部分人在蓋一樓,另一部分人在拆你 後牆。現代哲學的落後是必然的! 舉例一下哲學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們,隨便扯都是今日的「物理學家、數學家」! 康德(Kant)、=>物理 龐加萊(Poincare) =>數學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數學 柏拉圖(Plato)、=>數學 笛卡兒(Descarte)、=>數學 哥德爾(Godel)、=>數學 羅素(Russel)、=>數學 萊布尼茨(Leibniz),etc。 =>數學 甚至史賓諾沙(Spinoza)好了,他的《倫理學》就是模仿數學幾何之父, 歐幾里德的Euclid's Element寫的,因為他非常崇拜Euclids, 瞭解到Axioms(歐幾里德稱為: Postulate) + Logic在任何知識領域的重要性! 這些哲學家是自己空想嗎?不是。每個都是在搞科學的研究「過程」中, 走到極限時的思考,而不是說,阿我看過好多前人的思想史, 我就好厲害喔的某些「現代已死裝逼哲學家」。 ================================================ 舉例好了,沒證據沒真相(Wiki): 康德在大學裡面很快對自然科學產生濃厚興趣,同時學習了哲學、物理和數學。 邏輯與形上學教授馬丁·克努岑向他介紹萊布尼茨和牛頓的學說。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上學、生物學、動物學、邏輯學等。 勒內·笛卡兒,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 解析幾何之父。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跟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 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 上面人名你可以一個一個wiki,我敢保證「每個都是科學出生」! ================================================ 在我的標準看來,這位教授研究的根本不是哲學!好啦只是已死的哲學。 「價值論、運動倫理學、流行文化研究,以及宗教經驗分析」 (看你怎麼定義「哲學」了,反正在我看來今日的哲學系好大部分都該歸屬人文社會, 你要定義廣一點,甚至全知識都是哲學。) 回去你的人文社會,「別仗著哲學之名裝逼!」「別仗著哲學之名裝逼!」「別仗著哲學 之名裝逼!」 讓我們回顧,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思維 (在此要感謝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們,讓已死哲學家們有了工作, 忙於給予各種理論他們偉大的『哲學詮釋』), 愛因斯坦(相對概念)、 量子力學(地域實在論vs不確定性,測不準原理)、 形式邏輯不完備定理(知識的極限?)、 對稱性(諾特定理、Supersymmetry) 科學裡面處處是哲學, 現在讓我看看,「已死哲學家」搞出什麼?什麼都沒有! 只有「仗著哲學之名裝逼!」 今日哲學這名字,早已非往日哲學(當然哲學系的人可以辯很多研究 都由物理學家數學家接手、哲學已轉往研究其他方面),但我就要說, 我根本不承認你們是哲學家,你們研究的根本不是!哲學已死! 有些搞人文社會仗哲學之名的,連二階邏輯都不懂的,談何哲學! 21世紀最偉大的哲學絕對不會來自於這些人的研究,我敢保證一定來自於科學某 條分支(數學、物理、計算機、生物....),然後等發現(發明)以後, 又有些人要開始胡亂「解釋」了,不是說解釋不重要,而是用不著外行來解釋! 站在平地的人們怎們懂高塔中人的發現!塔中人自有解釋,不需要外行人的指指點點! 我想就是這一點惹火了一大票近代物理學家,導致近代物理學家從費曼開始幾乎都是 反哲學。就像20世紀,不曉得多少外行的已死哲學家,老是要把量子力學詮釋拿來扯 自己偉大的哲學解釋,殊不知這些人扯的東西從來「沒有用途」、處處邏輯自相矛盾。 ================================================ 這篇分享的文中提到: 「哲學怪人(理工人)沒受過系統性的中西哲學史訓練」 =>我從不認為受過這些訓練就代表什麼。你把康德、柏拉圖、笛卡兒等思想看完,真 的思想就有受到訓練、比較「邏輯」一點、比較有「人文素養」?看看近代所有的 哲學思想,到底是人文貢獻多還是理工貢獻多?講難聽點就是考古。 「台灣還有很多重要的理工人也都有類似的問題。他們以為自己可以跨出原有的 專業領域,對人文社會世界提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請告訴我你們提出什麼model是「有效的」,把「相關係數高」當作「因果性」 的各種定性研究?(我在清大修過無數人文通適,看到最常見的毛病)既然你們的 model都沒效,為什麼不能批評?中國人講的:you can you up!如果你提出的model 真的那麼「有效」,怎麼沒人用?提出無限種models可以fit到歷史上,卻不能預測未 來,有用嗎? ================================================ 最後分享一些費曼(Feynman)對哲學的看法: "The philosophers who are always on the outside making stupid remarks will be able to close in(靠上前來), because we cannot push them away by saying, "If you were right we would be able to guess all the rest of the laws," because when the laws are all there(大一統理論) they will have an explanation for them." -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我發現這是我出生以來,第一次聽到那麼多關於磚的天才的說法。後來, 就像所有典型的哲學家一般,場面一片混亂,好笑的是,在先前那麼多次的討論中 ,他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究竟像磚塊這類簡單物體是不是“本質物體”, 更不用說電子了!」-別鬧了,費曼先生 「昨天夜裡我們一起看斯賓諾莎寫的東西——那些最幼稚的推理!全是那些屬性啊, 物質啊,到處都是這些無意義的反复。我們開始發笑,哦,我們怎麼能這樣呢! 我們面前的可是偉大的哲學家,而我們竟然嘲笑他。因為我們找不到原諒他的理由! 與他同時代的有牛頓,有研究血液循環的哈維,這些掌握了分析法的人, 正在用分析的方法取得進步!但是你拿任何一個斯賓諾莎的命題, 再拿一個與之相反的命題,然後對照這個世界——你無法判斷哪一個正確。 他們確實令人敬畏,因為他們有勇氣去研究這些偉大的問題,但是假如你在這個問題 上不能有一點成就,你的這種勇氣就沒有什麼價值。」別鬧了,費曼先生 「不過是被一些唬人的名詞術語、複雜的語法修辭包裝著,令人開始讀時有些費解而已。 被我徹底破譯後,整個文章原形畢露,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別鬧了, 費曼先生最後推薦這本書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需求背景知識:高中物理) ,推薦原因懶得寫,自己上amazon看,別看Spinoza: http://www.amazon.com/The-Character-Physical-M…/…/0679601279 補充: Standford的這個哲學百科網站是我目前看到最棒的科學哲學百科 :) http://plato.stanford.edu/ 像是搜尋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的介紹,非常詳盡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goedel-incompleteness/ 備註:此文章的「哲學」不涵蓋東方老子孔孟哪些,以西方philosophy為標準。 ============================================================ 問題回應: 「怎麼不談政治哲學、倫理學?」 =>談各種哲學領域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哲學領域,這是wiki上的分類。 (正宗)核心:形上學/宇宙論、知識論、倫理學/價值論、邏輯學、美學。 (雜分支)分支:後設哲學、宗教哲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法律哲學、心靈哲學、 政治哲學。 首先核心除了美學和部分倫理學,其餘(4/5)已被科學全部接手。( 所以哲學為何還掛著哲學之名?科學才是哲學之轉世。)美學我想也不用說了, 倫理學最後講。 如果按照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 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 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 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 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 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既然介於科學和神學之間,你認為誰會比較有能力去思考這些問題呢? 是站在平地的某些偽哲學家,還是一步一步蓋塔登天的科學家呢? 所以近代的哲學思想幾乎都從科學來的,當偽哲學家還在平地思考時間是什麼時, 科學家已經想到時空一體了,已經發現非歐幾何了。所以我一再強調科學才是理解哲學 思想的正確道路。 美學呢?創作、美學太特殊了,甚至不應該被放進哲學,當然你要擴充哲學的定義我 也沒話說,但我看來這些只是人類創造的藝術品,今天可以是1+1=2,明天可以是1+1=3, 你硬要用方法論去研究,去解釋他,能搞出個什麼來?因為他根本就不是訴諸於理性的東 西,按照羅素的定義,可以直接排除。 其餘分支我想更沒什麼好說,幾乎「所有知識」你都可以給他後面掛個哲學。XX哲學。 相對論哲學解釋、設計哲學、生活哲學blablabla。政治哲學因此我不認為他有什麼, 應該算於社會學科之內。只要掛上哲學之名,跟人家講你在研究「哲學」,有沒有 感覺突然變得高大上許多? 再來討論「倫理學」,這分支如果不打掉用科學重練,我想還會再繼續原地踏步20世紀, 特別是東方孔孟那些,已完全變成考古解釋學了。「哲學發展在近代原地踏步是毋庸置疑 的」。Why?倫理學研究什麼?先看一下Wiki:「倫理學系統性地思考和研究關於道德觀念 方面的問題,像善與惡、對與錯(right and wrong)、美德與惡行(vice)、正義與罪行一類的概念。」有沒有覺得這些名詞都是模 糊到難以定義的東西,要去「發展」這些概念,你勢必要走向依賴科學的道路,多善? 多惡?善是不是要定義為對族群長期的最大利益?(定義:族群=>基因大部分一樣? 利益=>基因的繁衍最有利的模式?) 在此推薦一本書,英國Waterstone書店讀者票選最能代表20世紀的百書之一, The Selfish Gene by Richard Dawkins http://www.amazon.com/The-Selfish-Gene-Popular…/…/0192860925 作者試圖用科學去回答, 「一夫一妻制是否違反自然?人為何喜歡說謊?動物也會實施家庭計畫? 父母對子女的照顧,會有大小眼嗎?雌性擇偶為何比雄性更小心? 工蟻憑什麼要為女蟻王賣命?好人真的會出頭嗎?」 這些生活社會道德倫理的問題,作者試圖用科學去解釋,從「自私的基因」 觀點出發,一一解答這些問題。你可以看到什麼是科學思維、方法論(還原論)、 一個一個的模型,量化生存利益,大量地引用賽局理論(數學博弈), 即書中所謂ESS(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演化穩定策略)。 這些才是倫理學、社會學科應該要試圖模仿的道路! 而不是扯著「模糊的概念」,你是善,他是惡,然後用各種思維跳耀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你扯東他扯西,所有人都在「原地踏步」! 題外話,先不談哲學,談談「人文社會學科」,如果是說「欣賞」 孔孟這些學說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們可以欣賞詩詞、音樂等,但這些不叫哲學! 這些就像有些人喜歡看電影、有些人喜歡打LOL,所以我也要搞一個電影哲學? LOL哲學? 我看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如果「社會學科」要避免繼續衰敗( 世界各國人文社會學科比例都在大幅下降),能做出一些有意義的「研究」 (不是欣賞!),想成為「社會科學」的話。絕對要變革,如果想試圖精準、 實在地回答這些「一夫一妻制」問題,勢必要學會科學的方法論。 而不是引經據典、疊床架屋,誰說過的話不重要、文本不重要! 「誰說過的話不會讓你的論證比較有力」,不要沒事就搬出「道德」、「倫理」、 「XX主義」、「損害」(傷害多少?),這種模糊不清的概念, 我要的是明確(specific)、實在(concrete)的定義、邏輯分析和證據。 孔孟早已死亡,書中論點毫無證據!你要欣賞是你家的事情, 但他不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發展」,專研這些典籍勢必只會讓社會學科邁向更加衰敗。 要學習的是Euclid's Element的那種邏輯鏈方式!就算你不定量, 你的定性也必須完全符合邏輯推理! 近年來許多西方人文社會等系所都已在往這方面靠攏,像是Duke University (在人文、經濟、政治學方面是全美國最好的大學之一),結合資訊科技的機器學習、 大數據分析(R語言)等模型,這才是未來社會學科要走的方向。 我會讚揚美國很多社會學科都已經科學化了(社會科學), 並且做出很多很有趣的研究,清大的一些人文社會課程, 則像是還在原始人磚木頭一樣,連科學的影子都看不到, 我從來不稱他們為「社會科學」,而是「社會學科」。 像是Duke公開課提供的(Linear Regression and Modeling): https://www.coursera.org/…/linear-regression-model/home/info 密西根大學的(Model Thinking):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model-thinking/ 台灣社會學科這方面,在我看來,非常落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連林火旺都是台大哲學系教授了,你覺得呢? 彭明輝也有類似想法: 原文連結: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14.html ............前略 五、探索科學精神的精奧與幽微 唸理工的書,最高段是讀通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哲學基礎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sciences)── 但我指的是愛因斯坦這種等級的 科學家腦袋裡對物理與數學的基礎所做的思考(How are we doing physics/mathematics ? What might be wrong in our doing? How should we be doing? WHat should be the ground?),而不是哲學系念的 philosophy of science。哲學系的人或許會以為 這兩者是同一套,但是只要親自去讀過,一定會發現不一樣。 在我的閱讀經驗中,最激勵我心神的是在愛因斯坦等人的腦袋裡的「科學的哲學基礎」, 而不在 Karl Popper 或 Thomas Kuhn 等哲學家的著作裡(讀後者的書總覺得他們談的是已經抽去靈魂的科學知識與邏輯, 是科學的屍體而非生命與靈魂,因為他們所談的是遠離了科學家的「創造」與「革命」, 他們在談的是群眾為何接受科學以及哲學界要如何檢證科學)。 可惜,理工學院很少人念過數學思想史和物理思想史的書,而課本只有知識和邏輯, 看不到背後的思想,因而往往就誤以為理工的學問就是知識和邏輯。其實,「 科學」這門學問最精到之處在於「思想」,如果有機會去讀偉大科學家談他們對 數學與物理的哲思,你會大開眼界,看到科學真正的堂奧。那是讀再多課本都體會 不到的。 我年輕時受益最多的是愛因斯坦的 Ideas and Opinions、 海森堡的 Physics and Beyond、波爾的《原子物理與人類知識》、 David Hilbert 的 The Foundations of Geometry,以及 Morris Kline 的 Why Johnny Can't Add: The Failure of the New Math( 後面這兩本書以前都有中譯本,現在好像找不到了)。如果不是讀過這些書, 我對數學與物理科學的最精粹精神絕對難以掌握,甚至對於科學的「體系精神」 仍舊會有隔靴搔癢之憾。其實,唸理工的人如果一輩子不曾讀過這些書, 非常地可惜,那就猶如「探驪捨珠,盡得鱗爪」。 我不知道哲學系的人要如何念上述的書,因為,除非你自己把一門理工的學問念到 第八段的功力,窮通一門課的裡裡外外,否則你很難理解愛因斯坦他們在說什麼。 或者換成用 Godel Proof 的角度說,愛因斯坦他們在談的是科學家腦袋裡的 science,它在談的是 創造(creation/invention)的源頭(origin), 而非被創造出來的 formal system;而「科學的哲學」在談的是一個科學的產出物, 一個「一致而不完備」的 formalsystem,因為它欠缺那個可以馭使邏輯而不役於邏輯 ,也無法被邏輯化的「創造」。當一個人真的掌握到這個科學的原創時, 才會找到科學的語言和方法極限,而看見人文的特色、必要性與價值。 因為這些書,讓我深刻體會第一手的「科學的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 使得我在讀 Rudolf Carnap 等美國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與 scientific philosophy 等第二手的「科學的哲學」時能不被慫恿鼓動, 而有能力看到他們的過當之處,也有能力更加堅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與價值。 此外,這些世紀之交的頂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又影響了哲學家胡塞爾與維根斯坦, 因此閱讀上述科學思想名著也為我後來念胡塞爾與維根斯坦時奠下有利的基礎, 讓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人文精神和存在性的焦慮。 站在最偉大科學家的肩膀上,矗立於科學的最巔峰處,回看一路走過來的讀書與思考 歷程,從而看到科學的偉大與價值,也看到科學的極限與不足,並因而看見人文精神的 偉大與不可或缺,這才是理工學院讀書能力的最高段。不過,這已經超越理工與科學, 而變成是思想。所以,讀書的最終目的其實是高曠而宏偉的思想,看見人類創造能力的 波瀾壯闊。只要你能得到這種體會,唸不唸名校根本就是「陳義過低」,「何足道哉」! 我從不把國科會傑出獎看在眼裡,不是因為自以為了不起,而是因為我知道: 不管拿不拿獎,我們都離那科學創造的最巔峰太遙遠了。我們都是凡人, 與其跟凡人比高下,不如學會瞻仰偉人的丰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34.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72330677.A.BB4.html ※ 編輯: a874622 (114.24.134.42), 08/28/2016 04:59:39

08/28 06:25, , 1F
附帶一提 這年頭因為工業革命帶動的工商業發展
08/28 06:25, 1F

08/28 06:26, , 2F
全世界都有重視物理數學的觀點 這是好事
08/28 06:26, 2F

08/28 06:26, , 3F
但是關於更多有關形而上的討論 甚至關於人性的探討
08/28 06:26, 3F

08/28 06:27, , 4F
除了哲學 我相信在未來 腦神經科學會給我們不少答案
08/28 06:27, 4F

08/28 09:02, , 5F
我不是在西哲版回過你了嗎?
08/28 09:02, 5F

08/28 09:03, , 6F
一樣的東西不想回第二次。
08/28 09:03, 6F

08/29 10:05, , 7F
費曼的回憶錄也有提到一次參加社會學家座談的印象,大
08/29 10:05, 7F

08/29 10:06, , 8F
致類似,就把一個名詞重定義更複雜化,說穿了啥都不是XD
08/29 10:06, 8F
文章代碼(AID): #1NmVkrkq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26 篇):
文章代碼(AID): #1NmVkrkq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