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多言傷氣?

看板regimen作者 (我想向你下跪)時間20年前 (2004/09/25 06: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weijing (刑天)》之銘言: : 這位版友恐怕誤解孟子的意思了。 : 這段原文呈現出告子和孟子兩者的思想差異,但也只是基於他們的定義不同罷了。 : 在告子的想法中,言語上有所不了解的,不要一直花心力去思索。 : 心智上無法解惑的,不要耗費自己的精氣去鑽研。 : 為什麼呢?因為為了一個苦苦思索而無法獲得答案的問題,很有可能會讓自己心煩意亂, : 影響內在的身體健康。所以如果有什麼實在不了解的事情,不要強求自己一定要知道。 : 但是孟子認為,如果你心裡面不知道就這樣放棄是可以的,言語上不知道就放棄卻不行。 : 心是一切的主宰,智慧的來源,如果連主宰都不知道,的確可以放棄。 : 但是在言語上面不了解而不肯試著用心去思索,就是一種怠惰的表現。 : 後面所謂的浩然之氣,則是一種道德與心性上的成果。 : 簡單來說,告子的想法還比較接近所謂的養生道理,孟子則有一種道德上積極性的要求。 : 大致上應該是這樣,還請各位指教。 這是一般國文老師都會作的解釋,都說氣是指道德心性 但有誰真正想過,聖人之所以為聖,不應只是空有道德而已 就如同許多佛家、道家的高僧, 真正的儒者是不可能不懂身體氣脈運行和養氣的道理的 誰說氣不能指人體的氣? 我們總是用陳腐刻版的觀念來檢視儒家思想, 以為儒家只是空有道德,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大家高中念四書,大多只是為了應付聯考, 當然要照教育部訂定的解釋,老師當然也都照教, 但是又有誰為自己的思考留一扇窗,沒有因此封閉了多元的想法? 儒家思想真是個寶藏,如果只是在其中尋找道德教條,去念國小的生活與倫理就好了, 何必在四書中打轉? 照我的解讀,真正要養氣, 必要先做到不動心。 所謂心動則氣動,心不停氣也停不了。 如果有研究過四禪八定就可以了解,真正到達四禪的定境時 呼吸其實都已經停止了。 這是我讀孟子的領悟。 ps. 我只是提供另一種解讀與思路,沒有任何批判的意思, 如果言語上有冒犯之處,敬請見諒。 原po 的說法我也十分認同^^ 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 http://www.superdirector.com/leaiguo1.html 摘要 本文不同意用物質與精神二分法將孟子的"浩然之氣"簡單地劃定為精神之氣,而 認為孟子的"浩然之氣"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文章採用後世儒家所作的注釋,並通 過與《管子·內業》等四篇精氣說的比較,進行分析;進而把孟子的"善養浩然之氣뤊"與先秦儒家有關養生的思想聯繫起來,提出儒家養生學的概念,並加以醫學上的論證。 。 關鍵字: 浩然之氣 精氣說 儒家養生學 一. 對於孟子所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醜上》),大都認為,其中的"浩 然之氣"指的是諸如"正氣"、"勇氣"或"理直氣壯"之類的精神之"氣"。筆者以為,這是 簡單地用物質與精神二分法進行分析的結果;孟子的"浩然之氣"既是精神的同時也是 物質。因此,"善養浩然之氣"也包含有生命學的意義。ꨴꄊ 孟子生活的時代,"氣"的概念較為普遍流行。講"氣"的主要有三家。除孟子外,莊子 和《管子》也講"氣"。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家在講"氣"時,都論及人之"氣"。莊子說: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 知北遊》)《管子》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管 子·內業》)孟子則講"善養浩然之氣"。一般認為,莊子和《管子》的"氣"誰為物質 性的,屬物質範疇,而孟子的"浩然之氣"為精神性的,屬精神範疇。 在《孟子》書中,"氣"的概念被廣泛使用。的確不可否認,在一些地方,"氣"純粹是 指精神之氣。但是,在孟子講"善養浩然之氣"時,這個對於孟子來說極為重要的"氣" 是否也純粹是指精神之氣而不帶物質屬性呢? 孟子論及"浩然之氣",可見於《孟子·公孫醜上》。孟子說:"夫志,氣之帥也;氣, 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並且進一步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 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 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認為,身體的 氣,要"直養而無害",要"配義與道",才能成為"至大至剛"、" 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 之氣。 按照物質與精神二分法的理解,"配義與道"屬道德修養,其結果只能是道德情操的提 升,而與身體的健康無關;加之,"浩然之氣"與當今所謂的"浩然正氣"相聯繫;這些 或許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氣"多被理解為精神之氣的原因。 關於孟子的"善養浩然之氣",後世儒家董仲舒和朱熹的詮釋頗有見地。 董仲舒在闡述其養生之道時說:"順天之道,節者,天之制也。陽者,天之寬也;陰者 ,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是故物生皆 貴氣而迎養之,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者也,謂行必終禮,而心自喜,常以陽得 生其意也。泰實則氣不通,泰虛則氣不足,熱勝則氣□,寒勝則氣□,泰勞則氣不入 ,泰佚則氣宛至,怒則氣高,喜則氣散,憂則氣狂,懼則氣懾,凡此十者,氣之害也 ,而皆生於不中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顯然,董仲舒是將孟子以義與道 養浩然之氣視為養生之道,並進一步提出中和養生的思想。 ꤊ 朱熹在解釋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時認為,浩然之氣與血氣"只是一氣。義理附於其中 ,則為浩然之氣。若不由義而發,則只是血氣"。((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卷第52,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244頁)又說:"浩然之氣,只是這血氣之'氣',不 可分作兩氣。人之言語動作所以充滿於一身之中者,即是此氣。只集義積累到充盛 處,仰不愧,俯不怍,這氣便能浩然。"(《朱子語類》卷第52,第1246頁)在這裏 ,朱熹把浩然之氣與血氣統一起來;原本是血氣,義理附於其中,則為浩然之氣。 根據朱熹所言可以推知,孟子"浩然之氣"是義理與血氣的統一,"善養浩然之氣"就 是用義與道養氣,使之昇華為浩然之氣,是道德修養與養生的統一。 從董仲舒和朱熹的詮釋可以看出,孟子的"浩然之氣"與身體的氣(血氣之氣)或物質 的氣有直接的關係,而孟子的"善養浩然之氣"與養生學有關,實際上蘊含了用義與道 養氣的養生學思想。當然,肯定會有人不同意孟子之後的大儒董仲舒和朱熹的詮釋, 但至少他們的解釋可成一家之言。 二. 孟子有關"氣"的觀念與同時代的《管子》中《內業》、《心術上》、《心術下》、《 白心》四篇的精氣說有一定的關係。《內業》等四篇為戰國中期齊國稷下學者所作,而 孟子生活的地方與齊國屬同一區域,並且孟子曾遊學於稷下學宮,學術上的交流是可想 而知的。(順便一提,孟子也曾遊學於同時代的莊子生活的宋國) 不僅如此,孟子論氣與《內業》等四篇的精氣說還有許多相似之處。 《內業》篇講氣"其細無內,其大無外",充滿於天地之間;孟子講氣"至大至剛"、" 塞 於天地之間"。《心術下》篇講"氣者,身之充也";孟子講"氣,體之充也"。《內業》篇 講精氣"藏於胸中,謂之聖人";孟子講"善養吾浩然之氣"以達到"不動心"。《內業》篇 講精氣"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孟子講"直養而無害", "配義與道"。可見,孟子論氣與《內業》等四篇的精氣說在概念上的互通性。 就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與《內業》等四篇精氣說的關係而言,侯外廬、趙紀彬、杜國 庠所著《中國思想通史》認為,《內業》所謂"安以德"與孟子所謂"以直養而無害"、"集 義所生者",孟子所謂"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 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與《內業》所謂"淵之不涸 ,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孟子所謂的"浩然之氣" 與 《內業》所謂"浩然和平以為氣淵",孟子所謂"萬物皆備於我矣"、" 夫君子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與《內業》所謂"氣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聽,摶氣 如神,萬物備存",都具有某種密切的聯繫。(參見《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 社1957年版,第398頁) 郭沫若先生也認為,《內業》篇中"靈氣在心,一來一逝"的"靈氣"(即精氣)"毫無疑問 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氣'",並且說:"孟子顯然是揣摩過《心術》、《內業》、《白心》 這幾篇重要作品的。只是孟子襲取了來,稍微改造了一下。"(郭沫若:《十批判書》, 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43頁)當然,孟子論氣與《內業》等四篇精氣說的關係是否就 是如此"襲取"、"稍微改造",尚待進一步研究。 如果孟子論氣真的與《內業》等四篇的精氣說有密切關係,那麼,分析《內業》等四篇 的精氣說就有助於對孟子"善養浩然之氣"的理解。就《內業》篇而言,有兩個觀點需要 提出來:其一,學術界大都認為,《內業》篇所講的"精氣"是物質性的。《內業》篇說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 謂之聖人。"認為萬物均包含精氣。就人而言,《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若《內業》篇所講的"精氣"是物質性的,那麼,與之有密 切關係的孟子所謂"浩然之氣"為什麼就不會帶有物質性呢?為什麼在同一時代、同一區 域並且有過直接交往,又如此流行、如此重要的概念,會有截然不同的含義? Courtesy of Sijou B.L.Miyoko / superdirector.com 本文作者超級論壇總編輯周寶生教授和共同作者樂愛國教授1985年于復旦大學 三. 先秦儒家十分重視高於生命的仁義道德。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 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也講"捨身而取義"(《孟子·告子上》)荀 子說:"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歾頸也,愚莫大焉。"(《荀子·強國 》)但是不等於他們就不重視生命。重要的是,他們把道德修養與養生結合在一起,認 為道德修養具有實際意義上的養生功能。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認為"仁"與"知"並舉,"動"與"靜"結合,就能獲得長壽。董仲舒對此解釋說:"仁 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 且多且治……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身之大 者得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除此之外,《大學》說:"富潤屋,德潤身,心 廣體胖";朱熹注:"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 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 中庸》說:"大德……必得其壽。"朱熹注:"舜年百有十歲。 "顯然都是把道德修養與養生長壽聯繫在一起。 由此可見,在孟子之前,儒家已經提出了道德修養具有養生功能的思想;孟子講"直養 而無害","配義與道",以養浩然之氣,是對這一思想的進一步的明確。後來的荀子在 這一方面則有較多的並且十分明確的論述。他說:"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 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 ……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 (《荀子·修身》) 先秦儒家,尤其是孟子的"善養浩然之氣",把道德修養與養生結合在一起的思想,在後 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與道家強調虛靜的養生學不同的強調道德修養的儒 家養生學。 四. Courtesy of Sijou B.L.Miyoko / superdirector.com 近年才慶祝 "金婚" 的周百東, 黃玉英夫婦。請按此閱讀周老詩書文章. 養生學是科學問題,儒家養生學是ꔊ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概述了四種養生家,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其中的 聖人"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 不欲觀於俗,外不勞行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 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唐代醫學文獻學家王冰注:"聖人志深于道,故適於嗜欲,心全 廣愛,故不有恚嗔,是以常德不離,歿身不殆。"這裏的聖人,當然是指儒家的理想人 格,這裏的養生方法實際上就是儒家養生學. 其中的聖人"善養浩然之氣" 就能獲得長壽 , 是否成立需要科學的論證. 值得讀者注意的歷史事實:中國古代從黃帝開始, 凡圣人,賢人均為長壽 . 黃帝不僅自己 長壽,在他的教誨,影響下,他的儿孫后代也都長壽.其子少杲活到100多歲, 孫高辛105歲 ,曾孫舜118歲.黃帝第十八世代孫, 著名的周文王活到97歲 .現代中國老翁周百東的養生 之道也印証了這個道理. 周百東在80高齡還下鄉間宣傳 "三個代表"的理論, 參加抗"非典 " ,免費為其他老年人提供質詢,周老教育儿孫后代修身養性, "善養浩然之氣", 為了國家 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美國911慘案后,周老打電話給在美國的大儿子(美國建國以來唯一中國籍的聯邦最高法院 民權上訴律師),囑咐儿子一定要為民請命,伸張正議,為受難者討還公道.周百東的照片多 次印制在官方的雜志封面上."大德……必得其壽", 這一切都是對孟子"善養浩然之氣"養 生思想以及儒家養生學的印證。 your view After reading this article, please let us know what you think. We'll post the most interesting comments. send your RESPONSE 中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的主要內因之一是"七情",這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這些情緒變化過大,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自身的 道德修養。現代中醫養生學直接把立志養德看作是精神養生中的調神養生法之一(見王 玉川主編:《中醫養生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5頁)認為,樹立理 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並且還認為, 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達大度,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 能夠達到養生的效果。此外,現代生理學和生物資訊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定意志和信 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有益於健康長壽。(值得一 提的是,有關道德修養的養生功能還可以進行社會學研究,目前已有不少這方面的社會 調查研究結果,恕不贅述)這一切都是對孟子"善養浩然之氣"養生思想以及儒家養生學 的印證。 -------------------------------------------------------------------------------- See additional research on China-US Relations or Cultural Studies. -------------------------------------------------------------------------------- (2003)(to be continued) --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4.77 ※ 編輯: Irence 來自: 140.112.244.77 (09/25 07:18)
文章代碼(AID): #11LAETw2 (regimen)
文章代碼(AID): #11LAETw2 (regi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