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

看板Drama作者 (果子狸烏龜烏龜翹)時間16年前 (2008/07/26 10:56),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 (看更多)
最近看過、聽說過許多戲企圖打破演員\觀眾、舞台\觀眾席的界線 但稍有不慎,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可笑的四不像, 最好的例子就是昨天晚上觀賞的〈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 它的確野心很大地打破了舞台疆界,把演出擴及到整個劇院空間, 但和觀眾互動的部份終究是失敗的,畢竟還是要依靠暗樁才能達到它想要的效果 整齣戲給人的感覺相當地疏離而荒謬,觀眾喫笑聲不斷 裡面玩得一些手法,例如演員跑到觀眾席大叫, 讓我聯想起〈看不見的城市〉鴻鴻導演的片段,以及北藝大〈1:24混合發作〉 鴻鴻他的片段取材和〈莫〉同樣是這個恐怖事件, 所以也以同樣的方式失敗了,但〈看〉整體是很糟糕的一齣戲, 所以這個失敗就不會感覺那麼明顯, 然而把這個失敗的片段,擴大成一個兩小時的演出時無疑就是場災難。 在劇場裡,讓觀眾「身歷其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打破舞台限制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同時消滅了「舞台幻覺」, 沒有舞台幻覺的戲對我而言,或許有趣則矣,感動則會付之闕如。 許多劇場人企圖藉由「外在」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緒」, 假設〈莫〉是個鏡框劇場,台上有個旋轉舞台, 一面是「舞台」,一面是「觀眾席」坐滿了「演員」 如此交替演出,那麼那些殘酷和劇院裡人心惶惶躁動不安的情景 難道會比有演員走到觀眾席,對著觀眾大吼來得不真實嗎? 因為有舞台幻覺,那些殺戮的恐懼說不定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巨大 〈莫〉企圖跟觀眾互動,同時提醒了觀眾「我們在看戲」、「我們很安全」 造成疏離的反效果。 再加上整出戲單薄的劇情,企圖玩弄結構美感、穿插演出普希金歷史劇的冗長文戲 還有太大量的多媒體畫面,造成整齣戲的焦點難以集中。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如果多媒體比例如此之高。 演員表演也大部分藉由投影放大,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進劇院看這齣戲?何不拍成電影呢? 劇院有劇院的優勢,也很樂見舊有的框架不斷被突破 但一個適合寫詩的題材,是否就一定可以寫成小說呢? 一個適合用電影呈現的故事,搬上舞台是否會有同樣效果呢? 在這個時代有許多表現媒材可以選擇, 在我的觀點裡〈莫〉是個失敗之作,全部理念化為執行都成了小小噱頭 但如此仍拐了不少想一窺究竟的觀眾進場。 -- http://www.wretch.cc/blog/stjay101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59.104.35.1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35.107 ※ 編輯: stjay101 來自: 59.104.35.107 (07/26 10:57)

07/26 15:18, , 1F
沒看戲,純推有想法的心得:)
07/26 15:18, 1F

07/26 15:29, , 2F
哈 是1:24混合發作
07/26 15:29, 2F
※ 編輯: stjay101 來自: 59.104.35.107 (07/26 17:45)

07/26 17:46, , 3F
已修正,感謝
07/26 17:46, 3F

07/29 02:22, , 4F
哈 是河童耶 ~ ...啊,只是和樓樓上打個招呼..
07/29 02:22, 4F
文章代碼(AID): #18Yf9t62 (Drama)
文章代碼(AID): #18Yf9t62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