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理論] 關於農業的問題

看板Policy作者 (oodh)時間15年前 (2009/03/09 12:52),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3 (看更多)
※ 引述《weitaivictor (唸經濟 好幸福￾ ￾  I》之銘言: : 你推測我的假設 可惜並不正確(所以這部分的討論 我就不一一反駁) : 就我認為 你也可以說我武斷的認為 : 在放任農業進入市場經濟的結果 必然不可能"倒光" : 而是淘汰規模小(成本高) 留下規模大(成本低) 的農戶 達成規模農業 : 政府不是不做 政府的小地主大佃農就是在傳統農業的框架下 企圖達成規模農業 : 為什麼稱為在傳統農業的框架下 就因為土地產權是分散在原有地主們手上 : 導致大佃農需要和地主們承租土地 每多一個地主 就多一份談判交易成本 : 別忘了規模農業不只是需要大片的土地 是需要"連續的"大片土地 : 這和過去 大地主小佃農的時代不一樣 : 如果政府放任農業自然競爭 讓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或是少數集團手中 : 那這類的談判交易成本可以大幅減少 : 大佃農對土地的穩定度(例如承租土地的連續性 承租土地的時間長短)較高 : 進而達到較好的效率 : 轉型很簡單 不是要政府做 而是要政府不做 不去做維持傳統農業的行為即可 值得你注意的是,你所提的「收購農地的困難點」, 就是你希望競爭後"出現兼併"的困難點, (既然你知道 收購這麼難,為什麼會覺得只要市場一競爭就會啟動收購呢?) 競爭後出現的"兼併"就是一種 「轉型」 所以我說你把轉型的困難想得太小了 舉些實例來說 前文我有提到,台灣的IC產業需要轉型,大家都知道 那是不是意味著,只要台灣政府不再補助竹科內那些「代工出口」的廠商 就會逼他們「水到渠成」地轉型成為「設計研發」或「品牌大廠」呢 答案當然是「不」的 今天我們討論一個「轉型」的議題 如果w大有心的話 在你說出「轉型是很容易的」的時候,是不是去找一些轉型很容易的例子呢 過者說,去看看人家花了多少力氣去轉型呢? 我舉現有的實例來說 之前我提過,acer (宏碁)的第一次轉型是失敗的 所以才把品牌區割出來成立明碁(BenQ) 但現在來看, acer 已經有成功建立了部份的品牌價值了 也許在我們思考農業轉型時,可以看看人家怎麼做的 「轉型」在管理學上有時同等同於進入「新市場」 要進入新市場的風險很高、門檻有時候也跨不過 加上全球化影響思維; 近年來大企業幾乎都走「策略聯盟」的方式 以 acer 為例;他們想轉走高質感、走設計、高價位、走品牌 但是 一沒名氣、 二沒人材(不是人人都有藝術設計實力的)、 三沒市場研究力 -- 究竟,消費者認為 什麼叫質感? 所以他們跌跌撞撞後走對了一條路 -- 找 法拉利 作旗艦機種 這對消費者而言只是個噱頭 卻讓acer的管理階層、研發人員碰觸到了「質感」和「品牌」 跟著他們開始找高階散熱器的廠商合作 推出低音、散熱快 的筆電 找陶瓷技術廠研發 奈米、不沾塵 的陶瓷鍵盤 這些,都是原本工程師出身 追求cpu轉速、硬碟容量、電池時間、筆電重量、面板大小 的研發人員想不到的 acer那些高知識份子想不到 你怎麼會覺得,一個把土地併起來的大農莊主人 會想得到怎麼轉型怎麼降低成本、拉高品質、建立品牌 我在文中有說,「大佃農小地主」有符合你對轉型的需求, 但它更務實、也避免了更多麻煩 因為「大佃農」是外面找來的 企業化單位 所以他們有較好的商業、科學思維 也有研究工具 這遠比原有地主中的勝者, 要在兼併土地中 自行找到提升競爭力方法 還來得有效率多了 更有可能的是 原有地主中的所有人,都無法找到決定性的核心競爭力 於是誰也壓不過誰、誰也併不了誰 台灣的面板業二虎三貓已經快十年了 一直到日前快倒了,還在討論兼併問題 如果,一如你所說 : 如果政府放任農業自然競爭 讓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或是少數集團手中 : 那這類的談判交易成本可以大幅減少 : 大佃農對土地的穩定度(例如承租土地的連續性 承租土地的時間長短)較高 : 進而達到較好的效率 : 轉型很簡單 不是要政府做 而是要政府不做 不去做維持傳統農業的行為即可 那這些唯利是圖的商人、他們背後的資本家 為什麼一直併不起來? 原因有很多, 了解產業的話,會說主因是因為這幾家面板廠它們製造面板時 所用的製程專利是租的 而他們的上游(專利擁有人) 是分屬於 日韓美 不同的公司 他們上游的公司都希望有一間自己能掌控的製造廠 也都不希望併了之後壯大對方 所以台灣的面板整併才一直「只聞樓梯響」 即使到了金融風暴,都快倒了 -- 併了嗎? 沒有,進入了全額交割股 那麼,同樣的,這些分屬於不同農民的土地 真的面臨到競爭危機就會併成大農莊嗎? 台灣的大面板廠現在只倒了一家 如果,如果一直倒下去;我相信也不會在台灣出現超大面板廠 為什麼? 因為會在中國出現... 同樣的,台灣的農家,任他們自由競爭 一家一家倒了,就會出現超大農莊? 也許真的就全倒光了也不一定,或者,倒到「高品質台灣米」的市場這麼小 因為台灣的農地,和中國的農地、泰國(稻米大國)的農地 價格不一樣 如果考量到,未來農家一直倒、國內農業需求一直降 也許未來會有更大規模的土地變更條例 (允許農地變更為工用) 這時候,台灣的農地會變得更貴(因為可以變更成工業用地) 而中、泰土地卻不見得會動;那海內外的米價,會在開放的長期過程中越差越大 倒光(倒到剩高級市場) 並不讓人意外 除了「兼併的實力」外,還有「兼併的意願」 你也提到,原有農民對土地併購的意願多半僅限於「相鄰土地」 這一方面是管理能力有限;另方面是希望能留一大片田給後人 甚至,看到子女都到了都市,留下來也沒人顧,說不定也就不想多併了 -- 卻又不願賣,因為土地是根,是祖產 但,「大佃農」卻因為有較前衛的思維,願意投資新設備,載運它們到各個合作農地生產 所以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且「大佃農」只是「佃農」 是租的,或是代種 沒有「賣祖產」的問題 這都是光靠「開放競爭」跨不過的門壏 你自己也覺得土地兼併不易 只是像傳統的教師一樣「學不好就打」 覺得讓環境狠一點他們就會併起來了 上面的面板的例子、acer的例子 都證明了即使是大企業、高科技 要兼併要轉型並不是這麼簡單 即使競爭環境再怎麼嚴酸,嚴峻到跳票、快破產下市了,都還是併不了 有意願想要、而且明明沒有法令阻礙,但就是跨不過去 你所謂的 : 如果政府放任農業自然競爭 讓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或是少數集團手中 : 那這類的談判交易成本可以大幅減少 : 大佃農對土地的穩定度(例如承租土地的連續性 承租土地的時間長短)較高 : 進而達到較好的效率 : 轉型很簡單 不是要政府做 而是要政府不做 不去做維持傳統農業的行為即可 除了一個 大家都知道的 「個體經濟學」理論外 我看不出來有什麼實際佐證 而從你的回文看來,我覺得你的確太小看「產業轉型」的難度了 以上,補充回應你的看法 -- 國家研究院->政治小組-> policy 政策板 █▆█▆ 遠離對政黨人物偏好 █ ◥ █ ◥ 追尋「什麼對人民最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231.68 ※ 編輯: oodh 來自: 140.116.231.68 (03/09 13:02)

03/09 17:12, , 1F
專業推!
03/09 17:12, 1F

03/09 18:18, , 2F
轉型痛苦阿!盤根錯節...
03/09 18:18, 2F

03/10 06:50, , 3F
產業轉型,用說的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
03/10 06:50, 3F

03/10 23:12, , 4F
要合作阿~
03/10 23:12, 4F
文章代碼(AID): #19jA2U3O (Polic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jA2U3O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