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重讀甲午"(網路文章)

看板Warfare作者 (remember the fate)時間9年前 (2014/08/25 02:51), 9年前編輯推噓8(804)
留言12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7 (看更多)
: : 2.清朝的農業稅率低的可憐(<5%), : : 日本人均負擔約為清朝的五倍以上, : : 但是日本人繳稅後的所得卻比清朝人稅前的收入還要高, : : 可見兩國人均生產力的差距, : : 這也是為何日本的民變比清朝少很多。 : : (日本的農業改革比清朝成功很多) : 這個應該是搞錯了,或者說,因為清朝根本沒有甚麼農業改革,所以日本好像「 : 成功」了。但是這是一種甚麼樣的成功呢?1873年地稅改正以後完全收現金不收實物 : ,使得本來就已經相當沉重的實物賦稅在換取現金時又被剝一層皮,這個負擔大約是 : 農民收入的25~30%。這對佃農和自耕農影響很大,但對地主則沒有影響,因為地主可 : 以把負擔轉嫁給佃農。結果就是地稅改正後一連串的農民破產、土地拍賣並集中於地 : 主手上、原本尚有自耕地的農民越來越多佃耕地主的田、乃至於完全淪為佃農的進程 : 我們還可以從選舉人口(依繳稅多寡而定)的變化來觀察這個貧富差距拉大的情形 : 。當時繳納地稅五日元以上者擁有選舉權,十元以上者有被選舉權,這兩個資格的擁 : 有者都快速降低[3]: 如果以主要農作生產力和產值為標準,來檢視明治政府這一系列的農業改革措施的話 明治政府表現算是相當亮眼的,花了半世紀的時間成功地翻倍了農業產值 同時經濟轉型推動了工業化,在諸多未開發國家的經濟史中 近代日本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典範 先從最表面的統計數據開始看,根據國際機關SCAP的天然資源部門出版的書籍 "Crop Statistics for Japan, 1878-1946",下面列出了1880~1940期間 日本六種主要作物的產量和實質農業產出,以1881~1890為基期: 期間 六種主要作物總產量 實質農業產出 ------- ------------------------------------- 1881-1890 100 100 1891-1900 127 133 1901-1910 146 163 1911-1920 177 200 1921-1930 179 206 1931-1940 195 239 ----------------------------------------------- 實質產出在不到半世紀內翻倍,如果將通貨膨脹算入可遠遠不只這個倍數 令人好奇的是,日本一直到二戰後才有明顯且成功的土地改革 那麼這波農業成長的動力是從何而來? Masakatsu和Yujiro兩位日本學者在1971的QJE上有了初步又顯著的答案: "除了勞力資本這些傳統因子以外,農民教育水準和農業研究經費是很重要的原因" 兩人彙整了1880~1960期間的產出資料,綜合那段時間的數個變化因子做統計檢定 他們發現以往學界用的傳統因子,也就是勞力、資本、土地、肥料量這四個因子 僅能解釋產出資料約一半的變化程度,約1/4受教育水準影響,剩下1/4則是研究經費決定 前一半明治政府能做的也許有限,但是後面一半就不得不說是它的功勞了 明治政府於1880年代在東京和札幌設立農業大學、開始投入農業教育的普及和研究 同時又在日本各地廣設了試驗站,一開始的政策目的只是將老一輩農民的經驗傳承下去 所以只著重挑選農種、灌溉和耕作方式的改進;後來在財政支持下開始將品種改良、 深耕技術、化學肥料普及化,日本每町農作土地的收入開始提高,由1890時的357日圓 到民國建立時已經有459日圓。農業從事人士的平均教育年限也逐年提高,配合相關的 農業研究,轉入實作。 (同時明治政府也鼓勵拓荒北海道、增加耕作土地面積;設立農業協會、提供大規模貸款 增加農民可用的資本;用效率較佳的化學肥料逐漸取代傳統肥料等等 不過成效沒那麼明顯,而且來得很晚) 要留意的是,雖然農改算是成功了,但是在甲午戰爭(1892)前改革效果還沒那麼明顯時 為何中日兩國的農業生產力就已經差那麼多? 原因很多,一部分是清朝遲遲未能制定私有財產法律,使得資本主義在清朝非常不盛行 日本早已開始農產商業化時,中國農民大部分還停留在自給自足 自然沒有增加產量的動機和能力 不過更嚴重的是連年的天災和戰亂,侵蝕掉甲午戰前的農業產能 根據"中國農業近代史"引用"大清高宗聖皇帝實錄"裡的資料,19世紀各州縣的歉收比率: 年分 報告總數 豐收(%) 平收(%) 歉收(%) ------------------------------------------------- 1821 1114 42.99 54.30 2.69 1830 1321 39.64 61.54 1.51 : : 1850 1019 22.27 72.32 5.39 : : 1880 1309 7.79 52.94 39.26 1890 1309 5.27 45.37 49.35 1900 1190 4.28 42.85 52.85 ------------------------------------------------- 很明顯的,天災讓農產力大減;同時人口成長太快,缺乏了耕作地和資金的流入 使得農民人均所得更低,與其繳農稅等著餓死,農民索性放下鋤頭拿起刀跟你拼 打家劫舍也成了開發農地上的一個困難 這就是Kou所說的: "不是日本太強,是清朝撐不住了" 不過他以選舉門檻人數做所得分配評估再推到農改上,有很明顯的統計技術瑕疵 一來選舉門檻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所得分配指數,充其量只是個百分位指數(percentile) 二來沒做過統計檢定,如果兩者之間缺少統計相關,自然也不存在因果相關 順帶一提,其實在20世紀初期,明治日本的貧富差距算是還好而已 根據IMF的刊物 "Inequality over the Past Century" 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2011/09/pdf/picture.pdf 少數表現比日本亮眼的也只有北歐諸國、澳洲這些天生體質特好的國家 或者是一些經濟未起步的地方(印尼) 當時的歐美強國其貧富差距大約就是日本水準 Tell me if anything wrong or ask for reference :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1.117.6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Warfare/M.1408906285.A.79D.html

08/25 08:02, , 1F
推推
08/25 08:02, 1F

08/25 09:36, , 2F
澳洲土地其實很貧乏 算體質特好?
08/25 09:36, 2F
澳洲的強處在於議會設立很早(1788)、又有大量中低階層的國會代表 由於首批移民者大多由前科犯組成,1831後這些更生人開始進入國會主導議事 許多有利於社會低階層的政策開始大力放送,這是很多國家到了21世紀也沒有的情況 所以才說澳洲得天獨厚 至於天然資源方面,在國際貿易下這一環的重要性其實不如13世紀以前了 甚至是石油的開發都被視為兩面刃,會產生反工業化的現象 (又稱荷蘭病,指一國製造業萎縮的現象,在荷蘭、英國等國發生過)

08/25 10:14, , 3F
08/25 10:14, 3F

08/25 12:59, , 4F
08/25 12:59, 4F

08/25 13:23, , 5F
08/25 13:23, 5F

08/25 14:50, , 6F
中國那個數據裡面歉收跟豐收的定義是?
08/25 14:50, 6F

08/25 14:58, , 7F
那怎麼後來搞到經濟快完蛋,跑去搞918?
08/25 14:58, 7F
※ 編輯: letibe (114.47.168.44), 08/25/2014 17:14:46

08/25 17:02, , 8F
大蕭條衝擊很大
08/25 17:02, 8F

08/25 17:44, , 9F
"中國農業近代史"我查不到這本書 可否惠賜出版項
08/25 17:44, 9F

08/25 17:53, , 10F
該資料在第一輯,全名是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08/25 17:53, 10F

08/25 17:55, , 11F
第一輯,三联书店;也可以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第一章找到
08/25 17:55, 11F

08/25 17:56, , 12F
謝謝
08/25 17:56, 12F
文章代碼(AID): #1J-ZGjUT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J-ZGjUT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