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張伯倫搞丟大英帝國的霸權?

看板historia作者 (dasha)時間14年前 (2010/01/01 09:20),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3 (看更多)
※ 引述《fw190a (las)》之銘言: : 這討論已經完全DH化了.. : 所以我也來想像一下吧 : 一時想查1939開戰各國載具數量竟然找不到 : 只好等以後給強者補上 查1939年也沒用,那年會開打就是大家東西都夠了, 要查就查1935~38年. : : 但是,當英法對德國動手時,蘇聯也可能會出手,而且 : : 蘇聯與英法德不同,德國是1935年才大幅重整軍備,英法則 : : 比德國更晚,蘇聯卻是1917兩次革命後,內戰一直打到1930 : : 年代初期,所以當時蘇聯的戰車數量,超過全球總數的一半 : : ,某些意義上實力超強.等到戰爭結束,蘇聯勢力範圍,不會 : : 比史實上北約華約劃分線更有利於西方,而且這時的蘇聯 : : 沒有受到軸心聯軍破壞,實力只有更強...... : 只看數字,德國不太可能打敗法國, : 法國有軍力優勢,還有馬奇諾防線,加上防守的主場, : (我印象中戰車在1940是質與量都優於德軍,看那精美的1,2號戰車...) 其實研究越久,小弟越懷疑法軍戰車的"質量優勢", 炮好裝甲厚沒錯,問題是沒有一個適合長途跋涉,而且這 還是在1939-40年,1935-38年的話,德國一號二號是不好 ,但面對的敵軍有一半以上是FT-17,嗯,火力裝甲機動三 方面的優勢,應該是一號戰車......要注意到1940年出 戰的法國戰車,大部份量產交貨是在1938年以後,這以後 綏靖才被放棄.要注意到時間點. 1940年,德軍戰車約法軍的2/3,約蘇聯的1/12強,這 個數字差距真有點大...... : 但被德國閃擊幹掉是完全始料未及之事 : 反觀俄國兵力一向號稱歐洲最強,但也常不被西方列強放在眼裡 : 最好例子就是大清洗後的俄軍甚至攻不下芬蘭 : 德軍也在兵力劣勢下很順暢的打進去,還抓一堆人 : 最後也是在冬天提前到來被反撲損失精銳+城市消耗戰幫蘇聯練LV : 最後在美援支撐下蘇聯才能反推 : 如果沒有德軍練趴和美援,在1940年的俄軍水準能做為嚇死人的紅潮橫掃歐洲嗎? : 我覺得沒有軸心的洗禮蘇聯只會更弱XD 這裡的問題也是時間點.1940年大清洗後的紅軍是有 問題,但大清洗是1938年才開始,那之前呢? 不過1941年的東線也是個有趣的問題,因為1939年瓜 分波蘭後,面對德國,紅軍就有攻守兩論,史達林自身卻不 作決定,放任攻派把部隊都放到德軍第一次打擊範圍內, 並放任守派把防線弄到基輔以東,史實上德軍1941年10月 才到的地方,在史達林的好意下,德國人輕鬆走了三個多 月...... : : 還有個問題,邱吉爾回憶錄總會強調,當時納粹多弱小 : : ,我們如果動手的話,就能怎樣怎樣怎樣,但,當時英國夠強 : : 嗎?法國夠強嗎?如果單看戰車與飛機的數字,英國法國確 : : 實是超過德國,但看品質......主力戰車是FT-17?英國法 : : 國在整個1920年代到1930年代前半,新武器的生產量其實 : : 很可憐,工廠倒是一直都在改裝老船老車維持生計.這就是 : : 綏靖政策的真正原因,英法也是在凡爾賽和約撕毀後,武器 : : 訂單才開始大增的,尤其是陸軍,那之前的國防經費,馬奇 : : 諾為主,能守不能攻...... : 應該是說趁納粹剛掌權就干涉,雖然德國人會很不爽, : 但不干涉希特勒最後也是把他們團結起來了, : 或是廢棄凡爾塞條約時打,這時德軍也只有10萬人... 1935年的閱兵,給人的感覺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大概 從1920年代末,威瑪政府就開始偷偷建軍了,V-1/2或Me-163 這類東西,還有一號戰車的研發,其相關機構,不要說疏散 到外國那些,在德國本國也是差不多1928年左右就成立了, 希特勒只是在1933年起,接收這些威瑪的成果,並放大來作 而已. 當然,英法本國也是有這些武器工廠,要擴軍可以比德 國還早,但問題是在1929年大風暴後,1930年代前半,他們 只能軍縮,同時德國卻是軍擴,於是在1935年...... : 英法常備軍搞不定嗎,還可以用外交手段貿易封鎖他,看他沒物資怎麼備戰 : 這時搞不好波蘭都可以欺負德國 史實上的德國,每次就是沒物資了,就找周邊國家搶劫 ,這方面也不是沒動作,只是效果...... : : 其實希特勒這話,是針對邱吉爾說"決不投降"之後才 : : 出現的反應,沒有邱吉爾不斷的強硬態度,1940年7月,希 : : 特勒的演講甚至是"德英互不侵犯",畢竟"我的奮鬥"主要 : : 目標,在東歐的廣大生存空間. : 如果希特勒有叫英國投降,他才需要說決不投降吧 : 可是如果希特勒的態度是要和談,怎麼會叫英國投降 : 所以到底是邱吉爾跳針還是希特勒把和談講成投降XD : 我這段是來亂的 邱吉爾跳針,他國會那段演說蠻長的...... : : 是否清楚就是問題,因為戰後強調德國衰弱的那些情 : : 報源,在戰前不怎麼受重視.至於說充足時間,那就差更遠 : : 了,武器不是今天下訂單明天就有,法國空軍真這樣幹,那 : : 就是1939年9月時,飛機性能不如德國還罷了,連飛機螺旋 : : 槳與準星都還沒買夠,生產好的機體與引擎擺在地上等.. : : ....英國人穩穩當當的來,到戰爭時,只有海軍比德國大, : : 而且陸海空三軍沒一個有足夠武器可以用(陸空不如德國 : : ,海軍還有日本等地的牽制),雖然讓他們贏了不列顛之役 : : ,卻也要等美蘇,才能獲得足夠兵器使用. : 武器不是馬上就有,同理德軍的1939年款裝備也不是一建軍就跳出來, : 沒道理常備軍有過期的坦克飛機卻打不過10萬步兵吧 問題就是,德國一撕毀凡爾賽,就當場閱兵,冒出一票 單位開一堆戰車飛機公開閱兵......注意一下德國戰車 的研發時間,一二號的研發量產都是在撕毀和約前,三四 號才是在那之後.而進軍奧地利時德國戰車故障連連缺乏 戰力,看起來很好打,可是1940年的法國戰車也是一個樣, 那再提早幾年...... 而且,戰車故障或許高,飛機呢?Bf109那些年整天出 國參加比賽,而且結果與大金冷氣一樣,其他參賽國都只 能搶天下第二,第一已經決定是Bf109了......這可是嚇 死人. : : 當然,英國不投降,德國也不想找英國碴,急著要打下 : : 俄羅斯的農田油田工礦區,英國放德蘇大戰的話,英國或 : : 許耗損沒那麼大,但接下來,歐亞這個"世界島"都在某個 : : 國家的控制下,本來世界島各區的貿易都要靠海洋國家進 : : 行,現在不用了,英國也是會快速崩潰的...... : 英國貿易重心本來就不在東歐到蘇聯那塊,蘇聯的自給自足程度本來就很高了 : 對英國來說重要的是殖民地的人口原料確保 : 自由貿易很重要,但是你不和他做自己也會損失,再說英國還有很多貿易對象 : 不缺中東歐一塊,但殖民地這種獨佔的好處可是丟了就沒了 : 另外,陸運和海運的成本差也是很重要的,並不是掌控了整個大陸 : 物資就可以通通在陸上跑得很愉快 : 走海路的話就會遇到世界最大的英國艦隊(在美國暴氣之前) 這個要有20世紀初期陸權論海權論的背景才看得懂, 當時的立論是,占有海權的可以與沿海地區貿易,並鼓動 大陸國家互相交戰保持分裂,然後才會有"英國的政策就 是保持歐陸分裂"這種名言,實際上英國人在這個理論出 現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以前作的是這種事情.而陸權論 就是要統一歐亞大陸中心,讓海權無法搞分化,這樣海權 國就會衰落.而陸權的核心在哪?就在維也納以東到裡海 以西的東歐!這塊地方是當時最大農牧產區與礦產區,是 所有海權國家物資交易的終極核心區,其地位相當於20世 紀後半美國市場對全球的重要性.如果這地方被一個國家 占有了,你海權國除了海島區域的一些零星物資以外,要 進行任何商業交易,就都要看占有這個核心區國家的臉色 ,人家不輸出,你就不用作貿易了...... 對,英國還有很多其他貿易對象,還有很多殖民地,但 這些區域,除了印度中國與美國,其他都仰賴這個世界島 的核心區物資市場,周邊的波斯中東之類地區,差不多等 於是核心區的加工廠而已,沒有原料,你加工廠根本沒得 玩. 上面的理論現在的人會嗤之以鼻,但在當時的人,這 理論是比聖經還要不證自明的真理.所以英國不能放任分 割這個世界島核心的德蘇兩國,通過戰爭決定核心地帶的 歸屬,一但世界島核心被這兩國的任何一國奪得,那麼,西 歐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群,就會因為原料與市場來源遭到壟 斷,而自行轉向,讓殖民帝國崩潰.這是英法的行動原理. : 講到美國,對了還有美國呢!! : 日本打中國就被禁運了,更何況想掠奪其它東南亞資源 : 就算變成蘇日同盟,日本搞出珍珠港還是會被美國巴假的 1937年日本打中國,可是對日禁運卻是羅邱兩人會談 後的事情,晚了三年以上,也就是說這其實是對德的一環. 而蘇日同盟的話,日本要的物資可以從蘇聯得到,這時日 本就不一定要對美開戰,而搶劫英國殖民地會引起美國怎 樣的反應,那也就難說得很了. -- 吉屋出售 台北縣板橋市大觀路附近(僑中二街)一二樓公寓,近國小至大學各級學校 及234/264公車總站,離捷運與板橋車站不遠. 詳情請洽0931043559/29608084田小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152.196

01/01 09:35, , 1F
01/01 09:35, 1F
文章代碼(AID): #1BFKtF7i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13 篇):
文章代碼(AID): #1BFKtF7i (historia)